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琳
談到教育,有句出自《管子》的名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培養學生是這樣,對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成長,也是一樣。
初見李丹,性格活潑,娃娃臉,不太容易與教體局辦公室的副主任聯系起來。“我已經沉穩多啦!可能性格就這樣,笑得多,顯小。”李丹是周口本地人,1987年出生,2009年從河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她的母親是一位老民師,這讓她對教育從小有一份親近感。畢業前,她說服家人,通過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選拔,到泰國普吉島的一所中學當教師。2011年,看到公務員考試報名單位中有周口市教育局,李丹積極報名參加,最終如愿以償進入教育局辦公室工作。
“在泰國任教的兩年對我影響很大。全校只有我一個中國人,我做什么說什么在他們看來就代表中國,得有自我要求。學校工作相對寬松,怎么規劃時間、怎么處理事情、怎么跟人溝通全在自己,想做得好就得有自制力。能剛畢業便學會獨立,是非常寶貴的。我現在面對事情總能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態,和異國文化的接觸也讓我懂得對不同事物要多理解、多包容。”
初為公務員,工作瑣碎而忙碌,李丹每天要接各項通知、整理材料、找領導簽批文件、通知會議活動等,忙得“腳不沾地”。“通知有過半夜接到的,也有早上五六點接到的。制作全市教育宣傳片時,我通宵奮戰,總算在會議前15分鐘送到領導手里。也出過錯,有次重要會議前,打印機卡了一下,少出了幾張,導致所有材料順序都錯了,幸好褚嚴明主任提前審閱時發現了,想想真是后怕。”現在說起來,李丹還深有感觸。
辦公室工作使人成長,但李丹也有點迷茫。不同于教學業務能夠自由拓展,綜合性工作似乎連不成線,日復一日,她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我覺得有點找不到狀態,得充電了。”2012年底,李丹報考了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在職研究生,三年后順利畢業。同時,她還參加了教育學的自學考試。
這一階段的學習使她對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當教師,關注的是一個學校、一個學科的進步。從事教育管理工作,接觸的人事物更多,對于一項政策的前期調研、討論修改、文件出臺都會參與。這樣,對于各類政策的指向和意義就有了清晰的把握,明白從提議到決策的嚴密性。自己需要負責的不是某一所學校的一群孩子,而是要面向全市師生。這樣的思考使得眼前的細碎工作都有了意義,每一次會議的傳達,每一天重復的謄寫材料,都是長遠事業的重要一環。
聊到周口教育,李丹有很多話想說:“這些年市里教育環境改變很大。我剛來時是全局最年輕的,現在年輕人多了不少;原來有些科室是階段性地忙,現在基本是全員全年忙碌。以前教師來局里辦事可能得跑幾趟,現在引導牌上有負責人聯系方式,在崗還是外出、委派誰接待等,一目了然。張建梁書記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局里辦公普及OA系統,通知直接發送到每個人手機。我還是局里網站、微信、微博賬號的管理員,幾乎每天更新,保證教師對最新政策第一時間了解。現在我跑上跑下,主要是在教大家使用各種系統。”
2017年年底,李丹被抽調到教育部辦公廳新聞中心工作實訓學習一年。站在更高的視角,她對于家鄉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周口教育這些年發展很快,許多方面因為起步晚所以要求更高。以前受限于基礎條件,比起教育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我們的工作可能要靠加倍的努力來完成。現在,周口的高中教育已經成為亮點,均衡發展、扶貧工作、教育信息化全覆蓋等都做得不錯,特別是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政策的落實,普遍地改善了教育狀況。但是差距還是明顯,比如我們對于上級政策是落實執行,而有些地區已經在主動規劃和思考了,這方面是短板。”
原定一個小時的采訪早已超時,我問李丹還想補充點什么,她想了想說:“我喜歡教育工作,特別高興自己的成長伴隨著周口教育進步最快的幾年。從事業的發展中,我汲取了精神力量,也充滿責任感。有機會我想到具體的業務崗位上鍛煉,做個全面的教育人!”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