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彤
摘要: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則是轉變政府職能。通過對L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證考察、實證分析和實證反思,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府轉變職能。
關鍵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實證研究 實證反思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252—02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對現行行政審批制度中存在的與發展實際不相符的內容進行調整、修改和改革的系列實踐。同時,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也是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改革領域。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現狀
(一)實證分析對象概況介紹
L市S區行政審批局,正處級單位,2015年2月成立,行政編制2人,事業編制20人,企業編制12人;L市公共行政服務中心,正處級單位,2001年11月成立,編制人數12人;L市發改委公共行政服務審批科,正科級單位,行政編制4人。
(二)運行情況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就是要減弱或者消除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現實推進的阻力,也就是使行政審批工作順暢,主要包括:
一是管理機制。管理機制涉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的成效。完善的管理機制為解決問題提供有效的程序。管理機制上,S區行政審批局實行行政審批崗位負責制。一般事務業務科長直接審批,復雜事項由分管局長簽批,重特大審批事項由局領導辦公會議研究后報區政府審定。L市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實行審批人員身分雙重管理。市直具有審批權能部門在中心設立辦事窗口,向市中心派駐人員,人員工資、人事工資保留在原單位,市中心負責日常考核管理和業務指導。L市發改委公共行政服務審批科實行委內13個業務科室行政審批事項全部集中到公共行政服務審批科辦理,科室4名工作人員成建制全部進駐市行政公共服務中心。由此可見,管理機制各有特點:S區行政審批局在管理機制上的邏輯比較清晰,權責劃分較細;而L市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則需要大力推進,解決人員身份、權責、審管分離等相關事宜。
二是運行機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得以順暢開展需要完善的運行機制支撐;運行機制效率不高、權責不清,會嚴重影響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S區行政審批局全面推行“兩集中,兩到位”:將原有23個區直部門92項行政審批職能全部集中劃轉到行政審批局。L市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全面推行“兩集中,兩到位”:29個有審批權部門,已進駐19個(18個在市中心,1個在分中心)。L市發改委公共行政服務審批科推行“兩集中,兩到位”:事項集中到審批科,審批科室集中到市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可見,三個實證分析對象在積極探索成型的運行機制,以突破體制機制的弊端,積極推進運行機制方面的規范化運轉。
三是技術支撐。技術支撐涉及的是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領域采取先進的技術支撐,以達到提升行政效能,方便群眾,降低行政審批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目的。一些先進地區的改革在技術支撐層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蘇南通充分發揮了“互聯網+政務”優勢,實現了行政審批信息資源共享。L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技術支撐建設剛剛起步,既需要借鑒先進地區實踐成果,又需要根據實際積極探索新路。
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制約因素
(一)來自審批職能部門阻力
政治體制改革實質上是權力的再分配,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勢必影響個別審批職能部門利益,個別部門阻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程的情況客觀存在。行政審批中心中部門進駐率偏低,審批事項不愿意也不想進駐審批辦事大廳的現象存在,行政審批存在體外循環現象就是突出表現。
(二)體制不順暢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職能部門之間交叉審批、重復審批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一個審批項目需要跑好幾個部門,提交多份申報材料,人為地增加了審批成本,降低了審批效率,甚至可能存在個別部門已取消的審批事項還在進行審批或搭車收費。
(三)行政審批運行不規范、不透明
目前,一些部門保留的審批事項,有的實際操作不規范,審批隨意性和自由裁量權大,手續繁、效率低。這造成了行政成本、群眾時間成本的增加;也造成了地方在進行重大項目招商引資時存在制度性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
三、實證反思: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踐路徑
通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剔除行政審批領域的部門尋租,提升群眾獲得感是未來方向。
(一)提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制度化程度
1.出臺文件,提升法律位階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必須在法治軌道內運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不能寄托于政府的自覺自愿,而要成為法定職責和義務。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實現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法制化,進而為實現法治社會創造條件。
2.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法治化,必須完善《行政許可法》。如可以釆用禁止性立法方式,解決《行政許可法》對于行政許可事項的限定過于寬泛的問題。從相反的方向規定不得設定行政許可的事項,這樣就能明確而具體。
3.規范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從源頭上規范行政審批的設定和實施行為,就必須盡快出臺規范政府所有公權行為的《行政程序法》,或再設行政審批專章,為所有行政審批行為設定適用的一般規范。
(二)更新政府管理觀念
1.有限政府
有限政府,即認為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是有限的,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求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宏觀層面的調控,減少微觀層面的干預和管制,充分發揮社會的自身管理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2.有效政府
效率優先是市場經濟的特色,政府必須提高行政效率,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有效政府要求政府注重管理效益,其行政管理應以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為導向,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保證市場高效運行,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健康和諧。
3.服務政府
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政府的職能要求更加趨向于服務,而不是經營和管制。深化服務政府的理念,貫徹社會本位、民本位的服務精神,有利于建設一個公開、透明和可問責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有利于政府機構真正為企業、社會辦實事,解決老百姓關心的重大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三)成立行政審批局建制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勇于在實踐上創新,重點是在行政審批權上劃分職能和權責。《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國務院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因此,在全國范圍內成立行政審批局非常必要。
1.開展審批事項劃轉工作
地級市要積極開展審批事項劃轉工作。首先,提出劃轉的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其次,召開行政審批職能劃轉工作會議,安排部署職能劃轉工作。再次,制定行政審批職能移交計劃。最后,組織人員學習培訓,為熟悉業務做好保障。
2.確定工作模式
確立通行的工作模式。首先,啟用行政審批局專用章。保障使用實效和溝通順暢。其次,建立審管分離的工作方式。建立電子監管平臺,負責對審批人和審批過程進行監控。進行事中事后的全程監管,監管結果及時反饋給行政審批局審批業務科室,實現審管分離。
3.建立配套制度
為了讓行政審批局這一建制更高效地運行,需要建立相關配套制度。主要有行政審批局內部運行管理制度和審批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審管互動信息交流、行政審批專項會商、重要審批事項審查員、行政審批觀察員等相關制度。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