林宗鏡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是高段語文教學中,課堂氛圍十分重要。如何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帶入課堂氛圍中,這就是課堂提問藝術的內涵了。如何將課堂提問變成一門藝術,這是教師需要掌握的。優質的課堂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把課堂知識變為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體會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不恰當的課堂提問會使得課堂氛圍較差,無法讓學生進入到語文學習氛圍中,無法更好的促進語言學習。
關鍵詞:小學高段;語文教學;提問藝術
提問課堂是教師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手段,還可以和學生進行課堂交流,教師對于課堂提問方面還是有一定的欠缺,許多教師僅僅只是針對課堂形式以及內容,對課堂語言形式沒有具體的安排,對于學生自身的興趣教學沒有細致的安排。只有充足的課堂安排,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通過提問,教師不僅可以掌握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還可以知道學生對于哪些問題有興趣,進行針對性教學。
1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提問現狀
1.1教師提問節奏過快
教師提問節奏過快,過緊密,會讓學生感受到緊張的氛圍感,沒辦法展開思考和回顧,學生也許有答案但是在緊密的提問之下也忘卻了。過多的提問,會導致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話語產生厭惡感和負面情緒,對于語文學習失去了學習興趣。不僅失去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還少了課堂互動感。失去了好的課堂氛圍,學生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氛圍所在。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重提問的節奏,以及節奏的密度,使學生對于提問有積極的情緒[1]。
1.2教師提問難度較大
許多教師提問難度過大,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甚至是中年級過渡學段,教師都會進行基礎的教學提問,在進行到高年級的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會自行把作業量加大,這樣在教學過程中無形的提升了學生的在課堂中回答問題的概率。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有過于大的壓力,有時候無法理解的知識點也要回答問題,打不出來又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1.3教師提問太過生硬
教師在教學小學課堂的時候,難免需要加強語言訓練,小學階段的學習都需要一定的活躍性。每位學生的思維都不同,有的跳躍有的禁錮,無法統一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許多教師就生硬的提問,進行教學流程,致使教學課堂生硬死板,無法活躍課堂氣氛,也無法實現學生對于課堂的興趣。
2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提問策略
2.1針對性提問
針對性提問有許多種類,可以是針對不同的學生分別進行不同難度的提問,也可以是針對不同的內容進行不同的提問。例如教師在講解《桂花雨》這類課文的時候,可以進行具體的分析。對于有要求的精選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多進行提問。首先安排學生進行讀課文,在進行分段閱讀,好句賞析等。讓學生對文章有所了解,再進行具體的講解分析之后再進行提問。讓學生對于課文先有一定的了解,再進行提問。例如教師可以問“朗讀課文,說說你們對于桂花雨的印象”,“說說文章中……這句的含義”。學生對于課文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進行描述的時候就有一定的印象,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問題。同時教師在提問的時候需要緊貼課文內容,讓學生能夠很容易的體會提問的含義,針對性提問就是針對精讀課文的提問方式,讓學生對于重點文章句段有重點的印象,使得學生對精讀文章有一定的掌握[2]。
2.2策略式提問
教師在提問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策略,提問最好使用開放性提問,例如“說說你對文章的感受,談談你對句子的印象,聊聊你對文章的想法”等語句,讓學生可以開放性敘述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能夠自由的發揮自己的語言,實現發散思維的想法。同時對于精讀課文可以進行具體的提問,對于略讀可以對整篇文章進行提問,不對具體的句段進行提問。讓學生了解到,哪些內容的重要性,同時略讀文章都相對難懂,學生可以進行略讀學習,因此學生可以僅僅對課文有整體的把控,教師就不需要對具體的句段和難點進行提問,以免學生回答不出問題,解答不出答案對下面的學習失去興趣。
2.3總結性提問
總結式提問是教師對于整體文章的總結,針對于課后選讀課文以及課外書籍的介紹。對于這些文章的提問,是對整體知識架構的把控,不是對于具體內容的分析。可以從這些提問中了解到學生對于整體知識的把握,以及一個階段學習的掌握程度。對于教師來說是對于整體教學計劃的安排,也是對于全體學生學習程度的總的把握。例如學習選讀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性提問。
3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對于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提問掌握程度是不均衡的,許多對于提問教學有經驗的教師擁有極其豐富的教學課堂,對于提問教學不重的教師甚至無法進行課堂教學開展。因此想要普及小學課堂提問教學,就需要教師進一步提升自己對于提問教學的意識,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的進行課堂教學,使得學生對于課堂有積極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提問回顧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因此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藝術還需要進一步加深。
參考文獻
[1]汪小平.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藝術[J].新課程導學 ,2013,000(036):61-61.
[2]楊玲.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J].語文學刊,2007,No.232(1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