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杏
長期以來,我們的班主任工作都是令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適應新時期教育對象的個性發展了,所以,班主任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樹立全新德育理念。
一、喚醒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凸現學生主體地位
1.德育內容要生活化,重視學生現代公民道德素養的培養
這些年來,學生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缺少心理品質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觀”教育,這些內容是他們各自生存發展中急需要指導的,但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往往被放在次要地位,甚至被忽視。班級德育的內容應依據社會教育目標和德育目標進行系統教育,以保證實施內容的完整性、穩定性。進入21世紀,隨著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的功能除促進政治、經濟發展的社會性功能外,還應體現學生個體的生存,發展與享用上。班級德育工作應重視學生現代公民道德素養的培養,以提高其生存質量,如人際交往、兒童消費、權益保護等,使學生在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的同時,積極的體驗個體的自我教育所帶來的樂趣,不斷地喚醒其內在的自我教育意識。
2.德育途徑要多元化,重視學生在個體實踐中培養道德情感
據調查,教師、學生對班級德育途徑所起作用的評價存在較大的差別。學生列于首位的是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則是班會晨會等。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情有獨鐘,而教師對它的作用卻認識不足,在這點上反映出教師和學生在認識和感受上的差別,也反映出教師教育觀念上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主體性的問題。教師對班會、個別教育等這種自己主導下所實施的教育途徑或方法情有獨鐘,而沒有注意學生的內在體驗,沒考慮到多彩多樣的道德在學生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培養上的積極作用。學生喜歡開放式的、活潑的教育,不喜歡封閉的、死板的教育。班級德育只有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德育的實效性才會不斷增強。
二、建立對話互信的師生關系,講究教育藝術
德育工作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有各自獨立的思想和認識,這就決定了德育工作的復雜性,因此在具體工作中要講究方法和藝術。
1.要將自己和學生擺在同等的地位
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學業上是師生關系,情感上是朋友關系。教師要深入學生中間,以真心的熱愛、平等的態度去面對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還必須時時保持一顆童心,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去傾聽、去理解、去欣賞,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商討者、合作者。從生理的角度看,我們站著和孩子交流,孩子就要仰起頭來和你說話,這是非常累的,所以大多數孩子并不樂意這樣交流,通常會對你說的話不予理睬。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你蹲下來,孩子就能看到你的眼神,從中他能體會你是否跟他處在平等的地位,體會你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是親昵的還是敷衍的。教師若凌駕于學生之上,儼然一副師長的模樣,學生必定敬而生畏,那就談不上什么理解與對話了,德育工作便無從入手。
2.要藝術性地使用教育手段
(1)談話策略
一般情況下,教師找學生談話,往往是在學生犯了錯誤后,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先問清楚前因后果,再進行批語教育,最后令學生做出檢查。這種老一套的教育方式效果可想而知,學生很有可能是當面機械式地答應,權當敷衍,可一出辦公室就拋入腦后。如果我們能換一種方式,效果可能會大不一樣。比如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或者故意讓學生幫著做點什么的時候和學生隨意聊幾句,在不經意間縮短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溝通。因此我們找學生談話,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應當慎重考慮時間、場合、情景,只有放松學生的思想,走進學生的心靈,解除他們心靈的畏懼和精神的束縛才能達到心與心的溝通。
(2)家訪策略
通過家訪,老師可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家長也可以掌握學生在校的表現,從而相互配合,形成最佳合力;家訪還可以相互督促,相互勉勵,增強對孩子教育的信心和責任感;家訪更可以讓孩子知道老師和家長時刻關心著他們的成長,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然而現在的家訪,可以說是老師怕、家長怕、學生更怕。老師怕,一是怕麻煩,尤其是在農村,交通不便,路不好走,地方偏遠,通訊設施不全,好不容易去一趟卻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二是怕家長不接待,對你不理不睬。家長怕什么呢?一怕老師上門討錢,二怕老師上門告狀,一點面子都沒有。至于學生怕的那就顯而易見了?,F在的家訪似乎成了學生在校表現差的象征。為什么我們非要等學生犯了錯誤才去家訪呢?如果我們興沖沖地走到學生家里,對家長說一聲:“您的孩子最近進步很大!”作為家長能不喜滋滋地把你迎進門,沏茶讓座嗎?短短的一句話,既促進了與家長的溝通,又為家訪創設了良好的交流氛圍,也使被家訪的學生對你產生感激和信任……
(3)教育策略
學生避免不了要犯錯誤,可學生一犯錯誤,有的老師就采用抄寫課文、罰款、罰掃地甚至辱罵責打的方式,這些體罰和變相體罰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和傷害性,是教育法所不容的。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冷靜地分析改正自己的錯誤;不小心遲到了,忘了做作業,則讓學生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將其導向真善美。
三、改革傳統的品德評價方法,重視個性評價
對學生的德育評價是班級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品德評價的核心部分,歷來受到大家的關注,目前許多學校對學生的品德評價仍然采用等級制,即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這種評價方式雖然有它一定的道理,但在某種程度上顯得過于籠統,不能準確而全面地反映個體品德特征信息,而且評定的尺度也難以把握,甚至有些教師片面地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作為品德評價標準,造成學生積極性的挫傷。因此,我們有必要探求一種更新更科學的品德評價方法。此外,品德的終結性評定也可改為形成性評定,增加學生的自評和小組互評,使評價的過程成為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和學生自我教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