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韋


[摘? ? ? ? ? ?要]? 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已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混合教學”模式融合了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優勢,有利于理論、方法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在開展混合教學模式的高職課程改革與實踐中,以移動通信與網絡優化課程為例,根據知識體系與職業崗位需求項目化課程內容,圍繞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學習活動整合教學設計,以實際任務為驅動、問題為引導,合理采用各種教學策略,同時借助信息化資源和手段,解決學習困難,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關? ? 鍵? ?詞]? 混合教學;項目化;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232-02
近年來,隨著教學平臺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一種更加靈活的教學模式“混合教學”正逐漸走進高職教學?;旌辖虒W模式融合了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優勢,綜合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組教學形式和以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形式。目前,移動通信與網絡優化課程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方式,這種方式的不足是:(1)教學效率低,教師累、學生困,課程教學以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2)單個知識點學生可以掌握的比較好,但是放在系統背景下學生往往無法將知識點與系統掛鉤,這會導致學生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將大部分需要學生識記和理解的內容轉移到線上,學生自主安排課前學習時間和強度,課堂上主要進行答疑解惑、討論、應用、設計、分析、評價和創新,拓展了傳統課堂的空間,特別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課程提供了多維教學空間和多樣化教學方式。本文將移動通信與網絡優化課程為例,探討在混合教學模式下如何進行課程改革,以促進混合教學效果,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課程教學設計需求
移動通信與網絡優化課程是通信技術專業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的學習對將來學生從移動通信設備維護、網絡設計和優化等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缺乏對真實場景和過程的體驗,被動接受知識,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難以靈活地遷移應用。通過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將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結合起來,強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升教學效果。
二、教學設計探索
課程根據知識體系與職業崗位需求項目化課程內容圍繞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學習活動整合教學設計,建構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具體教學實施中以現網實際任務為驅動,問題為引導,合理采用各種教學策略,同時借助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微視頻、Flash動漫以及仿真軟件等信息化資源和手段,解決學習困難,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構建高效課堂。教學設計流程和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
移動通信與網絡優化混合教學設計表
(一)教學內容設計
基于知識體系與職業崗位需求倒推課程所需的支撐知識。知識重組為項目化課程內容,每個項目以問題引入方式進行任務分解,不局限于教材章節順序授課,基于知識體系與職業崗位需求形成模塊化課程內容,每個模塊下包含相應的項目。課程內容整合后分為三大模塊、六個項目。每個項目相互獨立,能力要求層層遞進,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最后融會貫通。
(二)課程和學習對象預評估
根據課程內容進行知識點難易劃分、教學進度的設計、擴展知識的準備、習題的搜集。通過調查問卷、摸底測試,結合授課教師和輔導員的情況了解來調查學生學習基礎和興趣愛好,為后面教學資源的設計和教學實施做好準備。
(三)教學資源提供
教學資源主要包括四大資源:基本資源,包括課程信息、課程大綱等;自學資源、參考資料等,微視頻主動創造符合自身需要、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愿意學,也學得完;活動資源,包括專題討論、主題閱讀、評論等;評價資源,包括考核標準、測試與作業及課程成績等。通過創建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后查漏補缺提供全媒體資源,改善目前學習資源以課件和教案為主的單一化問題。
(四)教學實施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將具體的真實的事物呈現給學生,使學生面對真實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根據教學知識點的性質創設相應適合情境:偏應用型知識適合實際工程案例情境,偏理論型知識更適合故事情境、問題情境,并根據不同班級的學習風格進行調整。
2.預習反饋、發現問題
根據學生課前任務單或者課前自測題及討論區發言等完成情況,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這個環節是在時間允許情況下選取課前任務完成質量高的小組進行匯報,給學生展示和鍛煉的機會,讓學生有學習成就感和滿足感。
3.問題解析
教師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討論、操作、發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教師更多地參與小組討論交流,加強師生互動。
4.在線測試
重難點部分出相應題目,應用云課堂軟件進行“隨堂小測”,實時了解學生重難點掌握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5.總結評價
讓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總結,總結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知識點梳理的過程及鍛煉表達能力的過程。
6.課后任務
包括拓展任務和下次課的任務單。考慮到學生的時間問題和接受能力,課后任務宜精且少,多為小組方式提交或者便于學生操作完成的,這樣學生更愿意去完成,更容易有學習成就感。
(五)課后深度反思
課后深度反思包括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以及對自己教學情況的分析。學生評價實施全程評價,線上和線下評價相結合,評價內容涵蓋課前、課中和課后,具體包括課前預習作業、課堂表現、課堂測試、課后任務四部分;評價內容多元化,除了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考查,更注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學習參與度等方面的考查;評價主體多元化,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在保留原有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引入學生自評和互評。實施學生對教師評價,為了促進課程的改革,提高教育品質,幫助教師有效收集學生對授課的意見和建議,設置了期中和期末兩次滿意度調查,從課程內容和課程教學模式兩個方面考查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通過實踐發現,這種滿意度調查機制能夠更好地傾聽學生的心聲,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有效改善師生關系,促進教師教學改革。
三、結語
將混合教學模式在移動通信原理與網絡優化課程中運用實施,融合了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優勢,有利于理論、方法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并且能夠將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結合起來,強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榮懷.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謝幼如.教學設計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