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要:“二戰”后,隨著國際格局的改變,傳統的以西方為導向的歷史研究已不合時宜,在此背景下,全球史觀應運而生。在21世紀的今天,歷史研究更需要宏闊的視野與扎實的理論功底。在探究“全球史觀”產生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在當今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球史觀”對當代歷史發展所具有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全球史觀 全球化 斯塔夫里阿諾斯
中圖分類號:K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251—02
20世紀,人類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國際格局被徹底改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朝著一體化方向發展,全球化勢不可擋,傳統的“歐洲中心論”已經不符合歷史發展方向。新世界需要新史學,以巴勒克拉夫和斯塔夫里阿諾斯為首的一批史學家的“全球史觀”應運而生,為當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全球史觀”提出的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和法國雖然獲勝,但經過炮火的洗禮,國內經濟衰退等社會問題引發了人們對國家行為、政策的信任危機。海外殖民地受戰爭影響,對宗主國反殖民主義浪潮興起,民族解放運動頻頻發生。德國成為各國制裁的對象,其領土邊界、軍事裝備、國家發展受到各大國的種種限制。與此同時,美國速猛發展。美國自建國以來,經過大陸擴張、海外擴張、西進運動,領土成倍擴大,綜合國力飛速發展。同時,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在亞洲,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舉國上下集中力量進行建設,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推翻了清王朝兩千余年的封建統治,工人階級走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在國內得到廣泛傳播,譜寫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篇章。在拉丁美洲,在墨西哥革命的影響下,發生了對半殖民依附的反抗和起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法徹底喪失了原有的霸主地位。經濟方面,由于巨額軍費開支與戰爭損失,經濟衰退。社會方面,人民戰后創傷、基礎設施建設、失業等社會問題的陰影籠罩全國,已無力承擔世界領路人的責任,因而退出了世界舞臺的中心。德國成為戰敗國,受到諸多懲罰,國家自此走上了分裂的道路,更是自顧不暇。世界各地反帝反殖民運動風起云涌,西方也興起了反主流文化運動、民權運動、反戰運動等,各種激烈的社會運動都指向了一個方向:就是反西方中心,反對傳統的權勢集團。綜上所述,可知歐洲整體的國際地位今非昔比,“西歐中心”論自此走上了“沒落”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后,美國由于地理位置遠離戰爭的硝煙,以及在戰爭中向西歐等地供應軍事物資,大發戰爭財,順理成章地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以及戰后最大的受益國,從1783年以前的英屬北美殖民地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戰后美國主導下的雅爾塔體系重新構建世界格局。經濟領域,在美國的呼吁主導下,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一系列的國際組織,確立了美國主導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各國政治、經濟領域的聯系大大加強,這是前所未有的,也標志著世界各國家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為全球化奠定了經濟基礎。此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西歐各國在美國的援助下,經濟恢復迅猛,一度超過了戰前水平,并逐漸走向聯合,力求擺脫美國的掌控,以歐洲聯盟共合體的姿態重新活躍于世界舞臺。中國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曲折中不斷探索,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以大國崛起的姿態登上了國際舞臺。眾多曾經作為歐洲殖民對象的亞非拉地區民族民主主義浪潮興起,紛紛要求擺脫大國影響,進行民族獨立與民主改革。新興獨立的政治經濟力量不斷建立。20世紀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長達40年的冷戰格局被打破,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形成。
二、“全球史觀”應運而生
全球史觀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的史學觀念或史學方法,是全球化時代重構世界歷史的新要求的產物。史學界普遍認為,“全球史觀”是1955年由英國學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首次提出的。他認為,全球史觀作為當代史學家研究歷史、認識歷史的一種新的視角和思維傾向,是根據新的時代特征,將世界視為一個整體,并從宏觀的、聯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類社會歷史演變走向的一種方法、觀念和理論體系。而緊隨其后出版的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兩卷本《全球通史》和W.H.麥克尼爾的《世界通史》(1967)則被認為是體現巴勒克拉夫所的“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斯塔夫里阿諾斯本人也把20世紀60年代“世界歷史學會”的成立、“世界歷史雜志”以及《全球通史》第一版的出版,看成西方史學界向全球史觀轉變的標志。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全球化趨勢也愈發加強,人們的世界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球村”的觀念被廣泛認同,經濟方面的變化最為明顯。經濟體制、主體、經濟活動場所均出現了“全球一統”的雛形,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具有了更強大的穿透力。此外,文化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各民族文化突破傳統的地域限制走向世界;全球文化、民俗和生活方式不斷趨同。近年來,在民族主義、地區主義、民族文化大復興的同時,全球文明共同體和人類文化共同體也逐步形成;觀念的全球化正在形成。全球化時代的人們必須時時處處以全球整體的意識觀念看問題,樹立全球觀念,以適應全球化所帶來的劃時代的社會大革命。國際社會問題也在全球化:資源和能源的短缺、人口爆炸與糧食危機、生態問題、種族沖突時有發生,恐怖主義盛行,毒品犯罪猖獗等問題,危及人類共同生存與發展,在性質、規模、影響等方面都有全球性的意義。在此背景下,打破傳統的中觀視角,以“全球史觀”來回顧歷史,展望當下,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緊迫要求。
三、“全球史觀”對當代歷史研究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全球化的發展勢不可擋,對歷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觀念,以全球史觀看歷史,以史為鑒,反思當下。斯塔夫里阿諾斯曾說:“新時代需要新史學。”在21世紀全球一體化潮流的推動下,全球史成為越來越多歷史研究者的熱門研究問題,站在月球上看地球,探析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是新時代對歷史研究者提出的新要求。2000年,奧斯陸召開的第十九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就把“全球史的前景:概念和方法論”作為大會三個主題中的第一個主題。由此也可看出全球史觀重要的時代意義。一方面,在研究史料時,要求歷史研究者摒棄傳統的時空觀,不要簡單地以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種族等單一標準將人類文明割裂開來,進而以聯系、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探析事物發展的深層原因,更好地揭示歷史真相。另一方面,昨天是今天的歷史,今天是明天的歷史。因此,在全球史觀的指導下,我們必須做到繼承過去,面向未來,兼收并蓄。在處理當代現存的問題時,以史為鑒,全面思量。無數的歷史學者為我們留下諸多帶有全球史觀的經典著作,以“全球史觀”來探析全球史,我們永遠在路上。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