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立
為學生的成長而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次解決問題的求索、探險之旅。然而,人們對解決問題方式的認知不同,會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模式與樣態呈現出迥然有異的狀況。也正因于此,就產生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究其根源,在于我們教育價值取向的選擇與教育教學活動終極目標的預設。也就是說,教育的價值觀與目標觀將會從根本上影響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選擇與應用、變革與創新。
毋庸置疑,人們不論如何詮釋教育教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不管怎樣評價教育教學改革之進程與水平,都離不開對教育觀念的辨別和對教育行動的審視,而其焦點常常匯聚于教學方法的繼承與弘揚,抑或是突破與超越。
在鶴立教育中西會通班創辦之時,我們就把主體人格、獨立人格、高尚人格這三個維度作為學生人格成長與發展的重要目標指向。這里所說的“主體”在于指向生命的自發自覺,展示積極主動的生命狀態;“獨立”在于追求生命的自由奔放,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高尚”在于提升人生境界,突顯生命的價值。在教育的視界里,就個體生命而言,體現生命的主體力量,成就生命的獨立特質,追求生命的境界格調,歸根結底在于人的思想觀念以及它們的起源。
審視人類文明與教育演進兩者間的關系,我們可以清晰地體會到思考對于人類的意義。古希臘人講:“哲學始于驚訝。”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縱觀西方文明演進的過程,“觀念的冒險”“思想的力量”,以及對思想的尊重與捍衛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而在中國的文化教育傳統中,古圣先賢對“思”同樣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儒家孔子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而老莊之道,那種汪洋恣肆、海闊天空的馳騁,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氣度,其哲學的高度及影響力,無思何以成?還有古印度的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悟道,不正是思維方式、思想成果的突破與超越嗎?
這些圣賢的所思所想都離不開一個“疑”字——懷疑、質疑、疑惑。明代學者陳獻章更是直言“疑”與學問精進之間的關系:“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不論西方的智者,還是東方的圣賢,其思想的魅力大多在于其獨立、質疑、批判、辯爭等諸多品質,這也是我們培養高素質學生應具有的基本品質。而這樣的目標架構,需要在具有這樣素質的教育環境中加以熏染,更需要有針對性的模擬與演練。
就鶴立教育中西會通班而言,我們從教育教學活動旨在解決問題的認知出發,教師在學生學習遭遇困境時,及時釋疑解難,指點迷津。在鶴立教育中西會通班的教學法體系中,憑借理論研究與實踐檢驗,我們主要提出了質疑答辯法、網絡排難法、沙龍分享法等。其中,質疑答辯法,指的是學生對所學習的資源、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結果等產生相應的疑問,并對其間形成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同時,有疑者再接受老師與伙伴的問詢與質疑,并被要求對其中的問題予以回答,即答辯。
在學習活動中,運用質疑答辯法,從參與者的身份看,確定了教師與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質疑與被質疑的角色轉換中,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真理占有者與發布者,學生也不再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存儲者,他們以個體的形式獨立參與學習活動,彰顯生命的尊嚴、平等與權利的價值和意義,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的升華與超越。
從學習活動的表象看,學生一改對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傳遞的結論全盤接受的狀態,而是對學習活動中遭遇的所有因素,能基于問題意識,在追問與懷疑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而“疑惑和觀點”恰好是進行深度學習的生長點,也是學生發現新問題、獲得新知識、形成新技能的關鍵點。
從學習活動進程看,我們主張學生優先的原則。也就是說,質疑答辯法始于學生對學習資源的自我認知,即學生的問題意識。當然,在開啟學習活動時,我們認可教師是問題提出者及整合者的合理性,但是,我們堅決反對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唯一啟動者。進入質疑者與被質疑者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它可以在個體之間、個體與小組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以及小組與小組之間、小組與集體之間廣泛展開,這是學習參與者之間的腦力碰撞與激蕩;是學習參與者之間,通過質疑與答辯展開的深入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質疑答辯過程中,切忌教師越俎代庖。我們主張教師要保持冷靜的心態,理解、欣賞學生的各種表現。這樣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不作為,相反,它對教師卻是高標準嚴要求的。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要有能力做到正確辨識學生遇到的障礙,即審視學生的“憤”“悱”狀態,把握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形,對學生予以“啟”“發”,推動學生“開其意,達其辭”。由此,進入并達成學習活動的終極目標——問題解決、增長學識、豐富體驗、發展智力、形成能力、塑造靈魂等諸多元素化作學生生命中的個性品質。
在實踐中,我們感受到質疑答辯法具有較高的黏合度和應用性。在教學法的層面,它可以同合作探究法、網絡排難法、沙龍分享法、博覽拓展法、師生換位法、主題研究法等教學法相整合,實現教學法的綜合效應。
在學習空間上,不論是學習學校課內規定教材,還是社會課外自主設計訓練目標——游歷研學項目和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教師都可以對它進行選擇和應用。
(本欄責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