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摘要:高校教師和學生是教與學的關系,兩者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監督,教學相長。而要想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則需要師生共同創造一個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營造一種輕松交流的學習氛圍。教師可從熱愛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尊重、培養學生,嚴寬相濟、全面教育幾方面著手,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教學相長 知識技能 理解尊重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165—02
師生關系即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既定的教育任務,以“教”“學”為中介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師生關系是高校教師所面臨和處理的各類人際關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已成為教育教學的必備技能,也是教師的職業化發展要求,教師在調節處理師生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需要傾力而為。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一是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剛剛進入校園的大學生們來自五湖四海,遠離父母親友,獨自在陌生的環境中學習生活,心理上需要長者的愛與關懷,而和諧的師生關系恰好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情感需求。良好而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相關研究證明,學生對教師的態度顯著影響著其學習興趣及學習成績。
二是有助于提升雙邊活動效率。在雙邊活動中,師生感情對教學成效有直接影響。心理學有關實驗表明,良好的情緒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反,則會降低積極性。良好的師生關系可營造一種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放松愉悅,熱情高漲,感受更加靈敏,反應更迅速,思維更活躍,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快,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若教師能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與學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便能有效激勵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三是有助于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品德。教學活動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還是德育的過程。師生關系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要以職業道德規范去處理師生關系,發揮好道德示范作用,使學生得以健康成長。教師無私、深沉和高尚的情感,會在學生成長成才的道路上起到強大的引領支撐作用,是鼓勵學生追求真理和為社會進步而不懈奮斗的重要精神力量,亦是學生道德認知和經驗的主要來源。
四是有助于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平等、民主觀念,希望教師充分尊重個人的權利。如果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環境中表達個人的意愿與訴求,便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和展現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是有助于教師不斷進步,進而實現自我價值。一名將學生健康成長視為己任的教師,往往會嚴格要求自己,積極豐富個人的專業知識,不斷提升個人的道德水平,出色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能夠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教師,必然會受到學生的敬重,這不僅是對教師工作的肯定,亦是對教師自身的鼓勵與鞭策,有助于教師更為充分地展現自身的價值。
二、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師的要求
良好的師生關系依賴于師德規范的約束和調節。教師的道德觀念及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師生關系是否良好。因此,高校教師要嚴格遵守師德規范。
一是熱愛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教師在履行自身職責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感情,它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亦不以個人利益或喜好為前提,而是為了教育事業本身和學生的實際利益,它來自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熱愛和強烈的責任心。教師的愛,應面向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對于那些“后進生”,不可嫌棄與厭煩,應始終持有強烈的責任心,引導他們不斷進步。
教師唯有對學生的優缺點有全面的了解,才能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可貴之處,結合學生各自的特點,尋求到與學生個人發展需要相符的教育方式,進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激發每一位學生的潛能,提升其學習熱情。
二是尊重、培養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及自尊心,在遵循平等友好原則的基礎上,與學生維持良好的關系。新時代學生思想極為活躍,具有較強的創新進取精神,對新事物十分感興趣。教師要積極學習學生身上的優點,不斷發展自我,同時還能增進雙方的關系。自尊心是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動力源泉,是確保教育工作順利實施的關鍵心理機制,所以教師要充分維護與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其養成良好的習性。人的個性是在各種活動中逐漸形成與發展的。高校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不同的形式,組織實施多樣化的班級或校園文化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強調針對性、和諧性、主體性好和豐富性。此外,要強化引導學生的人際交往及課外生活,人際交往會對學生自身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而空余時間的合理運用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不斷增加的趨勢,高校應積極對廣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問題表明其在個性上的不完善,故而,高校教師要對大學生開展相關心理輔導及咨詢工作。
三是嚴寬相濟、全面教育。教師要熱愛和充分尊重學生,但絕不可過度寵愛、溺愛與放縱,要用“剛”與“柔”、“嚴”與“寬” 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對“后進生”唯有嚴格教育,方能使其進步;嚴格要求優良學生,方可激勵他們在將來獲得更大的進步。教師在嚴格要求、全面教育學生的同時,應在方法、態度、要求上把握好分寸,不能隨意斥責,要使學生無論何時皆能從教師的行為中體會到關愛。唯有如此,教師的嚴格要求,方能被學生理解與接受,從而對他們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結語
高校教育需要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基石。如今,師生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強調民主、平等與合作;與此同時,有礙于改善師生關系的客觀因素亦有所增加,這不僅和當代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征有關,而且和教師的師德失范有關。因此,加強高校教師的道德規范有助于構建和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也為所有高校教師恰當處理師生關系的提供了合理的參考標準和行為準則,是搞好教育教學、抓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張忠海.關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與建設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4(7).
[2]李春秋.教育倫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郝宇光.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淺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4(11).
[4]張立成.思想品德修養與師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