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娟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行業也越來越探究多元化、創新性的教育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版)教材中,首次應用了主教材和副教材的形式,副版教材作為主教材的補充和提升,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對道德與法治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主副教材之間聯系的角度出發,結合教學經驗,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副版教材的使用做出了一些研究總結,望廣大業界同仁加以斧正。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副版教材;實用研究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越來越注重課堂教學增量的提升,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夠“連接學生生活,激發自我成長;走進學生生活,養成自主習慣;拓展學生視野,鍛煉成長自信。”在這一背景下,教師更應當積極地鍛煉學生自主構建能力,在充分理解主教材的基礎上,適當地在課堂的不同階段以及課堂的關鍵環節中利用副版教材來增強教學效果,通過放大副版教材細節的形式來增強主教材的內容教育,讓主教材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讓副教材豐富教學形式,真正地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注入新鮮活力。
一、對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深入分析
(一)回歸兒童生活,由淺入深引導學生
統編版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更加注重學生客觀知識的認知規律,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對于外界事物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縱觀教材可以明顯地看出其中融入的生活智慧,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以學生的自我心理發展以及年齡為導向進行教材的編寫,真正地實現了教材編寫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智成長水平進行螺旋式的推進,在這一過程中能夠讓教材內容全面和學生的發展相適應,最終實現教育融入生活,實現學生對于自我學習生活的管理和適應。
對于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低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自我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習慣,內容的中心偏向于學生發育以及安全意識的引導。在高年級中這是重點引導學生和他人之間的關系,和同伴之間的關系等,注重師生關系的不斷創新發展。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統編版教材在同一主題下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會展現出不同的層次,比如“我”這個主題,在一年級中注重自我習慣和身份轉換,而在高年級中偏向于自我生活中克服困難和挑戰等。
(二)貫徹知行合一,由我及他邏輯展現
知行合一是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理論,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真正實現教學生活和學生學習實踐之間的知行合一。隨著學生年齡的成長,學生會逐漸地拓展自身的知識視野,并且自身的生活趨于和外界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因此統編版教材越加注重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而不是傳統教材中僅僅關注學生自我品德屬性的形成。統編版教材站在更高的層次上,打破現階段社會流行的“自我中心”“利己主義”等風氣,真正地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于自身有益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智慧。
另一方面,教材通過主副教材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同時走向“構建”,讓學生能夠聯系過去、聯系他人形成自我發展的認知規律,既能夠讓學生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回顧歷史”,更能夠讓學生“關注當下”,實現學生各種綜合優質屬性的提升。教材的邏輯線索是十分明確清晰的,是由學生自我出發,進而研究家庭、學校、家鄉,最終發展為國家和世界。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真正養成學生的整體思想,促進學生自我、他人、社會以及自然之間正確的關系認知的養成。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主副教材之間的聯系
(一)主教材為主體,副教材為補充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一大亮點就是對于教材形式進行創新,在教材體系上,不僅僅設置了單元題、課題以及相應的欄目,更是通過主教材與副教材之間的聯系,讓整個教材形成了優勢互補。這種創新不僅僅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教材中單一教材的局限,更能夠通過副教材對于主教材進行補充,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更靈活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體現了隱形“教學”和顯性“學習”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目的。主教材和副教材之間的結合體現在方方面面,從文字和圖片的互補到知識與活動的交互,真正實現了在同一主題下學生跨學科思維的培養,將新課程標準中的四個層次聯系得更加深入。
(二)主教材為本質,副教材為形式
研究傳統教學我們不難發現,文字與知識的聯系是相對刻板的,在統編版教材中明顯注意到了這一問題,通過主副教材之間的結合,讓知識與文字之間的聯系更加多元化、靈活化。主教材為知識的本質,副教材為知識的形式,通過這樣的知識呈現方式,不僅僅讓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還能夠讓教師的課堂教學符合學生的客觀規律,讓課堂教學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主副教材的角度來看,主教材為學生呈現出主要的知識點,副教材通過繪本等多種形式,讓整個學習過程中增添了童趣,更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和共鳴性,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健康成長。
(三)主教材為目標,副教材為途徑
主教材和副教材之間的聯系更像是教學目標和教學途徑之間的聯系。主教材通過知識的展示向學生傳達出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學習能力等多重要求,通過副教材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出豐富立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接觸情境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為學生鋪設達到指示目標的途徑。主教材的圖文表達有助于情景化和情境中事件的探索,基于學生教育與思考的方向,副教材的繪本式表達更加有利于學生的閱讀,也能夠激發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的閱讀意愿和閱讀興趣,并且不同的繪本圖畫結構還有利于教師插入不同的角色,通過教師的引導多方面地展示學生的實際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副版教材的使用總結
(一)整合教育資源,豐富學生體驗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增加了許多教學內容,比如法治教育、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多種教育內容,其目的就是通過教學能夠啟蒙學生的法律意識,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地整合多種教學資源,立足于主教材的基礎上靈活應用副版教材,引導學生整合知識與生活,讓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促進學生法治素養、道德素養以及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和整體發展。
例如,一年級上冊中四個單元“我是小學生”“校園生活真快樂”“家庭的安全與健康”“天氣雖冷有溫暖”的設置中可以明顯看出規則意識的滲透,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積極整合副版教材,利用副版教材的繪本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從規則的約束中感受到法律的嚴肅性,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啟蒙和發展。又如,在學校生活的“快樂過新年”“歡度元旦”等節日題材中,教師應當積極地通過副版教材來讓學生學習傳統節日,通過傳統禮儀的教育、地方民俗習慣的對比以及豐富民間文化,真正地讓學生在歷史文化的學習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地整合副版教材和主教材之間的教學資源,通過教學資源的整合能夠對兩者之間進行靈活運用,最終達到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目的。
(二)童趣課堂呈現,尊重學生主體
童年是一個蘊含著巨大潛力的生命階段,教師應當積極結合學生的個人發展,為學生構建童趣課堂,讓學生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生活亮點。教材不僅是童趣化教材內容的呈現,更是需要教師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應用繪本教材構建良好的生活情境,驅動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進行探究,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探究學習能力的提升,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和深度。
例如,在“冬天真好玩”“冬天的保健”這兩課中可以明顯地應用副版教材為學生呈現出天氣變化的場景,讓學生了解到天氣變化以及季節更替對于自己實際生活的影響,教師通過副版教材的應用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自身保健以及疾病的防御,實現了課程標準中“健康、安全的生活”的要求,也讓學生“親近自然,感受冬天的魅力”。又如,副版教材往往是通過連環畫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呈現,在“交朋友”中副版教材向學生講述了兔子和小貓的友誼,在“多提問題勤舉手”中小熊和小豬的對話鼓勵等等,這些副版教材都是通過有趣生動的故事情境來進行展示,這樣不僅讓整個課堂更顯童趣,更能夠深化主教材的主題,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三)巧設活動情境,轉變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社會學生的發展了,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立足學生的學習實際以及發展需求,來靈活地通過副版教材的運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統編教材對于教學體系的創新讓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之間真正形成聯系,教師通過副版教材為學生創設情境,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探究學習,不僅僅能夠實現教與學的可持續發展,更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終身學習意識。
例如,在“初步了解自然,愛護動植物”的教學內容中,副版教材就通過淺顯的語言以及豐富的圖片示例和活動來進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能夠在教材創設的情境中激起自身對于自然探索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真正地走進大自然。副版教材中以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風”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欣賞自然,愛護動植物的同時滲透環保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在副版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教師更應當注重其靈活性的使用,讓整個課堂教學能夠通過副版教材的使用實現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的創設,并且能夠從多個層面、多種角度來引導學生,把握教材的教學方向,抓住教學觀念,真正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引導。
由于以往教學中沒有出現主教材、副教材的形式,這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要求,教師應當積極深入地分析研究小學道德與法治主教材和副教材之間的聯系,以學生興趣為核心、以學生發展為導向、以主副教材綜合應用為手段構建一個高效、高質量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慧君.以“我”為主,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
[2]何麗.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副版教材使用策略[J].人民網,2017.
[3]趙志群.用“微繪本”創造大課堂:道德與法治副版繪本的理解與使用思考[J].教學技術應用,201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