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輝
摘要:指出了香樟是南方城市綠化先鋒樹種、城市干道主角。由于香樟具有芳香氣味,極易吸引蟲子,危害香樟的害蟲高達20余種。但由于香樟樹體高大,同時又價格低廉,因此不可能見蟲就治,考慮防治成本和產出效益等綜合因素總結了6種害蟲由于危害較大,需要重點應對。通過對香樟樹6種害蟲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防治方法進行詳細分析,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技術,以期對香樟樹害蟲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香樟樹;害蟲;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7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5-0159-02
1引言
香樟是樟目、樟科、樟屬常綠大喬木,樹高30m,直徑3m,樹冠廣卵形;樹冠廣展,枝葉茂密,氣勢雄偉,是優良的綠化樹、行道樹及庭蔭樹。盛產中國南方及西南各省區。越南、朝鮮、日本也有分布,其他各國常有引種栽培。材質上乘,是制造家具的好材料。樟樹也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樹木,為常綠喬木或灌木,有著較為不錯的價值,適合綠化或者園林防護。樟樹的價值不錯,但是也容易收到病蟲害的危害。
2樟葉蜂
2.1危害癥狀
每年從4月下旬開始,香樟嫩葉都可能遭受到食葉害蟲樟葉蜂的嚴重危害,尤其是新種或經過截桿的樹木,往往受害更嚴重。樟葉蜂主要危害香樟新梢嫩葉,嚴重時,能在3~4d內將所有嫩葉嫩梢吃光,大大影響香樟的生長和美觀。
2.2發生規律
該害蟲一年發上多代,世代重疊,一般以蛹在土中越冬。浙西地區3月份開始陸續羽化,隨后產卵于葉片上,4月初偶見第一代早期幼蟲,4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蟲大量孵化,5月份是該蟲危害高峰期。
該蟲成蟲卵產于葉脈附近,孵化初期在嫩葉葉脈附近吃成一個個小洞,稍大后轉移到另一葉片邊緣,啃食整個葉片。并有極強的匐作葉片能力,任憑風吹雨打也不掉落。
2.3防治方法
由于樟葉蜂危害期較長、世代多,用生物農藥防治較理想,因其能控制較長時間內的蟲口數量。如4~5月份用400億孢子/g白僵菌500倍、5月之后用1600單位/mg蘇云桿菌800倍、或25%滅幼脲3號1000倍等,這些藥都可持效20d左右。但需要在蟲子剛出現時就得防治,蟲體過大則防治效果差。
此外,化學農藥也能有效治理,如4.5%高效氯氰菊酯700倍、1.8%阿維菌素1000倍、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1500倍等。
3樟葉瘤叢螟
3.1危害癥狀
樟葉瘤叢螟又名樟瘤叢螟、樟巢螟,是香樟的一種重要的食葉害蟲。和樟葉蜂不同,樟瘤叢螟新老葉片都危害。危害之前先吐絲將葉片纏繞在一起,構成鳥巢狀蟲窩,聚集幾只到二三只十害蟲在里面啃食樹葉和嫩梢。隨著蟲齡的增大巢窩也不斷增大,并隨著葉片被啃光而不斷轉移,嚴重時,能將新老樹葉啃食干凈,樹下一片狼藉。
3.2發生規律
樟葉瘤叢螟是香樟下半年主要食葉害蟲,一般5月份開始出現,7月份是第一代幼蟲活動高峰期,第二代害蟲一般從8月出現,直到10月下旬才基本結束,8~9月份是該害蟲最猖獗時期。
3.3防治方法
由于樟巢螟具有巢窩,單用普通胃毒藥劑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因此建議用熏蒸、滲透性藥劑配合胃毒藥劑使用,如用萊恩坪安坪泰稀釋2000倍液進行噴霧、1.8%阿維菌素1500倍+1600國際單位/克蘇云桿菌1000倍等藥劑復配使用方能達到理想防治效果。
4樟脊冠網蝽
4.1危害癥狀
香樟的葉片在冬季幾乎都嚴重枯黃而稀少,造成這落葉現象有多種原因,網蝽危害是最主要因素之一。
4.2發生規律
該蟲成蟲和若蟲集中在葉背吸食汁液,造成葉片出現黃白或蒼白斑點,并逐步轉化為斑塊,葉片背面出現銹褐色排泄物,具有粘性,后期葉片脫落。嚴重時,整棵樹葉片呈蒼白色(遠看枯黃),引發大量落葉,嚴重影響了苗木生長和美觀。
網蝽是群食性昆蟲,常10多只集中在一起危害,是一種耐低溫能力較強的刺吸式害蟲,以卵越冬。3月份葉片陸續出現危害,世代間有較明顯的間隔。一般6、9~10月危害較重,最后一代可延續到12月。
4.3防治方法
網蝽喜居下部濃密葉片,適當修剪,增加通風透光能顯著減輕受害。網蝽抗性較弱,常規殺蟲劑都能有效治理,如在防治其它害蟲時,一般都無需添加專藥。其中,以熏蒸方式治理效果最快、到達部位也最全面。治理效果較理想的藥劑為:70%吡蟲啉7000倍、70%啶蟲脒7000倍、25%殺蟲雙300倍、1.8%阿維菌素1500倍等。
5樟頸曼盲蝽
5.1危害癥狀
盲蝽危害方式與網蝽非常相似,都以在葉背吸食汁液方式危害。但盲蝽無群食性,對葉片危害部位選擇也更廣,無論上部與下部、新葉與老葉,都易受到盲蝽的“襲擊”。被害葉片成褐色病斑狀,常被誤以為是病害。后期葉片大量脫落,嚴重時能在短短幾天時間將成年大樟樹危害至只剩下少量嫩葉。
5.2發生規律
該蟲一年發生代數現未見研究報告,不過除了霜凍季節之外,其它時間都可能見該害蟲身影。一般9~11月是苗木受害最嚴重時期。發生時間上與網蝽重疊率非常高,經常兩種害蟲同時危害,但總體上盲蝽發生緯度上略高于網蝽。
5.3防治方法
和網蝽一樣,該蟲也是一種抗藥性較弱的害蟲,具體方法可參考樟脊冠網蝽防治。
6樟葉螨
6.1危害癥狀
香樟樟葉螨俗稱香樟紅蜘蛛,是繼樟脊冠網蝽、樟頸曼盲蝽之后又一大吸食型害蟲。該害螨以危害下部老葉片為主,發生量大時也危害嫩葉,危害方式為吸食葉片正面汁液,被害葉片正面向上轉曲,葉色變灰紅,并伴隨白色粉末狀螨卵。嚴重時,整棵樹葉片成灰紅色,引發大量落葉。
6.2發生規律
香樟紅蜘蛛是一種全年性害螨,一般以幼蟲集中在下部稠密朝陽的葉片正面或樹皮裂縫中越冬。當氣溫回到攝氏5℃以上時就可出蟄活動。在南方,一般3月份就可構成重大危害,5~6月份由于雨水較多,數量反倒得到一定的抑制。但進入干旱季節之后,樟葉螨將出現爆炸式的發展。入冬之后,紅蜘蛛將集中在朝南的一面繼續危害,直到霜凍季節到來,才慢慢進入越冬時期。
6.3防治方法
1.8%阿維菌素1000倍+5%噻螨酮1000倍、73%炔螨特1500倍+11%乙螨唑3000倍液、20%三唑錫750倍、50%苯丁錫2000倍(高溫季節)、20%雙甲脒1000倍(高溫季節)等藥劑防治。藥劑最好交替使用,以防產生抗藥性。
7黑翅土白蟻
7.1危害癥狀
白蟻種群眾多、分類復雜,其絕大部分對林木生態有利,但也有部分種類嚴重制約苗木生長,這些種類包括黑刺土白蟻、黃胸散白蟻、黑胸散白蟻、大白蟻等,其中,黑刺土白蟻對苗木危害最大。
7.2發生規律
黑刺土白蟻是典型的“地下工作者”,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地下,以食腐木枯木為主食,同時也危害活性植物根系,只有在5~6月、9~11月溫度濕度合適時,才偶爾爬到地面危害植物地面部位,如啃食香樟樹皮或木質部,造成樹木輸液困難或空心死亡。園林中香樟、廣玉蘭、紅楓等較易受其危害。該種群白蟻數量龐大、繁殖能力極強,大群每巢可達百萬只,1d可繁殖上萬只,這就是為什么黑刺土白蟻危害大、防治難的主要原因。
7.3防治方法
白蟻在地下時,滅蟻公司常用的誘殺方法在園林中因成本高而很難實施,可在白蟻出土危害后,立即用藥物治理,如噴霧白蟻專用性型2.5%氟蟲腈300倍或白蟻專用型2.5%聯苯菊酯40倍、或白蟻靈干粉,通過白蟻相互舔或碰觸交流、以及吃同伴尸體習性,達到全巢剿滅。另外,對于新種在白蟻活動區域的香樟,栽培之前在土球上或栽植穴上撒上克百威顆粒劑,能有效預防白蟻危害根系。
由于香樟害蟲種類較多,在防治時應考慮全面性,在治理主要害蟲時,也得兼顧其它病蟲害,盡量做到一次打藥能同時防控多種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