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
拿破侖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一個人的情緒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教師也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而生活中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不良情緒,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控制和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避免語言暴力。期中考試后,王老師班的數學成績又一次在年級墊底,而且差距較大。看著一張張分數少得可憐的試卷,年輕氣盛的王老師怒火中燒。考后的第一節數學課鈴聲未響,王老師就氣沖沖跨上講臺,把一摞試卷往桌子上一摔,大罵起來:“這些題目跟你們講過多少遍,還是不會做,你們都是豬啊!”整節課學生們個個噤若寒蟬、呆若木雞。
這是典型的語言暴力,對學生的傷害巨大。考試成績不理想一定有原因,師生要一起認真分析查找,盡快改正,迎頭趕上方為上策。“講過、分析過的東西,學生就應該學會!”這種說法顯然有些“霸道”,是以自我為中心思考、推斷問題。事實上,盡管老師講過,但是學生不感興趣,未聽或未聽懂,就等于做無用功,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有的聰慧些一點就通;有的需要講三到五遍才會;有的專心致志,思維隨著老師走;有的人坐在教室里,心卻跑到九霄云外;有的學習基礎好,有的基礎差。這就需要教師下足功夫備好課,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接受能力好的,給出更高的要求,使之錦上添花;接受能力差的,等一等扶一扶。無端無據的打罵不解決任何問題,相反,只會加大師生間的裂痕。
把消極情緒留在教室外。近段時間以來,已屆中年的李老師攤上了不少事情:一是老父親因患腦梗住院,他學校、醫院和家里三頭跑,白天黑夜連軸轉;二是獨生子高考失利,按照平時成績穩上一本線,可偏偏考前焦慮失眠,發揮失常,只能勉強上本地一所普通二本。這天,班級兩位學生因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當家長告到校長室時,李老師才知道。身心俱疲的李老師很狼狽地從校長室出來后,直奔教室,借著這次打架事件發了一通脾氣。“踢貓效應”描述的是壞情緒的傳染過程。作為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把不良情緒留在教室外,否則,就會身不由己地加入“踢貓”的隊伍當中——被別人“踢”和去“踢”別人。教師走進教室前應檢查自己的情緒,是高興還是憤怒。如果感覺到情緒不穩定,就想辦法放松一下,讓情緒回到平靜的狀態。
及時覺察并調整情緒變化。情緒擁有信號功能和組織功能,正性情緒能夠被傳染,負性情緒一樣也可以傳染。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教師不能成為好教師。情緒是一個人掌控行為的底層操作系統,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么就會常常面臨一些失控的局面。縱觀各地頻頻曝光的師生沖突和家校沖突,其中不少問題是由教師的不良情緒導致的。
當學生做了錯事犯了錯誤時,我們可以先把犯錯誤的學生帶到一邊等一等,讓自己的情緒緩和一下再做處理,否則,硬碰硬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更有可能引起雙方爭執,不但于事無補,更可能會兩敗俱傷。教師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和煩惱可以找要好的同事、同學、朋友傾訴,或許可以得到指點或建議。還可以每天記教育教學反思日記,通過回顧、總結、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修養。
做情緒的主人,幸福才會來敲門。擁有陽光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在工作中學會改變思維方式,用積極的情緒、陽光的心態去面對學生、家長及自身工作中的困惑,這樣才能創造性地做好本職工作,獲得職業幸福感。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臨城實驗小學,棗莊,277000)
編輯/于 洪 終校/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