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一直以來是國家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協同育人理念被引入到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開展思政協同育人的過程存在各種問題,本文以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為探究對象,詳細對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理論概念、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性、高校在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策略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 ?課程思政? ?協同育人? ?構建策略
課程思政是將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以此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的發表更加強調了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的作用。因此在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情況不樂觀的情況下,很有必要從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角度,對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存在的問題和重要性進行理性思考,對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策略進行合理探討,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雙重提高。
一、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理論概念
(一)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內涵
高校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是指思政教育課程與承擔思政教育思想的各類課程在協同育人思想的指導下,在全員、全程和全科育人的格局下發生相互作用、有機銜接,以實現培養高端人才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1]。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內涵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概念,既包含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體制的核心,又結合了現代協同育人理念,能夠很好地滿足當前思政教育的教學要求。
(二)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特征
1.整體性
高校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通過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使協同育人機制運轉處于一個穩定、平衡的狀態,從而實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機制目標的達成[2]。高校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建設要從整體出發,對機制各要素進行合理調配,才能實現思政教學的最佳整體功能和效果。
2.互動性
教學活動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高校思政協同育人的開展不僅僅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教學互動,還需要實現學校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社會之間的互動[3]。通過將各要素聯系整合,豐富學生的思政教育活動,最大化發揮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功能。
二、開展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性
(一)是順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和響應國家號召
近年來經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各種信息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新時代條件下,高校思政教育引進協同育人理念,建立高校思政協同育人機制,順應了社會發展要求,對國家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積極響應,也為將來大學生步入社會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4]。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效果
我國思想政治建設長期以來存在諸多問題,傳統的思政教學模式只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導致思政教學效果一直不佳。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開展,為思政教學注入新活力,最大程度的將教師、學校和社會等優秀資源加以利用整合,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為社會提供高素養人才
學校是連接學生和社會的橋梁,通過學校的重點培育才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而且高校思政教育問題一直是國家重點關注的教育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既是加強當代大學生對社會政治生活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是促進大學生個人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增強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
三、開展高校思政協同育人機制中出現的問題
(一)高校對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理念認識存在偏差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不僅是通過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對學生人格和三觀的塑造產生影響,也對學生的實踐活動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從而使得學生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但是當前大多數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過度強調思政理論課程的重要性和思政教學任務的完成,沒有將協同育人理念貫徹到思政教學中,缺乏對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和探討,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和學生個人的發展。
(二)高校協同育人機制建立不完善
當前我國對協同育人理念的應用及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而且目前學術界對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研究成果明顯不足,高校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建立缺乏一定的理論借鑒和方法指導。同時高校對協同育人機制的問題不夠重視,缺乏資金投入,影響協同育人機制的創建;缺乏相應的機制監管,導致協同育人機制操作性不強、執行不力,難以發揮思政協同育人機制該有的作用。
(三)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缺少合適的發展環境
目前各大高校對思政教學的認識和理念還處在原有水平上,對協同育人機制的了解不充分,沒有形成適合思想政治教學的內部環境,而且我國現在處于社會轉型階段和小康社會建成的攻堅時期,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開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當前的發展環境或多或少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
四、高校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策略
(一)加強高校教師的思政學習和校內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建立健全
協同育人教學理念就是打破學科和人員之間的限制,將各類學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會貫通,教師作為高校思政教學協同育人課程的重要主體之一,更要加強度協同育人理念的學習和探究。學校積極開展對各科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和培訓,強化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增強思政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溝通,提高教師們的思政素養;同時學校要加強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建立完善,加快協同育人理念的轉變,加強對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學習和研究,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協同育人機制的成果和經驗,注重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的連貫性和全面性,在課程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將思政協同育人貫穿于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5]。
(二)構建適合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
環境是影響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對思想政治教學的開展和學生的個人成長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校園是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環境,而且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也主要是在校園內展開,因此,學校應當積極營造適合思政教學的校園氛圍,通過開展各種校園宣講活動、校規規定等方式對學生思想政治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活動,積極挖掘學生思政潛能,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另外,學校也作為連接學生與社會的媒介,要積極響應國家加強思政教育的號召,善于利用社會環境對思政教學的積極影響,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
(三)搭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交流平臺,促進校內校外的教學問題的探討
現代教育協同發展和網絡科學技術的發展對高校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的建立和交流提供了可能。一方面,隨著城市大學城的建成,高校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逐漸增多。高校可以借此機會形成高校思政聯合培養平臺,將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學者聚集在一處,加深對思政教學和協同育人理念的認識和學習,積極各個學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優勢,對各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時進行探討和改進,實現高校思政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同時還可以增加高校思政活動實踐的互動,推動實現區域高校思政協同育人的完成[6]。另一方面,利用現代科技搭建高校思政信息網絡交流平臺,增加各個學校優質課程資源的上傳與分享,增加與學生的線上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實現針對性的思政教學,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五、結語
高校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和實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我國愈發重視高校思政課程的教育建設,一方面要加強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另一方滿就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政教育理論資源,將思政教學融于各課程教學的每個階段,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大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學校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王超.思政教育協同創新育人機制研究——以湖北文理學院為例[J].山西青年,2018,(14):140.
[2]王明陽.關于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思考[J].時代報告,2018,(18):226.
[3]張偉闖.高校思政育人協同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05):74-76.
[4]劉晨曦.高校專業教師與思政工作者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03):748,747.
[5]石麗艷.關于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2018,(05):41-43.
[6]張麗華.藝術類院校思政課教學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改革與開放,2018,(08):101-102.
(作者簡介:胡鉞,碩士,西南財經大學繼續(網絡)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