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波
[摘? ? ? ? ? ?要]? 中職學校德育活動設計要遵循政治方向和時代特點相結合原則;“三貼近”原則;認知與實踐相統一原則;德育教育與德育管理相結合原則;思想意識與現實相結合原則。中職學校德育活動設計實施的基本途徑:德育課程教學過程;實訓與實習;學校德育管理體系構建;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社團及青年志愿者服務;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心理輔導;社會和家庭責任。現在我國中職德育常見的七種教育模式是實踐、生成、德育學分、德育整合、“SKT德育活動”“五化”“以合格職業人為導向”。
[關? ? 鍵? ?詞]? 中職教育;德育活動設計;實施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226-02
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著重要變化,教育體制改革緊跟時代的節奏,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新時期能夠極大地解決社會對勞動力的供給側結構調整問題,展示出自身獨特的發展前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具體要求,作為承擔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為重要任務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也將迎來發展的最佳契機。
中職教育體系自建立起一直面臨學生文化程度、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問題,使學校及教師在面對學生日常管理與德育工作時無從下手,如何找尋德育契機,提升德育工作時效性?筆者通過總結德育活動開展一般規律,嘗試從德育活動設計原則、德育活動設計途徑和借鑒國內優秀德育活動設計模式三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中職學校德育活動實施的基本原則
2014年,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培養學生作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使之具備愛國、守法、奉獻、誠實、友好,道德品質高,富有社會責任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道德教育工作目標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同時為基層組織開展德育活動設計拓寬了工作思路和提供了方向引領。一般來說德育活動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政治方向和時代特點相結合原則
在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確引導和德育育人導向的前提下,緊跟社會對人才供給側結構調整和時代發展的客觀需求,如圍繞新時期社會對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具體要求開展“學習十九大精神”“我的中國夢”等主題活動。
(二)“三貼近”原則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是遵循德育規律、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需要,做到“以人為本”關注學生需求,開展豐富多彩并適合學生的特色化德育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充分展示自我價值的平臺,如“校園之星評選”“紅歌會”等。
(三)認知與實踐相統一原則
學生的思想道德理論提升與實踐活動相統一,強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逐漸發展引導學生形成認知和實踐相一致,言行一貫等優秀的道德品質,如“清明節網上祭奠”“青年志愿者服務隊”。
(四)德育與德育管理相結合原則
思想教育不是放任,加強團組織建設、構建德育體系、提高學生社團、青年志愿者組織的德育管理機制,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遵守規范、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與群體評價相結合的綜合德育管理體系。如圍繞團史、團課、預備黨校等展開專題講座。
(五)思想意識與現實相結合原則
德育活動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年齡、心理特點,避免出現“簡單粗暴”“憑空臆造”,活動的開展要有針對性和時效性,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問題,如組織“愛心捐助”“手拉手幫扶”等活動。
根據以上活動設計原則,具體德育活動設計可以從以下幾種途徑展開。
二、中職學校德育活動實施的基本途徑
(一)德育課程教學過程
中職德育課程是中職教育思想體系的“規定動作”,是學校德育的主要陣地,借助德育課程的開展,能夠充分向學生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學中要堅持價值觀教育為主體,圍繞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時發現問題,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認識體系。如我校在職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就采用情景教學、案例分析及小組辯論等方式,讓學生廣泛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達成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教育目的,同時將德育巧妙地融進教學過程中。
(二)培訓和實習過程
中等職業教育體系的雙元制要求學生“技德雙修”和“工學結合”。學校德育應注重培養實習過程中學生思想意識的變化,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愛崗敬業”“大國工匠”的精神內涵增強了學生進入社會后的認知,如執行“職業技能比賽”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進入校園、進入課堂活動。
(三)學校德育管理體系建設過程
學校道德教育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整體。學校依靠校團委、德育處等行政管理部門行使監督管理職能,指導學生會和各類社區組織以及豐富的德育課程,開展適宜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的豐富多彩活動,進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我管理、服務和教育;班主任、班團委是具體的德育實施基本單元,學校德育活動不僅僅是針對學生,在管理層面上要充分調動班主任、團干部、家長和社會等資源。學校德育管理制度化是德育活動有序開展的前提和保障,如“主人日”“學校開放日”“家長學校”以及學生自我管理的其他活動。
(四)校園特色文化建設
特色化校園文化建設是新時期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產物。道德教育活動的設計可以滲透辦學職業學校的特色、觀念和學校精神。活動內容可以體現校園文化的特色,為學生傳遞優秀的校風,嚴謹的教學風格和勤奮的學習風格。具體實施可以結合開幕式和畢業典禮、升旗儀式和國旗下的演講、18歲的成人禮、集體儀式和全國傳統節日、重要節日、紀念日等,開展中國文化傳統和禮儀教育;開發本土特色的德育活動:“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進學校,進課堂”“等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富有職教特色的職業技能比賽、創新創業創意創效競賽、“文明風采”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倡導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宣傳學習行業勞動模范、學校優秀畢業生事跡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精神,增強就業創業信心。結合新時期特點德育還要重視加強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建設與管理,不斷深化校園網絡環境,加強校園網絡宣傳隊伍的培養,加強正面信息的網絡傳播,杜絕反動、邪教等不良信息在校園網上傳播,利用網絡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幫助學生做到文明上網、依法上網。
(五)社團及青年志愿者服務
社團活動和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室是學校德育活動的強大支撐。依托本地區各級教育基地和科學場所,充分發揮學生的技術專長,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學習雷鋒和志愿者的活動,我們長期堅持志愿服務活動進入社區,形成長效機制。通過推動“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活動,促進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廣泛發展。如我們學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常年為福利院老人、醫院病人理發、按摩。10多年的堅持已經積累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學生要面對社會,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過程中滲透德育,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就業服務意識,提高整體就業服務水平和質量。我校設置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能夠幫助學生盡快地適應工作、生活,提升了學生就業成功率。
(七)心理咨詢
總結生理學和中等職業學生的心理特點,瞄準源頭,建立整合道德教育的概念,特別是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求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和學生的心理輔導活動,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如學校歷史館和榮譽室已經消除對中等職業學生地位的片面理解。鼓勵學生熱愛學校,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熱情,心理咨詢室、心理疏導的房間可以極大地解決學生自我和極端等心理問題。
(八)家庭和社會責任
家庭和社會在德育中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通過各種家庭、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渠道,加強與家長聯系,引導和改進家庭教育方法,促進家長協助學校開展德育工作進行合作。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法律和秩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中職優秀德育活動模式簡介
依據德育活動設計原則,深挖活動設計途徑,國內中職教育德育活動建立了幾種比較成熟的模式。
(一)實踐型
上海群益職業技術學校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中心的德育活動模式。理念:“以德為先”,培養學生的習慣,鼓勵學生在實踐中“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評價”。主要活動:“雙值周”“放飛活動”“榮譽激勵”等。
(二)生成性德育活動模式
理念:以學生、時事熱點、教材為出發點創設教學情境,結合學生實際學習經驗創造新的教學內容,實現調動學生德育學習主動性的活動模式。
(三)德育學分活動模式
上海職業技術學校實施的德育學分考核模式,通過學分管理制度,使學生主動參與德育活動,學生能夠根據德育學分考核制度的具體要求完成既定的德育必修與選修課程。
(四)實踐一體化德育活動模式
北京市商業學校通過設置豐富的德育實踐活動和內容,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德育知識,提高德育課程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五)“SKT”德育活動模式
湖南省株洲市中等職業學校構建的“生活、體驗、快樂”德育模式。理念:“三貼近原則”。讓學生通過參與實際德育活動,從而親身體驗、親自感悟,定期小組交流經驗,通過團隊建設營造“動態的、開放的、合作的、高效的”課堂,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六)“五化”德育活動模式
溫州中等職業專業學校結合專業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作用,對學生進行統一的軍事化管理的德育模式。
(七)以合格職業人為導向的德育模式
廣東佛山市陳登職業技術學校以德育雙主體論、多元智能理論和系統論原理為依據,樹立“以合格職業人為導向”的德育模式,以多元評價體系指導學生德育發展。
中職德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學生這個教育主體,不論是哪種模式,從本質上都是在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廣大中職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逐步滲透德育,為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素質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楊英,朱艷會.我國中職德育模式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職業教育,2013(4).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