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漳州的國家非遺項目錦歌具有反映漳州歷史民俗風情,留存豐富河洛古音,閩臺關系實證等重要的歷史價值。近些年,在搶救史料、培養后備人才、曲目創作與表演創新、引入高校音樂專業課堂等方面對錦歌的傳承做了大量工作,但錦歌的傳承也存在日常生存語境消失與保護重點不夠突出等困境。
關鍵詞:錦歌;歷史;價值;傳承
一、錦歌的歷史價值
(一)反映漳州的歷史、民俗與風情
錦歌有一些曲目是它所獨有的,這些獨有的曲目鮮明呈現了漳州的歷史、民俗與風情。其中《飛鵝洞》是關于陳元光開漳的傳說,《朱熹駛飛瓦》《破肚將軍藍理》表現了漳州歷史人物,《周成過臺灣》以豐富的細節反映了漳州人開墾臺灣的歷史。《糕餅糍粿歌》《草蜢弄雞公》《天烏烏》《接骨歌》《虎姑婆》《魚蝦娶親》等雜碎調中富含漳州民俗與風情。《牽尪姨》《八卦咒》等反映了閩南篤信鬼神的文化特色。
(二)留存豐富的河洛古音
閩南語是河洛古音保存最突出的一種閩方言。隨著近現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原汁原味的閩南語現在已很難聽到。但是錦歌中保存著較為原始的閩南語,也即河洛古音。比如“吹牛”“勤勞”“肚子”“睡覺”“天亮”,錦歌中說的是“膨風”“急計”“腹肚”“交睫”“天光”。像“腹肚”這個詞,在一首錦歌里是這樣唱:“九嬸婆仔爻炊粿,我從她家灶腳過,順手拿一個粿,藏在肚臍尾,湯甲腹肚疼火火。”
(三)閩臺關系的實證
臺灣《宜蘭縣志》記載:“歌仔戲原系地方一種民謠曲調,距今六十年,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幼好樂曲,每日農作之余,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好事者勸其演變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婦,以大殼弦、月琴、簫笛伴奏,并有對白,號稱‘歌仔戲。”大殼弦即大廣弦,它與月琴都是錦歌的經典伴奏樂器,因此,宜蘭縣志中所說的民謠曲調即指錦歌。歌仔戲主要曲調七字調、大調、倍思調、都馬調,分別來自錦歌的七字調、大調與雜念調。錦歌早先還有一個流傳十分廣的名稱“歌仔”,由這個名稱我們亦可以看出錦歌與歌仔戲之間的關系。歌仔戲脫胎于錦歌,錦歌源自漳州,這從另一個方面有力證明了漳州人移居臺灣、開墾臺灣的歷史。
二、錦歌的當代傳承
(一)錦歌保護與傳承的努力
1.搶救史料
由于原來對錦歌價值認識的不深入以及保護資金不足,不少錦歌資料遭到破壞或流失,一些逝去的錦歌老藝人也沒有留下聲音或影像資料。針對這種情況,近幾年來漳州市抓緊搶救錦歌史料。比如收集整理錦歌曲目,為錦歌老藝人錄制經典唱段等。
2.培養后備人才
2010年,漳州市薌劇團成立錦歌隊;2019年,漳州市薌城區成立水仙花青年錦歌隊,這兩個錦歌隊吸收培養比較專業的錦歌后備人才。另外,漳州市薌城區還通過文化館的錦歌傳習中心以及到小學設立錦歌傳承基地的方式向大眾普及錦歌并培養錦歌愛好者。
3.曲目創作與表演創新
除了表演傳統錦歌曲目外,漳州市還十分注重錦歌新曲目的創作。《漳州美》《凌波情》《唱西湖》《漳州小吃真正宗》《同心共筑中國夢》《豐碑頌》等都是近年來新創作的錦歌曲目。另外,在錦歌表演上也注重創新。錦歌表演的傳統是著旗袍坐唱,現在為適應在舞臺表演的需要,就根據曲目的內容來設計演出服飾并進行表演唱。
4.進入高校音樂專業課堂與研究項目
近些年,漳州市綜合性本科高校閩南師范大學將錦歌引入藝術學院音樂專業必修課與專業課課堂,并引導專業教師與學生進行錦歌研究。高校的研究力量較為強大,研究也較為專業,閩南師范大學對錦歌的重視大大促進了錦歌的發展與保護。
(二)錦歌保護與傳承的困境
1.錦歌日常生存語境的消失
原先的錦歌很深入地進入到日常生活,是日常休閑經濟的一部分。錦歌曾經是乞丐、盲人等維生的途徑,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樣的人群與經濟方式不再存在。另外,錦歌最為繁榮的時期是近代,當時漳廈兩地有眾多的“歌仔館”作為社會主要的休閑娛樂機構演出營收。但是,隨著當代社會影視傳媒與動漫游戲的發展,不僅“歌仔館”這樣的休閑娛樂已經衰落,就連“歌仔戲”也早就難以為繼。而導致錦歌人才的后繼無人。目前錦歌只有1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個省級非遺傳承人,并且年紀都很大了。因為無法產生大的經濟效益,后學者一般只是將錦歌學習作為興趣或日常生活點綴,而這必須導致錦歌的衰落。
2.錦歌與歌仔戲孰重孰輕
歌仔戲是在錦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此,現在的保護重點就落在歌仔戲之上。另外,也有一些人認為既然歌仔戲來源于錦歌,保護歌仔戲就是在保護錦歌。事實上,越是古老的文化越是要保護,因為在它們身上有更多的歷史遺存,也即在考古學上的意義更為重大。所以,如果我們無法做到錦歌保護比歌仔戲保護更重的話,至少兩者的保護應該并重。在這一點上,我們或許應該借鑒泉州對南音的保護。泉州不僅有建有市級的南音藝術研究院,還在泉州師范設立南音學院。顯然這樣的保護層次更高,效果更為明顯。
作者簡介:陳瑞真(1987-),女,漢族,福建漳州人,專科,三級演員,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研究方向為戲劇曲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