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蓉



摘要:對在主流文化地區就讀的少數民族中學生的調查表明,親緣網在少數民族學生社會網絡中超過九成,這在時間推進到一定階段后有所改變但不普遍,一小部分學生建立起了于促進其文化適應有益的人際關系網絡。提示少數民族學生應注重對其社會網絡的拓展和維護,以促進助其更好地適應與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中學生 社會網絡 文化適應
中圖分類號:G7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026—02
在主流文化地區就讀的少數民族學生絕大多數來自經濟欠發達的偏遠地區,呈現出不同人際交往特征和心理特征,年幼的少數民族中學生在與其他民族學生進行社會交往時顯得更為內向,難以適應學校中的人際交往。因此,對在主流文化地區就讀的少數民族中學生社會網絡情況進行調查,探究社會網絡對其文化適應的作用,以期為提高少數民族學生身心健康提供參考。
一、問卷設計
社會網絡的測量主要有提名法和定位法兩種,最有代表性的提名法是博特和韋爾曼的方法。具體方法是:詢問被調查者“半年來與誰討論過重要問題”,讓被調查者一一列舉;并詳細詢問提名的前五人的社會地位、教育程度等個人特征,同時要求對這五個人彼此的關系作出回答。[1]
本次調查借鑒博特的提名法,調查對象為在主流文化地區中學就讀的少數民族中學生。具體問題包括:當遇到困難或困惑要找人說時,您對誰說?填寫前三位關系人與調查對象的關系性質、親密程度、幫助程度,以及關系人的相關人口學特征。有效樣本為5809名少數民族中學生。
二、調查結果
1.大部分的學生傾向于向父母尋求幫助
本題需要學生回答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能想到的三個人,選項主要分為三類:親人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朋友類,如老鄉,同學等;老師類,如班主任,生活老師等。數據表明,75.5%的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先想到的是父母,選擇其他親人的學生為14.8%,由此可得,90.2%的學生在遭遇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親人。想到朋友的學生占8.6%,想到老師的學生僅占1.2%。通過此問題,我們可以了解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更加傾向親密和依賴的人(見表1)。
2.大部分學生認為與求助對象關系非常密切?
此問題為“在你看來,你和求助對象的關系親密程度如何”,此問題將親密程度從不親密到非常親密順次劃分為1—7七個等級。數據表明,71.1%的學生選擇7“非常親密”,13.3%的學生選擇6,累計只有15.5%的學生選擇1—5。可見,大多數學生均認為自己與求助對象關系非常親密。此問題也可以間接支持上一個問題的結論,因為父母應為子女最親密的人(見表2)。
3.年齡較大的學生向朋友尋求幫助,較小的學生則向老師尋求幫助?
向朋友尋求幫助的學生,平均年齡在16.3歲;向其他親人尋求幫助的學生,平均年齡則為16.2歲;平均年齡為15.9歲的學生傾向于向父母尋求幫助;向老師尋求幫助的學生年齡最小,為14.4歲(見表3)。
4.學生年齡越小,越認為自己與求助對象關系親密?
認為自己與求助對象關系一般的學生,平均年齡在16.4歲;認為自己與求助對象關系比較好的學生,平均年齡則為16.2歲;平均年齡在15.9歲的學生認為自己與求助對象的關系很好(見表4)。
三、討論與分析
1.少數民族學生社會網絡年齡相關性特點
本次調查的少數民族學生社會網絡最主要的特征是首選求助對象與學生的年齡的相關性特征。當遇到困難時,絕大多數學生會首先向父母傾訴,這部分人平均年齡居中。以往研究也表明父母的經濟支持、情感支持等對學生的文化適應有一定促進作用。[2]另有約15%的學生會首先求助于其他親屬,其平均年齡居中上;而少部分平均年齡最長的學生首先向朋友求助;還有極少數平均年齡最小的學生會首先向老師求助。可見,少數民族學生年齡越小與父母和老師關系越親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逐漸拓展了親密網絡,為個人的文化適應與發展提供了社會支持。
2.少數民族學生社會網絡對其文化適應的影響
少數民族學生上述社會網絡的年齡相關性特征與其文化適應的進程與頻率有關。少數民族學生進入主流文化地區求學,由于文化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在社會交往和文化適應方面容易出現問題,加上初到新環境,尚未拓展其社會網絡,從而與父母關系尤為緊密,除了極少部分年齡小的學生會求助老師外,絕大部分學生遇到問題更傾向于求助于父母。這種狀況在文化適應推進到一定階段后有所改變但不普遍。具體來看,隨著在主流文化地區生活時間的加長,一小部分學生在文化適應過程中拓展了社會網絡,但與朋友的親密程度普遍不及父母;當遇到困難時,則大多可以得到朋友的幫助,從而促進其文化適應。
調查表明,父母及其他親人這類親緣在少數民族學生社會網絡中超過九成。隨著文化適應的推進,一小部分學生建立起了較為有效的人際關系網絡以促進其文化適應。這提示少數民族學生應注重對其社會網絡的拓展和維護,以促進助其更好地適應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家德.社會網分析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聶衍剛,鄭雪.社會適應行為的結構與理論模型[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18—160.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