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教育中,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再深入到生活當中,多與大自然接觸,將所學應用出來,才能更好地理解。本文對生活情景、主體性發展、學習興趣以及活動參與等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與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 ?課堂教學
新課程改革推崇的一個重要教育理念“讓教育回歸生活”,這也是現代教育的基本主張之一。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再深入到生活當中,多與大自然接觸,將所學應用出來,才能更好地理解。應試教育錯把數學與生活實踐割離開來,因為一些現實因素,其大部分內容仍是“陳舊的”,有些生活化素材偏離生活實際,甚至人為編制“生活化”問題。因此,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需要學生從多樣的生活化數學活動中感悟如何思考問題,積累思維的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合理的思維方法,發展數學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
一、小學數學生活情景的教學策略
教師通過教學問題來設置相應的生活情境,詳細的向學生描述出生活情景,慢慢讓學生走進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對問題的發現,讓學生快樂的學習知識,教師描述出的情境需要將學習的目的、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全面的描述出來,讓教學過程更加生動,便于學生接受新知識,對學生的心理也能夠起到積極作用。學生可以在一種快樂的、輕松的環境里專注的學習到新的知識。
比如,在學習長正方體這個概念以后,有一節課是關于長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課,以及它的練習課,教師在這樣的課上做起了文章,將教學課的題目更換為了《包裝上的學問》。一個長方體的藥盒怎樣包裝,最少需要多少包裝紙,兩個盒放到一起又怎樣包裝,需要多少包裝紙,從而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現實的生活問題中,讓孩子去解決,不但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愿望,同時也提升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深切地感受到,今天所學習地數學知識對生活是有意義有作用的,學習是有價值的,要學好數學。
再如,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的學習時,教師在課堂上模擬超市購物的生活情景,教師在課桌上擺放一些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物品,并在生活物品上明碼標價,與超市購物的標簽一樣規范,比如,練習本的價格是2.5元、一斤橘子是1.85元、一只鉛筆是0.65元、一個練習袋是16.99元,等等,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小學生找一找哪些是小數,有沒有不是小數的商品,看到了這些商品的價格后,學生們就會發現這些價格數與以前所學的數不一樣,通過引導、交流,小學生已經對即將開始學習的小數有了一個初步的理性認識。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從常識性的生活知識入手認識“元、角、分”,如2.5元就是2元5角,0.65元就是6角5分,借助了學生熟悉的商品情景中的價格來體會分數與小數的內在聯系,為利用分數來理解小數這個知識點做鋪墊。生活情景與數學學習相互融合、緊密聯接,能夠使學生學習數學輕松、開心。
二、小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小學生尚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時期,他們在學習數學這類抽象學科時,需要大量具體事物的支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使用資源應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營造個性化的氛圍,使學生能夠做到自主選擇和思考的狀態,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一個徹底的變革。
通過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認識成正比例的量教學實例,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實例,使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實例一:一輛汽車在道路上行使,行使時間和路程如表(略),觀察表中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
實例二:我們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這幾個量之間的關系:
=速度。
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習成正比例的量,絕大部分學生都很難理解。因為現在城市的孩子條件都比較好,上小學一般都有家長用汽車送到學校,即使路程很近,往往家長也不愿意讓小學生自己去上學,走路上學的小學生很少,除非是學校就在社區里面,學生沒有這樣的經歷,很難理解? ? ? ? =速度這個問題,因而對成正比例的量也不能真正理解。教師為了使學生快速并且熟練的掌握這個概念,采取了生活實例教學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例如,讓學生結伴去購買數學練習冊,這樣對于小數除法知識進行了復習,又可以使得小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同時,可以用另外更加實際生活的例子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讓學生合作去購買數學練習本,這樣既復習了學生的小數除法知識,又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摘錄如下:
(1)幾個學生結伴購買數學練習本。學生1購買一本用0.8元;學生2購買2本用1.6元;學生3購買3本用2.4元;學生4購買4本用3.2元;學生5購買5本用4.0元。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數量(數學練習本)與總價(購買價格)二者的關系,計算出比值(購買數學練習本的價錢)。然后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在根據這個比值的基礎上發現了什么問題?
(3)學生分別計算出自己購買的數學練習本的價錢即比值,就可以發現購買的數學練習本每本的價錢一樣,也就是它們的比值也一樣。從學生購買數學練習本生活實例的親身體驗,學生就能比較好的掌握比值即單價一定,那么總價和數量就是成比例的量。課堂引入了學生熟悉生活實例的反饋,再去數學學習,就很容易的理解掌握教材上的原例題了。
三、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激發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對于學好數學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辦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實效。通過數學課程內容引入實際生活,讓學生動手并且參與其中、樂在其中,學習的內容就可以快速消化掌握。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一課時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案例教學。
教學目標:(1)主要制作、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數學教學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能夠概況正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2)有目的培養小學生的立體思維,從實際生活體驗數學的作用,從中了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現實的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與能力。
教學過程摘錄如下:
(1)新課前老師布置學生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現在的小學生都比較靈活、聰明,老師布置的這個任務學生興趣比較高,也非常樂意去發現這方面的實例,并且這種預習方法比單純看書預習的效果要好很多,老師還要求學生用硬紙板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
(2)課堂上老師提問:讓學生舉例說說自己發現的正方體和正方體的實例,這個時候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紛紛發表自己找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實物例子,有學生說我家的洗衣機是長方體,冰箱也是長方體,微波爐也是長方體等,學生們的爭先恐后發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作品展示環節,學生制作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大小不一致,采用的材料也有差異,但是都是按照老師布置要求完成的,對于形狀做得比較好的學生給予鼓勵。接著教師布置學生數一數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幾個面,并使用序號標注,采用這樣的方法有利于全班均衡發展,基礎較差的學生也不至于掉隊。然后讓學生用帶顏色的筆把兩個面相交的線畫出來 (棱),數三條棱相交的點 (頂點),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加上老師的進一步指導,學生就能很快的掌握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了。
四、活動參與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為學生創造相關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去理解活動中的知識。活動的價值不在于學生能否理解活動的教學理論,而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經驗的水平。只有經歷活動,學生才能在活動中將枯燥的知識進一步深入理解;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才能更好地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數學問題。
比如,A同學和C老師握了手,B同學也和C老師握了手。老師問是一塊兒握的嗎?學生答:不是,分別握。一個教學難點就這樣得到了解決,分別握,兩個人每人都要握,分別和老師握手一次。老師引導,好了,你們小組里的同學感受一下,看看誰是老師,誰是同學,快,握一握手。
當孩子們的手接觸,并把這個活動轉化成了一個數學的表達式的時候,他們終于理解了乘法分配律不就是如此嗎。這種活動參與的過程使他牢牢地記住了乘法分配律,即使他忘記了乘法分配律,也可以通過當時的活動記憶,通過握手這樣的一個小模擬活動,通過握手回想起乘法分配律,這就是活動參與策略在生活化教學課堂中應用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昱.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3).
[2]王秀清.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04).
[3]周力生.小學低年級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探索[J].學周刊,2019,(04).
[4]花文娟.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3).
(作者簡介:徐葉兵,單位:南京市月華路小學,小學數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