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瑋
我曾經是一名很厲害的初中數學教師。“厲害”到什么程度呢?學生無論問我什么題目,我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有一段時間,我甚至要求自己直接能把答案報出來。在我“功力”最強的時候,學生對我的景仰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最景仰我的當然是那些學霸,因為他們是高手,才真正知道我的厲害。那些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有點“不明覺厲”,也就是不怎么明白,但覺得我看起來像是很厲害的樣子。既然好學生都認為我厲害,那我一定厲害。
曾經的好學生長大之后不一定就是好老師。對于那些數學不夠好的孩子來說,我相當長的時間里都不能算是一個好老師。在我看來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題目還有什么好講的?于是,我便時常在板書“由此很容易得出”時,收獲不少迷惘的目光。
所幸我具備反思精神,很快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不能只顧自己講得痛快,而忽略學生學的能力的提升。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識到,教師能夠教給學生的東西分三個層面:事實、方法和思維。有標準答案的知識通常屬于事實層面,靠死記硬背與機械訓練就可以解決;然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學會了方法就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到了思維層面,學生就具備了批判精神,開始獨立思考,質疑書本質疑權威,他們便可能發現教材的問題,找到教師的漏洞。
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后,我便調整了教學策略。我開始嘗試混合使用三種教學方法。
第一種教學方法是常規的老師教學生。總有一些東西需要直接傳授,而不必讓學生自己探究,為提高效率,教師適當的講解與點撥不可或缺。
第二種教學方法是讓學生教學生。既然為學而教、以學定教,那么學生能夠自己學會,就不一定要教;有些內容學生可以講,便讓學生講。學生的講解方式與教師有差別,有些講解甚至比教師更清晰,更容易讓其他學生理解。
第三種教學方法是讓學生教老師。有些學生在自己感興趣領域方面的知識遠遠超過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我一定虛心請教。
多年之后,我讀一位家庭教育專家的文章,感覺于心有戚戚焉。這位父親說,當孩子自己讀了一個故事來問父母的時候,即便父母早就知道答案,也要表現出很好奇的樣子,鼓勵孩子講給自己聽。這樣孩子會有巨大的成就感,于是產生更大的動力去閱讀更多的故事來考父母。
掌握這一技巧的人往往獲得成功。媒體報道過一位把三個孩子培養成博士的農民父親的教育方法。農民父親自己沒什么文化,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每天放學后讓孩子把自己在學校里學的東西講給他聽,如果他能聽懂,就說明孩子真的理解了。這位農民父親沒知識、沒文化,但他是樸素的教育家,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教是最好的學。
我們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是唯唯諾諾還是獨立自主?是僵化保守還是機智靈活?未來有很多新事物在等著人們去認知,孩子只有跨過我們,超越我們,才能擁有更加廣闊的未來。
(本欄責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