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下,人們每天都要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中接收處理大量的信息,因此界面設計與交互設計在現代生活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扁平化設計風格作為近年來剛剛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設計風格,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類數字終端,悄無聲息地融入了日常生活。扁平化設計也早已從顯示屏投影到了整個平面設計領域,在插畫設計、VI設計、包裝設計、平面廣告設計等方面都有涉及。本文將通過對扁平化設計的概念、特征、優缺點這幾方面的探索,研究分析扁平化設計風格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關鍵詞:扁平化設計;平面設計;藝術設計
一、扁平化設計概念
扁平化設計是近年來剛剛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設計風格。扁平化設計就是在設計過程中去除所有陰影、梯度變化、肌理等具有三維效果的設計,采用簡明排版、圖案元素抽象化、放棄多余特效、突出主體的設計方法,達到化繁為簡、減少閱讀障礙和提高操作效率的目的?;诖死砟?,扁平化設計在網站及產品的用戶界面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它能有效地把信息組織起來,以簡單而合理方式進行排列。
二、扁平化的特征
扁平化設計具體表現在交互上的扁平化和視覺上的扁平化兩方面。前者主要是通過減少軟件或網頁操作結構上的層級,將更多元的內容展現在同一界面上供用戶選擇,以達到精簡用戶的操作步驟的目的;后者則傾向于視覺界面的設計,從色調、字體、圖片的選擇到內部各個元素的設計與應用都相應弱化光影和肌理效果,化繁為簡,著手于界面整體調性的協調統一,兩者共同促進了扁平化設計的發展。
(一)色彩設計的扁平化。扁平化設計相比其他設計風格顏色更為鮮艷多彩,具有相對較高的明度、純度及飽和度。經過扁平化處理的圖形因為本身缺少細節描繪,則更需要艷麗的色彩來豐富充實。并且在移動互聯媒體的海量信息中,也需要鮮明的色彩引起人們的關注,以達到信息的有效傳遞
(二)圖形設計的扁平化。扁平化風格的圖形去除了傳統圖形設計中的漸變、陰影、肌理、透視等效果,圍繞最基本的視覺元素進行設計,以抽象概括的圖形語言表達,使圖形主題更加突出。但扁平化的視覺效果并不是設計的最終目的,突出圖形所要傳達的信息才是重點。所以扁平化的圖形設計保證了信息傳達的直觀性。在移動互聯媒體中,長時間接觸擬物化的設計會帶給人沉重感和審美疲勞,而扁平化設計的出現,以及它所呈現出的清新簡約之美恰恰緩解了這點。從功能性的角度來看,簡潔的圖形,尤其是運用在移動終端設備的操作界面中,優勢更為明顯,使界面更干凈,操作更簡單,大大提升用戶體驗。
三、扁平化的優缺點
(一)“扁平化”的優點。對于“擬物化”的設計而言,“扁平化”的設計視覺上更加統一,感官上帶來了輕量化。扁平化設計化繁為簡,摒棄復雜的裝飾效果,以簡單、直接、美觀的方式進行傳達,突出了需要傳達的內容和信息,有效減少認知障礙,便于受眾更快速獲取信息。“扁平化”的設計理念給用戶帶來非常好的體驗,首先APP圖標整齊劃一,表現形式相識度極高,不再給人“花團錦簇”的審美疲勞。對與硬件配置要求得輕量化也是非常明了的,“扁平化”的設計都是一塊純色和簡單的幾何圖案為設計元素的,由于設計簡潔,有些界面根本不需要重新設計,大大節約了硬件的內存空間,而且簡潔的設計有的可以直接用源代碼,方便快捷。“扁平化”中的“極簡主義”也影響著交互界面的設計,設計師省略了復雜冗長的交互動畫一切從簡。對于硬件的運行速度和節能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二)“扁平化”的缺點。同質化嚴重,設計元素稀少,表現化單一,沒有個性可言,當我們打開應用軟件時,我們很難辨別哪一個圖標是我們想要的軟件,它們的圖標幾乎是一模一樣。需要大量的學習時間?!皵M物化”的設計更加注重于“實物”的在線,有一種看圖操作的即視感。但在智能機發展了一段時間,一些用戶卻對于手中的電子產品不知所措。高冷,缺乏人情味是 “扁平化”的另一個缺點。明亮的用色,簡潔的幾何圖形,統一的表現風格給人以一種“高大上”的感覺。但是數字化的時代已經給人以一種缺乏“人情味”的感覺,這樣的設計讓我們更有距離感。用戶更加注重“交互感”?,F在這種冰冷冷的反應,給人以一種“性冷淡”的感覺。
四、總結
“扁平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設計界的一次重大變革,從以上的利弊不難看出,利遠遠大于弊,而且弊端也是可以通過后期的不斷探索和努力克服的。它的最大優勢在于用最少的設計元素最大限度地表現其本身內容,摒棄了以往“以繁唯美”的設計理念。
扁平化設計開始僅僅存在于界面設計,而現在,在不同的設計領域隨處可見,以移動客戶端的界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人們從持有批評或中立的態度到現在完全接受它,并廣泛地應用在平面設計的各個領域。由此可見,扁平化設計風格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同時社會的發展帶動了扁平化設計風格的發展,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扁平化風格設計重視實現產品的功能性,淡化復雜的裝飾外觀,帶來簡潔清晰的圖像及出色的功能,在界面設計和交互界面上已經取得成功。未來,扁平化設計風格在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中,也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簡介:劉超杰,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