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玉珍
摘要:從伊德技術事實出發的技術現象學角度,結合郝費的技術思想,進行社會化機器人的技術物屬性討論。作為技術物的機器人在日常生活領域的普及,雖然對存在世界的人類情感觀念產生了困擾,從人機情感關系依賴引發人際依賴關系減弱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冷淡,但是人工智能的內在表征與人類智能外在符號表征路徑的不可逆性決定了機器人與人類情感的不可通約性,對人工智能引發的各種問題應保持樂觀態度。
關鍵詞:機器人 人工智能 情感觀念 技術道德
中圖分類號:TP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249—02
隨著科技的發展,“強人工智能”還只是推動技術發展的重要信念,而“智能增強”理念與社會應用實踐結合已成為現實。近年來,掃地機器人、機器人女友等社會化機器人開始走入人類視野,對人類自身倫理觀念和情感依賴需求甚至感情產生潛在的影響。從伊德的現象學技術哲學角度討論機器人作為技術物與人建立的關系模式,探討機器人提供的服務引發的人類情感觀念的變化以及可能產生的情感問題,對研究機器行為和人類本質、應對人工智能風險等有一定的價值。
一、社會化機器人的技術屬性
社會化機器人是根據人類需求創造出來的提供服務功能的技術物,當代著名技術哲學家和現象學家唐·伊德從技術事實出發指出,技術的存在是為溝通人和世界,技術物與人及世界的關系可以發生結構變化。從伊德的技術觀念來看,社會化機器人作為技術物也存在于人和技術在世界的關系中。這里的社會化機器人與人類更多地是構成“他者關系”,它是完全獨立于人的技術物,可以在人的指示下保持某種自主性,機器人是人類感知世界的目標之一。
同時,伊德技術現象學的四種模式在用來解釋機器人技術物與人類關系上存在局限性。當代德國哲學家奧特弗利德·赫費反思了技術的工具理性,認為社會化機器人作為技術物為人類提供服務,可以解放人類自我,人類在接受機器人服務過程中可以超越現有的生存并不斷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但是赫費的技術思想仍然建立在從關系角度理解人和技術在世界中問題的基礎上。這種技術視閾的敞開與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提到的“在場”與“不在場”中解蔽的路徑有一定的相關性。
伊德從技術論角度來看社會化機器人的普及對人類感情觀念的影響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能僅僅從人類與技術物的關系模式來看,應該結合人與世界的關系語境分析。社會化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發展中“智能增強”理念的應用,它的內在表征與人類的符號表征存在根本性差異;因此,機器人提供的服務中所表征出的情感和認知能力與人類感情表征模式存在根本的區別。
二、對人類感情觀念的影響
社會化機器人越來越受到關注,可以為人類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但隨之而來的機器人服務對人類情感觀念的影響可能會帶來一定的社會風險。
1.人機情感依賴的需求深化
機器人的算法輸入根據人類需求產生。掃地機器人的功能是如何高效智能提供清潔服務;女友機器人則是根據需求在外形、材質、功能上進行設計,在算法上更加智能,可以為人類提供陪伴、聊天、情感、性愛等功能。社會化機器人作為技術物與人之間從一開始建立的功能依賴關系向情感依賴關系轉化,特別是對缺乏情感依賴對象的人類如單身或弱勢群體等來說,提供服務的行為與人類表達感情的行為存在交集區域。與其他一般技術物不同的是,機器人是模仿人類智能創造的人工智能;因此,人們很容易對機器產生像對人一樣的情感依賴,長時間的接觸和依賴,會讓機器人進入家庭人際關系網絡中,并呈現情感依賴關系深化的可能。
2.人與人情感依賴關系減弱
人機情感依賴關系深化存在的問題是,人機相處模式和人與人的關系模式有差異,機器算法程序是人工創造和輸入,人類自身產生的需求和思維與機器不同。人機依賴關系形成后,人類自身的情感需求和相處模式會發生變化,由于機器人本身的人性化設計,使人類會更趨向于與機器的相處模式。目前,人與人的相處以及情感關系受智能手機社交軟件的影響已經產生了異化,社會化機器人的普及會使問題更加嚴重。但是,人機情感依賴一定不會取代人與人的情感依賴,這源于機器的感情表達和結構的本質是機器,是人與世界關系中起著橋梁作用的技術物,機器人的道德行為是人為創造和賦予的,這是和人類有根本性區別的。
3.人與世界關系中情感觀念冷淡
社會化機器人的普及,不僅會導致機器人的身分定位和一系列責任歸屬問題,而且也會改變人與世界關系網絡中的情感觀念和表達。人會向機器表達思想感情,宣泄情緒,而減少與其他人類的溝通。社會化的機器人和其他一般技術物形成的物聯世界像“單向度的社會”一樣,人類生活在技術物提供的單向度結構中,成為“單向度的人”,并怡然自樂。由社會化機器人的普及引發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人類思維方式的變化,將從最普遍的社會大眾化引發社會秩序的重建,人類世界的情感依賴關系變化將會改變人類與其他物種的依賴關系,甚至可能受到技術物的毀滅性打擊。從伊德的觀點出發,世界將會被技術物割裂成無數分裂的單位,人與技術展現的“他者關系”將人與世界對立起來,人的自主性和獨特性將逐漸喪失或被替代。
三、機器人與人類情感的不可通約性
伊德認為的人與技術的四種關系模式在不同條件和情境中是不同的,社會化機器人的普及會使人與機器人的關系出現“具身關系”模型分析向“他者關系”模型分析的轉化。社會化機器人在本質上是智能化的技術物,技術物的道德化是人類設計并理解的產物,這和人類自身產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可通約性。
約翰·賽爾認為,外在符號的表征源于心理,有先后之分,因此不能通過外在符號來解釋心理活動,符號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心理表征的工具。人工智能理論或者計算主義者把表征作為核心概念進行研究實踐,他們認為思維是心智中的表征結構以及在此結構上進行操作的計算程序;因此,建立在內在表征上的人工智能是否可能成為與人類思維相同的智能體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建立在這個問題基礎上的人機情感關系,可以在依賴的層級上探討,而不能將兩者等同起來。符號只是人類心智的外在表征,而非完全表征,因為人類再次加工使用的語言、文字、符號等都具有不完全性,而人工智能的算法程序設定是依靠符號表征進行的再加工和深度學習,從概率上講,確實有再現人類心智的可能,但不能完全或者全面表征。在此基礎上人類具有的情感需求和依賴并不能在人工智能中得到完全的滿足,人工智能輸出的表征情感行為也會存在問題。
四、結語
社會化人工智能的普及會加速了“強人工智能”的實現。機器人作為技術物在日常生活領域的普及涉及社會贍養義務、事故風險防治、社會道德規范和技術物理清責任歸屬等問題,人工智能的趨勢不可逆轉,順應變化、積極應對并保持可控范圍,是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應該堅守的底線。
參考文獻:
[1][美]郝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205.
[2][荷蘭]彼得?保羅?維貝克.將技術道德化:理解與設計物的道德[M].閆宏秀,楊慶峰,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3]保羅?薩伽德.認知科學導論[M].朱菁,陳夢雅,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4]《科學技術哲學》編寫組.科學技術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沈國琴.赫費的技術思想探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8(6).
[6]李光輝,陳剛.人工智能的內在表征何以可能[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9,41(3).
[7]王彥雨.基于歷史視角分析的強人工智能論爭[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