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慶玉
自小學數學改用北師版的教科書以來,教師普遍反映數學較以往難教,學生的數學成績也普遍在下降。數學成績不好,數學難學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計算不過關。從數學試卷的卷面分值來看,計算題的分數至少有20分,最后的綜合測試更高達40分。由此可見,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計算的準確率和速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有部分學生因為計算煩瑣,花費時間長而放棄;有部分學生認為計算題比分析、解決問題容易得多,結果在計算時粗心大意,錯漏百出。計算能力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十分重要,客觀實際要求計算必須準確,如果將錯誤的數據用于實際中,輕則損失錢財,重則傷害人命。而且計算能力是我們學習、工作、生活中所必需的一項基本技能,計算能力的好壞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鑒于計算能力的重要性,我們要從小抓起,這樣小學階段的計算在實際生活中就顯得尤為重要。計算準確與否是一個不能輕視的問題,若學生在小學階段能學好數學計算的基礎知識,并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可受益無窮。這就要求教師想方設法為學生的正確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營造活潑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激發他們對計算的欲望,使他們對計算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樂于思考、樂于動手。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只有在活潑的學習氛圍中才能張揚個性,釋放出自己的潛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活潑的課堂氣氛猶如一把無形鑰匙助學生開啟智慧之門,徜徉于知識的海洋。
因此,在計算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活潑的學習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個個活力十足。計算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它復雜、煩瑣而又要極具耐心,如果一節課四十分鐘的時間教師只是一味地練習、講解,小學生是難于接受的。這就需要教師把課堂氣氛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例如,在教小數除法復習課時,為了把沉悶的課堂氣氛調動起來,我上課時先說讓學生玩游戲,學生聽說有游戲玩立馬來了精神,接著我介紹游戲規則:老師先講練習,講完后每兩列為一個小組,全班分為四個小組,小組之間進行比賽。每個組派一代表上臺板演,對的加十分,錯的倒扣十分,如果有同學能找出錯的原因該組加十分,若能上臺做小老師的該組加二十分,總分最高的那組將會得到一個小禮物。這個游戲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在我講解計算題的時候學生專心聽講,做練習時學生的興趣不減,計算起來特別認真,整節課學習氣氛非常活躍。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謂收獲良多。學生的計算能力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增強,計算準確率也不斷提升。
二、打好口算基礎,培養學生口算能力
口算也叫心算,是一種只憑思維及語言活動不借用任何計算工具的計算方法。它能培養學生快速的計算,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口算熟練后有助于筆算,且便于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打好口算的基礎。
1.為提高學生口算的準確率和速度,我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有意識地讓學生記一些特殊組合的數字,如:和是整十、整百的(3和7,32與68等),積是整百、整千的(20乘5等于100,250乘4等于1000等);常用的分數和小數之間的轉化,如二分之一等于0.5,八分之一等于0.125,四分之三等于0.75等。這些計算結果的記憶,不但對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
2.課間一分鐘。每天上課之前,我讓數學科代表出5~8道口算練習,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口算練習本進行演練,長此以往,持之以恒,效果甚佳。
3.形式多樣化。例如:視算練習、聽算練習、搶答口算、“開火車練習”、分組練習等,形式多樣,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性。
三、重視估算和驗算,保證計算的準確率
北師大版教科書從一年級開始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但是很多教師不重視,在教學時一帶而過,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盡管在生活中復雜的計算可以借助計算器完成,但計算器并不是萬能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如到市場買菜時我們不可能隨身攜帶計算器,在算自己買菜的價錢時都是用估算的。而且人們在使用工具進行計算時難免出錯,有時由于操作失誤會使計算結果出現很大的誤差,這就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通過估算對計算結果是否合理作出判斷,并能給予合理的解釋。由此可見,估算在我們的日常和工作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在估算教學中,一定要認真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并作出準確判斷,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此外,還要教會學生用“四舍五入”法進行估算。如:1002÷25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判斷商是幾位數,把1002看作1000來除以25,商大約是40。經過估算,學生很容易給商定位,很快可以算出準確的商。保證計算正確除了估算更重要的是驗算。驗算是在北師大版三年級中的一個教學內容,驗算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習慣。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好估算和驗算的方法,讓學生把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重要環節對待,要讓學生學會用驗算來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四、培養學生計算細心、認真的好習慣
仔細觀察學生的作業,你會發現學生在計算中常會出現這樣一些錯誤:看錯或抄錯題;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四則運算順序錯;數學書寫馬虎;做完題不檢查等。這些大都是由于粗心造成的,想要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就必須先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好習慣。那如何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好習慣呢?
首先,教師要起到表率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小學生又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師批改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范、整潔,做好學生的榜樣。
其次,要教會學生總結歸納計算方法。例如我教給學生計算的檢查方法是:一對抄題,二對豎式,三對計算,四對得數。在計算四則混合運算的時候,要先看有沒有簡便算法,如果有簡便的要用簡便算法,如果沒有就要先弄清運算順序,計算時一步、一步地對照,算完了再檢驗一遍,看順序有沒有顛倒,計算有沒有錯誤。最后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錯題本,把做錯的計算題歸納總結在錯題本上,防止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要求學生把錯題進行歸類,找出錯誤的原因,有目的地進行對比、舉一反三。學生在作業與練習中產生的錯誤,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通性。所以在平時批改作業時,我常把學生的錯題記錄下來,通過整理從中選出常見的典型錯例,與學生一起分析、交流、探討。師生在合作探究中,能準確找出錯因,能有效防止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而對于那些形近容易混淆的題目,則可組織學生進行對比練習,使他們突破思維定式,提高比較鑒別能力。
五、從細節入手,讓計算滲透于每節課堂,讓學生熟能生巧
北師大版的數學教科書每節內容都分得很散,特別是計算這方面的內容。小學生的記憶具有遺忘性,計算課又枯燥無味,如果把大量的計算題放在一起會讓學生覺得乏味甚至厭煩,但計算能力又是學生必備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方法,每節數學課的前五分鐘我都會安排數學課代表自己出三道計算題(計算題的形式多樣)做完后由小組長批改,全對的學生全班表揚,錯的學生自己改正。這樣做一來可以分散計算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來可以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
總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應該貫徹整個小學數學的教學全過程,既要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注意對學生的針對性訓練,做好以上五點,相信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能有質的提高。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