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雪
一、培養“后進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隨著社會的進步,進城務工的人越來越多,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由于這些孩子缺少父愛、母愛。監護人對他們的要求不嚴,形成了很多不良行為習慣,如經常遲到、曠課、缺交作業、打架等等。有人說:“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確一個成功的班主任,不僅動言,關鍵注重行動,因為教師的行動也是對學生的直觀教學。有時你講十遍,還不如你行動十次。記得我剛接051班時,該班人數多,生源雜 ,留守兒童特別多,他們組織紀律差,雖然先后調換過幾個老師,但結果仍是——一團糟。我剛接時也覺得頭痛,但我轉反又想:也許是我們作老師哪一出有問題呢?一天,我走下班,剛進教室,眼前的一幕差點把我嚇到:四組桌椅不整,地上橫七豎八丟下四五把掃把,紙屑滿地都是,幾個頑皮的留守學生竟跨大步在課桌跳來跳去,見次情景,我沒有大聲的指責,而是先彎腰把掃把撿起放到衛生角,隨后又動手搬放課桌,整齊排放,此景無聲勝有聲,原先追跑的那幾個留守學生不知什么都靜了下來,我隨口說了一句:“快,上課時間到了,誰來幫老師一起把教室弄干凈。”聽到我的話,幾個同學開始動手,有的幫我對正課桌,有的拿掃把主動掃地,有的在埋怨是誰把教室弄成這樣,當眾人把教室弄好后,我就說:“看,這樣不是很好嗎?我喜歡我每次來上課時都能看到這個樣子!”說來也怪,剛才見到的那一幕在以后從來沒有再發生過了,班級衛生得到改善。可見親自行動對同學們有多大的影響。
二、用“愛心”感化后進生學生
“愛”就是愛事業,愛學生。孔子說:“愛之,能勿勞乎?”夏丐尊先生說過:“教育如果沒有愛,就等于無水之地,愛是教育的基礎,為師愛生是天職”。羅素指出:“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展,”蘇霍林斯基更是發出了真情的告白:“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都唱響了同一支歌——“愛之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熱愛學生,才能走進他們的心靈。“春風化喜雨”“潤物細無聲”,這教育學生的“春風”“喜雨”,其實就是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有人說:“一位班級管理不成功的班主任,其失敗的理由可能會有一百條,而一百位優秀的班主任,其經驗肯定有一條,那就是熱愛學生。”對那些遵守紀律,成績優異品德高尚的好學生,每個老師都會情不自禁地愛他們,但在任何一個集體中,所有的學生不可能處在一起跑線上,不可能同樣地優秀。那么,教師真摯的愛更應體現在那些成績差、又經常犯錯誤的留守學生身上,特別是后進學生,教師經常與他們交流、溝通,懂他們因何事而不高興;為何事而生氣;及時的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幫他們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滿足他們心理的需求,讓她們感受到您既是她們的老師,又是他們貼身的父母,對他們點滴的進步都給予肯定、表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在班級體中,班主任更要寓“愛”于學生犯錯誤時,以愛動其心,以愛導其行,為后進學生提供一個心理安全的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教育氛圍。尤其是后進學生,要像農民對弱苗那樣,給他們多一些保護,多一點澆灌,使他們和其他幼苗一樣,能茁壯成長,能更好地溝通師生的感情,密切師生的關系。
三、要用“恒心”幫助后進生
俗話說:“寶劍鋒從磨廚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精神所至,金石為開”。只有恒心才能使你到達理想的彼岸。特別是對于后進生心理而言,他們一般都表現為自卑,意志力薄弱。“常立志”卻不能“立長志”。自控能力差,一遇困難就畏縮不前,甚至自爆自棄。要幫助他們改掉這些不良行為,我們要“抓反復,反復抓”。要激勵他們一點一點地去改正。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對于這樣的學生,需要我們教育者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必須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做其前途中的“加油站”。如我班的覃寶也是留守學生,由于沒有人管教,幾乎種種惡習都染上,如經常曠課等。我首先做好全同學的思想工作,讓大家關心他,親近他。我又多次找他談話,用多種形式鼓舞他,終于在一天早上他立志從今往后不再遲到,改掉種種惡習。立志過后,我也認為他能改過來,于是我一段時間沒有督促他,因此,好景也不長,一天,他老毛病又犯了,我把他找來,并沒有責怪他,而是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他說:“老師,我其實也不想又曠課,可是因為今天我與伙伴們玩一時忘了時間到了,反正我已經遲到了,所以,我干脆曠課。”我對他說:“遲到和曠課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像你今后可以來學校在玩,這樣才不影響到學習。”他會意的點點頭。從那以后,我吸取上次失敗教順,經常督促他。經過長時間的教育,終于使他改掉了惡習。而這種種現象表明,教育有“恒心”是符合反復性發展規律的。后進生的不良行為是由自身的錯誤觀念和外部的各種誘因引起的。在轉化后進生過成中,由于新的思想,新的行為習慣還不十分鞏固,再加上外界不良誘因的刺激或遇到別人嘲笑和責備,都會使其原有的錯誤思想和舊行為反復再現,后進生的這一特點,依舊有賴于恒心。
“后進生”的轉化不是一蹴而就得,因為“后進生”的轉化一般都經過醒悟、轉變、反復、鞏固。穩定的過程,對他們的教育要抓反復、反復抓,既要積極,有要穩妥。切勿急于求成,更不寄希望僥幸。只要我們確立信心、樹立恒心、富有愛心,找準時機,方法恰當,那么“后進生”的轉化的男題就會迎刃而解,昔日的后進生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