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品燕 李紹媛
摘要:指出了洱海流域的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一直是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洱海流域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環境系統,根據其流域內的基本情況分析了該流域綜合治理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對應的管理策略和有效措施,以期促進流域綜合治理質量的提高,推動區域的生態、社會、經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洱海流域;環境保護;必要性;綜合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4-0197-02
1引言
當今社會,是一個講究和諧文明生態發展的社會,注重生態、社會、經濟的和諧協調和綠色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十分重要。洱海環境污染問題很早之前就是當地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經過多年努力,洱海流域內的環境問題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洱海流域的環境問題是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需要多方努力、多領域行動進行長期性的綜合管理,才能更好的促進流域內環境問題的改善和社會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2洱海流域概況
2.1自然地理概況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又稱洱河、昆明池、葉榆澤等,是云南省第二大、全國第七大淡水湖泊,湖面面積246km2,海拔1972 m,蓄水量近30億m3,因湖泊形狀類似人的耳朵而得名。洱海北起洱源縣南端,南達大理市下關,全長40km,有“高原明珠”的美譽,是大理市重要的防洪、發電、供水、灌溉、航運、調節氣候的重要通道,也因環境優美,與蒼山形成了著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洱海流域屬于瀾滄江一湄公河水系,位于金沙江、瀾滄江、元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嶺,地理坐標在99°32~100°27E、25°25~26°16N之間,流域面積2565km2,跨洱源縣和大理市。洱海流域大多處于西南季風區,以低緯高原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溫暖濕潤,干濕分明,日照時間長,年均溫15.1℃。降水豐沛但分布不均,5~10月為多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5%~96%,且地域上分布不均,西多東少,雨量差可達25%~30%,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6%。洱海流域內河流眾多,有117條大小河流、溪流,流域內降水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和河流流入,流域內水流流入瀾滄江,注入湄公河。
2.2社會經濟概況
洱海流域是大理州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州1/4的人口,是全州的社會經濟樞紐和標志性地區,洱海流域內公路縱橫,鐵路、機場完備,是區域內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河海流域以農業為主,農業、輕工業、旅游業協調發展,旅游業、煙草工業、生物資源、建筑材料開發是洱海流域的支柱產業,形成了綜合發展的社會經濟模式。
3洱海流域綜合治理面臨的問題
洱海流域的環境問題一直是當地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流域內的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建設,經過多年努力,流域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還存在很多問題。
3.1入湖污染較嚴重.影響水質
經檢測,洱海的TN、TP超標,影響了水質,入湖污染輸入量較大,所以水質呈波動性變化,雖然2015年習主席來大理考察后,大理加強了“四治一網”措施,2016年實施了洱海流域網格化管理,2017~2018年實施了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城鎮及村落污水收集處理PPP工程,洱海流域生活污水實現了全收集全處理,到2018年洱海水質有了明顯改善,有5個月為Ⅲ類、有7個月達到了Ⅱ類,但目前,洱海流域TN、TP入湖污染負荷已經超過了洱海水環境承載力的54%和26%,使“十三五”期間洱海流域的污染總控和水質改面臨很大難度。
3.2污染入湖控制不足
近年來,雖然洱海流域治理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城鎮化加快、環湖旅游的蓬勃發展、種植業增加,都給流域內人湖污染增加了很大壓力,人湖污染負荷控制力還需加強。流域內的工程治理體系也還待完善,目前,洱海流域城區污水處理率不足60%,鎮污水處理率不足40%,農村更低,只有30%,污水處理的市場化、專業化建設、網管管理等還需加強。
3.3水生態環境保護還需加強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治理,洱海的水質雖然已處于較好水平,但不同水文年間季節性波動較大、空間差異也較為明顯,加上洱海的水生態環境總體上還十分脆弱,浮游動物、魚類、底棲動物等富營養化趨勢明顯,如有極端氣候發生,或是遇到污染集中輸入的情況下,水華大規模爆發的可能性很大,防控困難。
3.4聯動監督還需加強
洱海流域環境治理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聯合行動、共同監督、全面參與,促進流域的綜合治理,但目前洱海流域治理還需進一步強化監督,以保障相關政策措施更好的實行。
4促進洱海流域環境治理和綜合管理的
有效措施
洱海流域的環境問題,是關乎流域內居民健康和社會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容不得一點馬虎和懈怠。當地政府十分重視洱海流域環境問題的治理和流域的綜合管理。
4.1加強政策支持和戰略規劃
大理市為了進行洱海流域環境問題的治理,先后出臺了《洱海流域保護治理規劃》(1996~2010年),《洱海水污染綜合防治“十一五”計劃》(2006~2010年)2個權威的指導性文件,將洱海流域內的大理市、洱源市的17個鄉鎮全部納入綜合和治理范圍中,涉及治理面積2565km2,并確定了近期、中期、遠期3個階段的整理規劃,規劃整理總期限為2003~2020年,制定了將洱海水質恢復到Ⅲ類,力爭Ⅱ類,中期保持Ⅱ類,遠期穩定保持Ⅱ類的質量目標,著重進行城鎮改善與基礎設施建設、湖道河道綜合整治、生態農業建設及農村環境改善、生態修復、水土保持、環境管理等六大工程,對六大工程進行重點投資,制定“十一五規劃”,確定了建設環湖截污工程、在村鎮建設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系統的對流域內的垃圾進行收集清運處理和生態恢復等。進入“十二五”以來,洱海流域治理由“工程控污”主導向“結構減排一工程控污”并重的重大戰略轉型,至2015年底,洱海流域實現削減總量為:COD 4144.6t/a、TN 654.3t/a、TP 679t/a、氨氮73.6t/a。洱海水質總體趨于穩定并保持在Ⅲ類水平,Ⅱ類水質月份達30個月,水生植物分布面積略有提升,生物多樣性指數達到中度,水生態系統健康處于“良好”狀態并得到改善,“十三五”以來,洱海提出了“保護優先、突出重點、綜合治理、可實行性”的基本原則,提出了“山水林田湖”一體化保護措施方針,以改善水質為核心,以“空間管控與經濟優化一污染源系統治理一水資源統籌與分質利用一清水產流機制修復一湖泊水生態功能提升一流域綜合管理”為主的思路,將湖濱及沿河區治理為重點,建設完善的水生態、流域水環境、水資源系統,統籌洱海流域的保護與發展。
4.2系統截污,削減入湖污染
經過多年努力,洱海的污染治理已實現了全覆蓋的流域截污治理體系,以PPP模式推動的流域高效截污治污體系發揮著重要作用,城鎮雨污分流網管建設已比較健全,實現了雨污分流,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衛生也得到了較好處理,為了深度推進洱海的截污工程,削減入湖污染,政府還積極推進城鎮垃圾分類收集及資源回收利用相關系統的建設,比如標準化垃圾清運站、潔凈清運體系、餐廚垃圾回收利用體系、壩區村落污水并網處理、山區村落污水分散處理模式等,運行效果顯著。至2018年底,環湖截污管網、流域內壩區的村落完成污水收集處理,實現洱海流域城鄉生活污水的全處理。加強農田面源污染防治,采用了庫塘調蓄、生態溝渠建設、濕地凈化等措施凈化農田徑流污染。同時,加強工業污水的治理,積極推動節能減排。
4.3整治入湖河流、調控流域生態
洱海流域的治理,核心是改善水質,為了改善水質,必須對人湖河流和流域內的生態安全進行綜合整治。為此,大理州政府開展了許多河道生態修復、水土流失的治理,嚴格控制人湖河流的氮、磷污染含量,明顯改善了彌苴河、羅時江及永安江的水質。對茈碧湖、西湖、東湖、海西湖等重要的生態節點進行堤岸建設、濕地修復、攔截凈化、河道清淤,加快流域內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淘汰或轉移,保護大型魚類和動物棲息地,加強蒼山林區和洱海源頭森林生態治理與修復,推動海東裸露山體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等,使流域內的生態環境和水質明顯得到了改善。
4.4加強立法和監管建設
洱海流域的環境治理是關乎當地人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大事,單獨靠輿論倡導、行政規范、經濟的約束是不夠的,還需加強法律法規建設,以法律體系支持和保障流域環境治理和綜合管理工作。為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環境保護法》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大理州制定了專門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條例》,并以此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極大的促進了洱海流域治理管理工作的開展。良好的監管體系是促進洱海流域綜合治理的重要助力,大理州建立了完善的洱海流域聯合聯動執法體系,公檢法部門聯合執法,嚴厲打擊侵占湖面灘地、私搭亂建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強“禁白”、“禁磷”、“蒼山十八溪禁漁”、“面山禁牧”、“農田禁高毒高殘留農藥”執法,加強排污檢查監督,加強流域水環境監管,實施網格化管理,開展“三清潔”整治,加強水文監測能力建設,加強環境治理工程績效管理等,極大的促進了洱海流域綜合治理。
5結語
近年來,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要求區域的發展必須實現生態、社會、經濟的協調共進,洱海流域是大理州重壓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而其環境問題卻十分嚴重,需進行積極治理,本文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值得社會思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