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俊
語文不僅僅是讀寫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維的工具。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在基礎,而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都需要開放性的語文閱讀教學環境。
一、開放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獨立開展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獨立閱讀是學生從文本中獲得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的過程,也是從“教讀”走向“自讀”的過程。獨立閱讀對于閱讀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教師反映,在學習一個古詩單元的時候,學生對每一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掌握得挺好。可是過幾天進行測試的時候發現,不少學生把不同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記混淆了。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位教師基本是以講解和分析為主,缺少讓學生對詩歌獨立閱讀的環節。學生實際上是在“背思想感情”,而不是在“理解和體驗思想感情”。他們所記住的“思想感情”與詩歌的內容沒有產生內在聯系,與個人的生活體驗沒有產生關聯,記憶的時間又比較集中,所以就很容易混淆。
獨立閱讀的意義在于實現讀者、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通過獨立閱讀,學生可以把詩歌的內容與作者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作者的情感。這樣,讀者、作者、文本之間就有了對話,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混淆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再遇到一首沒學過的詩,學生也會用“對話”和“共情”的方法去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本不需要死記硬背。
對中招答卷的分析表明,學生在課內文本閱讀題的得分率明顯高于課外文本閱讀題的得分率。這一方面說明背誦是有效果的,另一方面也說明靠死記硬背想得高分是不可能的。要想在閱讀題上提高分數,最根本的還是培養閱讀能力。
合作學習和集體討論絕不能代替個人閱讀。沒有獨立閱讀這個前提,小組合作和集體討論就不會有深度,形成的共識也只會是淺層次的共識。有了獨立閱讀這個前提,每個學生會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交流和合作才有具體的內容,才有思想的碰撞、觀點的融合,進而才能形成閱讀能力。
二、開放的閱讀過程——讓學生學會閱讀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說的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自我成長。很多教師也十分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是沒有培養起來,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問題。
比如,我們要教給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或者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可以告訴學生“要抓住關鍵詞語和句子來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意思”,這就是在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學生要學會教師教給的方法,就需要在認真閱讀、反復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自己去揣摩哪些是關鍵詞語,這些關鍵詞語表達了什么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這需要有充裕的閱讀時間,因為這個自我領悟的過程是一個復雜過程。
學生在概括文意的過程中,可能會不準確、不全面、不簡練,甚至根本說不出來,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此時,教師千萬不要急于否定學生的答案,也不要急于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要給予必要的引導,如:“你覺得還需要增加什么內容會更全面一些呢?你覺得這幾個詞語中的哪一個更準確呢?如果要說得更簡練一些,還可以怎樣說呢?”面對這樣的發問,學生要不斷進行思考,要分析、判斷、選擇。這樣,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力都會得到發展,我們才能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也就是說,學生知道方法,還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層面。要想把知識轉化成能力,還必須學會運用方法,在用方法的過程中才能掌握方法、創新方法。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閱讀中學會閱讀,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教師要讓學生更多地體驗閱讀方法,在量變中求質變,不可急于求成。
三、開放的閱讀活動——讓學生課內、課外大量閱讀
單靠一本教材是教不好語文也學不好語文的,也完成不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的教學目標。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必須努力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讓學生在課內外開展大量閱讀。那么,學生該如何大量閱讀呢?
教師要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開始讀起。如果我們硬要把自己認為學生“應該讀”的書推薦給他們,甚或直接要求學生必須讀哪些書,就會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覺得“掃興”,也可能會扼殺他們閱讀的興趣萌芽。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需要教師進行及時的引導。教師可以把閱讀內容從課內引到課外。比如,學完《三峽》一文,我們就可以跟學生說:“從北魏酈道元的《三峽》,到唐朝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再到清代的楊守敬《宜都記》,歷代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于三峽的詩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收集一些關于三峽的詩文讀一讀。看看在他們的筆下,都有著怎樣不同的三峽。”圍繞主題進行閱讀,是“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有效策略,它把學生從課內成功引向課外的整本書閱讀。
儀式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有相對固定的讀書時間和讀書場所,有相對固定的閱讀伙伴,特別是家長和學生一起讀書,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十分有幫助的。
我們可以搭建適當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及時展示他們的閱讀所得。能夠看到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成長與變化,會進一步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他們的閱讀行為,進而固化為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每個學生的閱讀收獲也會是多方面的,開放性的、多樣性的展示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獨立的閱讀活動。
總之,開放性的閱讀教學,可以使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狀態,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自由發展,最終引導學生從“教讀”走向“自讀”,從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從在學校學習走向在社會中學習、終身學習,從而全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