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衛
摘要:近年來隨著大眾審美情趣的提高和電視節目制作的日益精良,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電視節目。在文化強國和提高文化自信的國家號召下,以文化內容為核心的文化類節目逐漸受到大眾的喜愛。誕生于2017年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就是近年來文化類節目中的佼佼者。憑借其創新的電視形式和優秀的內容選擇,一經播出就受到了社會廣泛的好評。《朗讀者》的創新模式為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參考經驗,因此對《朗讀者》的創新模式及發展策略的探究,對提高文化類節目質量,為社會提供更多優秀的文化類節目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朗讀者》 創新 互動形式 新媒體
《朗讀者》是央視于2017年推出的文化類情感節目。節目將嘉賓的個人成長經歷、獨特的情感體驗、動人的背景故事以及契合內容的經典文學作品結合起來,每一期通過一個主題將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嘉賓串聯起來,通過朗讀文學作品實現情感升華并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①節目一經推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向。觀眾被節目中的真情故事所打動,對節目中的文學作品印象深刻,并掀起了朗讀熱潮。節目結束后,線下也設置了很多朗讀亭,大家可以將自己想要朗讀的文學作品記錄下來。《朗讀者》的成功引發了人們對文化類節目創新模式的探討,為此本文對《朗讀者》的創新發展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探究。
《朗讀者》的創新模式分析
節目形式的創新。文化類節目最初的誕生,所采取的節目形式多以知識競賽或播放紀錄片的形式,例如《中國詩詞大賽》《中國成語大賽》等知識競賽,也有《國寶檔案》《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廣為人知的紀錄片。②但《朗讀者》卻另辟蹊徑,將訪談、朗讀和視頻記錄結合起來,并配合背景布置、音樂和舞臺燈光等環境因素的烘托,給觀眾呈現了一場完美的視聽盛宴。首先,《朗讀者》選擇以一種既豐富又簡單的節目形式,訪談、朗讀和視頻記錄在當今真人秀遍地的電視節目市場中并不顯得高端,反而有一些懷舊的意味。也恰恰是這種簡單純粹的形式,讓人們能夠靜下心來,靜靜品味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在一篇篇文學作品中獲得新的感悟。其次,氛圍的營造也是促使該節目成功的巨大因素。節目以放滿圖書的巨大書架作為背景,讓深厚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溫暖的黃色燈光也給人一種靜謐、溫馨的享受,無論是現場觀眾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都能夠在這輕柔的燈光下和舒緩的鋼琴聲中,聆聽別人的故事,品味文章的韻味。而將觀眾、朗讀者和文學作品連接起來的主持人董卿,無異于為節目增添了又一抹亮色。她深厚的文化底蘊、溫柔大氣的主持風格,以及恰到好處的情感升華,都為提高觀眾情感共鳴、深刻節目的主題價值觀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節目并未注重邀請朗讀大家,為大家呈現最高水平的朗讀,而是注重“以情動人”,選擇與這些文學作品有關,或對這些文學作品有著深刻感悟的各界人士,他們雖然朗讀得并不專業完美,但是他們的經歷和故事拉近了觀眾與文學作品的距離,真正讓這些文學作品觸動觀眾的心弦,從而實現了巨大的成功。而在朗讀中穿插的視頻,則讓個人故事和作品的情感契合達到最高值,給觀眾的內心帶來巨大的震撼。
內容選擇上的創新。作為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既需要完成傳播優秀文化的使命,也需要帶給觀眾情感上的蕩滌。因此無論是在文學作品的選擇上還是在朗讀者的選擇上節目組都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并通過一個固定的主題將這些故事和文學作品串聯在一起,使這些文學作品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變成了情感表達的音符,字字珠璣,從而打動人心。例如在《朗讀者》第二季的第一期中,主題為“初心”,節目選擇了幾組不同的嘉賓去詮釋“初心”的意義。首先邀請到的是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薛先生講述了自己在追求科學道路上的一些艱苦經歷,讓廣大學子感同身受,尤其是在提到發現科研成果時的興奮與驕傲,更是感染了現場所有的觀眾。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是在介紹薛先生從小想要成為科學家的初心得以實現,實際上又在勉勵當代青年應該不忘初心,始終樹立遠大的崇高理想,不斷努力奮斗。因此后來薛先生選擇了《大學》中的一段內容進行朗讀,并同時播放了一代又一代的物理研究人共同朗讀這段文字的視頻,讓觀眾感受到廣大學者的研究精神在一代一代傳承,也讓廣大青年意識到任重而道遠。這就是通過精心的內容選擇,讓一段廣為熟知的文字重新煥發耀眼的光芒,使觀眾在情感體驗和人生道路的選擇上獲得新的啟示。
價值內涵的創新。《朗讀者》中所選擇的文學作品大多是人們較為熟知的名篇,然而該節目的一大重要創新,就是通過和個人經歷與故事的結合,挖掘出了這些著名篇目新的價值內涵,從而為觀眾帶來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引導。③例如《朗讀者》第二季中的“守鶴人”徐卓,就是一個新型90后的代表,在她身上展現出90后堅韌執著的美好品質。徐卓一家世代守護丹頂鶴,她的姑姑和父親都在守護丹頂鶴的時候不幸逝世,本來有著許多就業選擇渠道的徐卓,毅然選擇從事丹頂鶴保護的相關工作。提到逝去的姑姑和父親,她的眼中飽含淚水,但更多的是對完成他們未完心愿的堅定使命感。通過她的事跡,讓社會對90后的認識發生改觀,也讓人對徐卓整個家族前赴后繼世代守護丹頂鶴的精神產生敬佩。她朗讀的《白色大鳥的故鄉》,其實很多人在小學的時候都學習過,但當時卻并未產生很深刻的感動。當聽完這個守鶴家族的故事之后,現場許多觀眾留下了感動的熱淚,足見作品內涵的深刻挖掘對觀眾造成的重大情感影響。這個節目讓觀眾了解到不一樣的90后,了解到守護丹頂鶴工作的艱苦,也讓觀眾了解到懷有理想的一代代青年為了實現理想所付出的艱苦努力。而這篇文章,相信在看過節目之后每次再去讀來,都將給內心帶來巨大的震撼與感動,這就是節目挖掘出的文學作品新的價值內涵。
《朗讀者》的創新發展策略
擴大宣傳陣地,增強節目影響力。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傳統電視節目的傳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雖然《朗讀者》一經推出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要促進節目的長遠發展,還需要不斷擴大宣傳陣地,利用各種新媒體對節目進行宣傳,從而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提升節目的傳播范圍。目前該節目得到了央視的大力支持,也和一些視頻播放網站有所合作。除此之外還應該借助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對節目進行大力宣傳,創建討論話題,吸引大眾參與對節目的討論,聽取觀眾的評價,從而不斷提高節目的質量。還可以增加朗讀亭的建設數量,讓朗讀亭從一個流動的朗讀場所,變成城市常駐朗讀場所,為熱愛朗讀的群眾提供更好的朗讀機會。節目也可以研發同名APP,將節目中的片段和更多具有深厚價值的文學作品進行公布,允許用戶上傳朗讀作品并進行朗讀經驗交流活動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增強節目的影響力。
拓寬內容和嘉賓選擇,創新節目內容活力。相信一直關注《朗讀者》的觀眾也能夠發現,節目第二季與第一季相比,在嘉賓的身份和文章體裁及范圍上都有所拓寬。在嘉賓的身份上,節目中為我們展示了更多不同職業的代表人物;在文學作品體裁上,增加了文言文、元曲等,在今后的節目中還應該不斷拓寬和豐富節目的內容。在世界文學的璀璨長河中,有各種各樣優秀的文學作品,《朗讀者》應該作為一個觀眾與文學作品溝通的橋梁,在新的節目中源源不斷地挖掘體裁更豐富、內容更廣泛的文學作品,為觀眾展現各種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在嘉賓的選擇上,除了前兩季節目中的明星和各行業中的精英代表,也可以選擇一些平民代表,讓觀眾聆聽身邊人的故事,為文學作品附上一絲煙火氣,將平凡人物的閃光點展現出來。
豐富互動形式,提高情感共鳴。從已經播出的兩季《朗讀者》來看,節目存在互動形式較為單一的問題。電視節目中主要以主持人和嘉賓互動為主,而主持人與觀眾、嘉賓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較少,線下活動往往也以觀眾自發和節目進行互動為主。因此在今后的節目中還需要盡可能豐富互動形式,從而促進節目氛圍更加融洽,也更有利于激發觀眾對節目的關注,以及對朗讀的熱情。節目可以在主題和嘉賓選擇上征求觀眾意見。征集優秀觀眾作品和故事在節目中進行展示,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在線下積極和觀眾進行互動,虛心聽取觀眾對節目的建議等。通過更豐富的互動形式,提升觀眾對節目的關注和認同。
結語
《朗讀者》作為一檔現象級的文化情感類節目,是文化類節目一次良好的轉型嘗試。它的成功模式對其他文化類節目有著重要的啟示,比如該節目在內容、形式以及核心價值內涵上的創新,都是值得文化類節目借鑒和學習的地方。然而,《朗讀者》在發展過程中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為此在今后的發展中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進,從而為大眾奉獻出更優質的節目,為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貢獻更大的力量。(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欄目責編:楊 剛
注釋:①張曉紅:《新時代電視臺文化類節目策劃的升級與創新——以〈朗讀者〉為例》 ,《傳播與版權》,2018(4)。
②王? 穎,張? 娟:《新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創新與發展策略——以〈朗讀者〉為例》,《戲劇之家》,2017(7)。
③全淅蔚:《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傳播策略——以〈朗讀者〉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