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正值傳媒行業迅猛發展時期,傳媒院校教師除了要與時俱進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出能適應行業需求的人才。教學是一個交互的過程,教師需要做到以課程性質為根本、以學生為導向的交互式教學。
關鍵詞:傳媒專業;實踐課;交互式;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一、引言
2019年8月的電子科大“坑師門”①在網絡瘋傳,讓筆者想起一部拍攝于2005年的短片《Windows XP》,片中一位年紀很大的老師在課堂上固執地講授已過時的操作系統,被早已掌握最新系統的學生戲弄一番,老師在憤怒的同時反思了自己的教學。
表面看來這個片子告訴我們,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在大學是行不通的,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而更深層的問題,則是老師和學生的溝通,教學是一個交互的過程,大學教師除了準備好要講的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學生當前的知識儲備和能力。
二、傳媒類實踐課程的系統性
每個專業的課程都是一個體系,下面我以影視傳媒類專業為例,分析一下其中實踐課的系統性。
從人才培養計劃來看,第一學年通常有五到六門專業課,其中理論課和實踐課各占一半,也就是兩到三門實踐課,課程類型一般為基礎技能或軟件的學習,例如攝影、剪輯等等。第二學年專業課的數量增加,實踐課也是占到一半的比例,實踐的內容需要結合之前所學來綜合運用,做一些相對完整的作品出來。第三學年學生即將進入社會參加實習,實踐課程比例大幅增加,內容偏向市場化,專業性更強。第四學年實踐課需要輔助學生完成畢業創作,并且為就業做準備。
在實際教學中,傳媒專業很多課程教學內容重復,且不符合該階段學生的培養目標,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的熱情不夠,加之師資、設備等資源匱乏的影響,使得實踐課流于形式[1]。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除了熟知自己的課程之外,還需要去了解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清楚所教授的課程處于整個系統的哪一個環節。
三、交互式教學模式探究
傳媒專業實踐課一般都是四課時連上,需要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根據學生進入課堂的狀態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可大大提升教學效果。
(一)第一課時:參與性課程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
傳統的課程導入方式有提問、討論、放視頻,但是這些方式學生的參與度往往不高。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主題,讓學生自己先收集資料,課上展示并點評大家收集的內容,課程導入的時間不宜過長,20分鐘左右為宜,評講過程不需要詳細講解知識點,只需點到即止,將問題引出來,把知識點留到后面邊練習邊講解。
在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已經集中在課堂上之后,再將本章最主要的概念和理論知識點列出來,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框架,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二)第二課時:生態式案例演示,激勵學生實踐操作
對于大多數老師來說,備課最耗時的就是案例的收集,生態式教學指的是將多種藝術要素的相互結合、相互碰撞,創設一種融合的藝術教學發展模式[1]。經過第一節課對學生收集作品的瀏覽,教師可以大致了解學生對該內容的認識情況,在分析案例時,盡量將教師所搜集的案例與學生的案例對比講解,可以很好地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藝術感知能力。
案例講解完后,再發放包含新知識點的任務包,讓學生操作完成,期間教師需要隨時解答學生疑問,及時指出問題,并且采取激勵的方式,對于完成度較好的同學,給予加分獎勵。
(三)第三課時:開放型課堂任務,開拓學生創新思維
傳媒專業要培養的學生是面向媒體的專業型人才,如果只是掌握工具的基本的操作是遠遠不夠的。在多媒體時代成長的大學生對網絡十分熟悉,他們選擇知識的獲取途徑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權[3]。所以教師在布置任務時可盡量采取開放型任務,讓學生有自己發揮的空間。
(四)第四課時:綜合性課堂練習,串聯總結知識
學生的注意力是間斷性的,他們可能因為一條微信或者一個抖音就從課堂中抽離出來了,因此,他們有可能錯過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在最后一節課中,我們可以把之前講過的知識點串講一遍,方便學生查漏補缺。剩下的時間布置一個綜合本次課所學內容的一個課堂練習,這個練習可以更側重于實用性,讓學生了解學了這些內容之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做出什么來。
四、結語
在傳媒行業飛速發展的時代下,傳媒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在平時,需要不斷更新知識、技術儲備,全盤把握學生培養的系統性和全面性,科學設置整體教學方案,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需求;授課過程中,要設置交互性教學環境,更多的促進師生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課后需要注重課堂練習的及時性,并通過知識點串講等方式,不斷查漏補缺、強化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任宏良,隋丹.民辦高校職業化培養校企合作培養模式路徑探究——以某民辦高校傳媒專業為例[J].南國博覽,2019(3):237.
[2]李歆羽.加強藝術類實踐課程建設推動藝術人才培養[J].明日風尚,2018(08):7,17.
[3]劉倩.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交互式教學對編導專業課程成效的促進作用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3(13):32-33.
作者簡介:雷婷(1989.7-),女,漢族,湖北武漢人,助教,碩士,武漢傳媒學院電影與電視學院,主要從事影視傳媒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