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芳

摘要: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教學能力的培養普遍存在學生對教學能力理解模糊、實踐性課程和實訓比例不足、直觀性教學方法缺乏、區域性教學能力培養欠缺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從教學能力理念構建,實踐性、區域性課程的設置,教學實訓環節的構建三方面著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應用型 區域型 漢語國際教育 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033—02
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需要各領域的外語人才提供支持與合作,國際漢語教學作為培養外國漢語人才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漢語教學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有勝任力的國際漢語教師,勝任力的核心是教學能力;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
一、國際漢語教師教學能力的界定
教學能力是教師能力的核心,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國際漢語教師的教學能力作出了探討。呂必松(1989)認為,對外漢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應該包括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一定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教學經驗。鄧恩明(1991)認為,教學方面的能力包括觀察能力、分析辨別能力、思維判斷能力、想象創新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郭睿(2017)認為,漢語教師教學能力應該包括教學認知能力、漢語教學設計能力、漢語教學實施能力、漢語教學管理能力、漢語教學評價能力。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從宏觀和微觀上概括國際漢語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的宏觀構成要素包括教學認知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教學能力的微觀構成要素包括理解和貫徹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理念,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相關知識,熟練運用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和課堂管理技巧,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具有教學反思能力。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教學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教學能力的理解模糊
教學能力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對其基本內容和重要性的理解是培養學生教學能力的基礎。通過調查和訪談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認識到教學能力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但是對什么是教學能力,國際漢語教師的教學能力由哪些具體的能力構成,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則很模糊。
2.實踐性課程和實訓比例不足
實踐性課程和實訓是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以語言類、文學類、文化類和教育類的理論性課程為主,實踐性課程和實訓是通過教學設計、語言要素類教學等課程來完成,這部分教學也是以理論+實踐的方式展開的,學生真正的實踐和實訓時間非常短,而且不成系統。除此以外,還存在著實踐形式單一、實踐不具有針對性、教師實踐指導缺失等問題。以上等因素都會影響漢語國教育專業人才教學能力培養的質量。
3.直觀性教學方法缺乏
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的教學方法主要以講授為主,直觀性教學方法的使用很少。前期調查顯示,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滿意度比較低,他們希望教師能更多地加入案例教學、微格教學、教學觀摩等環節,增強直觀教學法的運用。
4.區域性教學能力培養欠缺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國際漢語教師的需求快速增加,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對漢語教師的需求是不盡相同的,然而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教學能力的培養以普適性能力培養為主,缺乏區域性和針對性,導致培養出的國際漢語教師勝任力不足。
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教學能力的培養策略
1.教學能力理念的建立
學生教學能力理念的建立是教學能力培養的前提。首先,在學生進入本專業學習之初,需要全面、系統地將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特點告訴學生,讓學生了解教學能力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明確國際漢語教師教學能力的內涵和構成要素。其次,幫助學生建立并理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具體的教學理念,即漢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教學中要貫徹“精講多練”“合作探究”,將練習任務化、交際化的原則。
2.實踐性、區域性課程的設置
隨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深入,沿線各地區和國家急需能適應和勝任當地教學工作的漢語教師,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教學能力的培養應根據各地區和國家的特點作出具體的調整。
一是實踐性課程的設置。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特點決定了這個專業實踐性優先的特點,實踐性課程應貫徹人才培養的始終,可以在理論性課程中增加實踐環節,增設教學實訓,教學工作坊,加大實踐性課程和實訓的比例,將學生實踐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將實踐落到實處。
二是區域性課程的設置。在課程中增加區域文化、區域教育和教學特點、具有區域特色的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課程,增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區域觀念和區域教學能力。
3.教學實訓環節的構建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要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教學實訓環節是不可缺少的。通過教學實訓,學生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逐步理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理念,確立漢語教學的方法和經驗,實現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的結合。
如前所述,國際漢語教師教學能力的宏觀構成要素包括教學認知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教學能力的微觀構成要素包括理解和貫徹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理念,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相關知識,熟練運用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和課堂管理技巧,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具有教學反思能力。
實訓的形式:給學生分派實踐導師,采用實踐導師帶領下的小組合作學習和個人學習相結合的形式。
教師的作用:導師給學生分組,復習和回顧理論課程中學習的相關專業知識;確立“精講多練”、培養外國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教學理念;帶領學生分析教學對象、教材;確立合適的教學內容;選擇可行的教學方法;恰當選用教學工具和媒介;完整實施教學步驟;鍛煉學生有效管理課堂;合理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溝通;組織微格教學,實施具體指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的工作:在實踐導師的帶領下領會并理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學理念;選擇不同課文進行實踐教學,包括:學會分析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選擇合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介,撰寫教案,進行微格教學,結合導師和同學的建議,進行教學反思。
實訓的手段:采用微課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完成實訓。
我們可以按照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的順序將以上要素貫穿進來,通過實訓的方式實施。以下我們用圖表展示教學能力培養的實訓環節:
四、結語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漢語國際傳播工作的不斷推進,國際漢語教學的發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的培養成為影響國際漢語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需要從核心的教學能力入手,結合時代和國際發展需要,從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實踐和實訓環節構建等方面,探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教學能力培養的路徑,希望能培養出具有勝任力的應用型和區域型國際漢語教師,促進國際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必松.關于對外漢語教師業務素質的幾個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89(1).
[2]鄧恩明.談教師的培訓設置[C]//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