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黃曉莉
〔關鍵詞〕從眾現象;小學生;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30-0039-03
【活動理念】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主要表現為當個體置身于群體當中,受群體的引導和壓力,改變了自己的觀念和行為,不由自主地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在小學五年級學生當中,從眾傾向普遍存在。受集體規范和同伴壓力的影響,一些學生為了避免偏離群體失去安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輕易服從“權威”,隨意跟從大眾,不善于質疑,不善于反思,不善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有時明知自己是對的,但心理上仍舊感到不安而放棄自己的立場追隨大眾。因此,在這個時期引導學生認識從眾的影響,學會思考判斷,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成為一個既獨立自主又有社會歸屬感的人,顯得非常重要。
【活動目標】
1.了解從眾現象,知道從眾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2.面對各種從眾現象,要學會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并做出合理的選擇。
3.在活動體驗中掌握有效地應對消極的從眾影響的方法和技巧,學會合理地表達自己,避免盲從。
【適用年級】
小學五年級
【活動過程】
一、團體暖身階段:一指成名,初識從眾
1.熱身游戲:一指成名。游戲規則:請你沉默不語,用手指指出符合要求的同學。
2.學生根據教師所說要求指向相應的同學:班里個頭最高的女生是誰?班里跑得最快的男生是誰?今天在場的所有女生中,你認為最漂亮的是誰?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活動情況,進行適時點撥與評價。
3.小結:當我們處在一個群體當中,受群體的引導和壓力,我們改變了自己原有的觀念和行為,不由自主地與群體中的多數人保持一致,我們把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叫作“從眾”。
設計意圖:“一指成名”熱身游戲,既可以打消學生在團體中的防衛心理,建立起學生之間的友好與信賴關系,又讓學生在活動中初識“從眾”概念,為轉換階段作好鋪墊。
二、團體轉換階段:案例分析,再識從眾
案例一:沉船之痛
1.播放韓國“歲月號”客輪側傾一刻的視頻,教師講述案例:2014年4月16日上午,一艘載有475人的客輪正在海上航行,船上有375名高中學生,他們正前往一座海島上旅行。學生們有的坐在船艙里和同學說笑,有的在甲板上看風景。突然,他們感覺到船身有些傾斜,大家趕緊穿上救生衣,廣播里傳來船長的聲音,要求大家務必保持冷靜,在船艙內等待救援,于是學生們都有序地坐在船艙里安靜地等待。沒過一會兒,船身傾斜得更厲害了,這時已經有不少救援船只趕到了現場,距離客輪只有50米。當船身開始漸漸下沉的時候,學生們仍舊沒有得到撤退的指令,于是有一些男生沒有聽從船員的指令,跑到甲板上然后跳入大海,試圖讓救援船只把他們救起。需要說明的是,當時海水湍急,氣溫很低。
2.提問:如果當時你就在船艙內,你會作出什么樣的選擇?是跳,還是不跳?為什么?
3.學生根據自己作出的選擇,坐在相應的座位上,并向身旁的同學陳述自己的理由。討論結束后,請雙方各自陳述自己的理由,教師引導學生有效傾聽,充分交流,并根據學生所闡述的觀點進行回應,從而讓學生初步分辨哪些是從眾行為,哪些不是從眾行為。
教師在適時地引導、把握問題的中心的同時,從學生的發言中提煉出相應的觀點,例如,學會思考、客觀分析、勇于挑戰權威等。在聽了眾人的分析之后,請學生作出第二次選擇,可以留在原位,也可以改變立場。
4.教師繼續講述“歲月號”客輪事件:客輪發生嚴重傾斜并開始下沉,船長和船員丟下乘客,自己先登上救援船逃生去了。而在這375名高中生當中,那些按照船員指示留在船艙里的學生,最終與客輪一同沉沒;那些沒有聽從指示的學生反而因此獲救。面對這場災難,所有的人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為什么聽話的孩子遭遇不幸,不聽話的孩子反而獲救?請談談你是如何看待“從眾”這種現象的。學生分享后教師總結:當我們面對消極的從眾影響時,要學會拒絕。
設計意圖:轉換階段拋出的這個真實案例,有震撼心靈之效。對于“跳”或“不跳”的選擇,由于關系到生死存亡,學生很快陷入深思。在他們根據各自的立場闡述自己選擇的理由時,他們的認知出現分化,思想發生碰撞,在分化與碰撞中,“拒絕消極從眾影響”這一輔導目標初步實現,被學生感知。
案例二:航空之殤
1.教師出示韓亞航空空難的新聞圖片,講述案例: 2013年7月6日,一架波音777客機從韓國仁川機場飛抵美國舊金山,飛機準備降落,廣播里傳來乘務人員的提醒:“女士們,先生們,本架客機將于十五分鐘后到達美國舊金山機場,請將安全帶系好,關閉所有電子物品,同時請收起您的小桌板,調直座椅靠背。謝謝!”有一位乘客嫌系安全帶勒著不舒服,不想系,但是當他看見所有的人都按照乘務員的指令去做了之后,他也系上了。飛機開始降落,這時坐在后排的一位中國女孩突然很想上洗手間……(請學生思考并發表個人觀點:如果你是這個女孩,你會怎么做?為什么?)這個女孩解開了安全帶,就在她站起來的一瞬間,飛機突然猛烈地撞向了地面,機身沖出跑道,撞到機場旁的海堤上,幾分鐘后飛機發生爆炸,這個女孩被彈出了機艙,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這是一場因為飛行員操作失誤而引發的空難,事故共造成3人遇難,其中就有這位沒有系安全帶的中國女孩。
2.提問:請再次談談你是如何看待“從眾”這種現象的。學生分享后教師總結:當面對積極的從眾影響時,我們要學會接受。
設計意圖:轉換階段拋出的第二個真實案例,同樣是一個具有震撼力的事件。前一個案例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從眾的消極影響,這一案例讓學生認識到從眾的積極影響,學生對于“從眾”這一心理現象就有了一個客觀又完整的認知。
三、團體工作階段:角色扮演,學會拒絕
1.對于從眾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拒絕,又該如何接受呢?請四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再現班級內發生的一個真實情景——簽名風波。
下課時,小雨發現同桌大牛的筆盒里有一支熒光筆,和她昨天丟失的那支一模一樣,她沒有吭聲,悶悶不樂地來到走廊上。這時,她在班里最要好的三位同學走了過來。
小雨:昨天我丟的那支熒光筆找到了,居然跑到了大牛的筆盒里。
A同學:真的呀?前幾天,我也丟了一支水筆呢!會不會也是他拿的?
B同學:我的那本《查理九世》的漫畫書也不見了。
小雨:大牛的抽屜里也有一本《查理九世》呢!我看呀,應該都是大牛偷的。要不,我給馬老師寫一封信,向她反映一下情況,你們在信上簽個名就行了。
A同學:嗯,這個主意不錯!
信寫好了,A同學和B同學很快就簽上了名,小雨讓文文簽,可是文文不想簽。
2.如果你是文文,你會怎么做呢?究竟是簽還是不簽?請選擇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把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演一演。教師根據學生扮演的情況,進行適時引導,讓學生學會得體表達,學習合理的拒絕方法。
設計意圖:選擇一個發生在學生當中的真實情景,通過角色演練的方式讓學生之間產生真正的人際互動,引導學生逐漸達成共識,學會合理地拒絕他人。
四、團體結束階段:情境體驗,實踐運用
1.分組閱讀任務卡上的問題情境,討論:面對這樣的從眾影響,是應該接受還是拒絕?如果選擇拒絕,又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拒絕呢?請把內心的想法講述給組員聽,每個小組推選出一位發言人。
2.出示情境題,各組發言人坐在空椅子上,以心靈獨白的方式講述自己選擇的應對方法,教師根據學生所言作簡要回應。
情景一:同學們在圖書館安靜地看書,丁丁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正想哈哈大笑,他環顧四周,發現所有的同學都在安靜地閱讀,他想……
情景二:最近,班里不少同學迷上了一款游戲——王者榮耀,一到下課,他們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流游戲帶來的刺激和快樂,站在一旁的丁丁只能做個聽眾,一句話也插不上,因為媽媽不允許他碰網絡游戲,他在課余時間喜歡和小伙伴打籃球、踢足球。回到座位上,他想……
情景三:一到雙休日,班里很多同學都去上各種補習班,可是丁丁只上了一門鋼琴課。媽媽擔心丁丁的成績跟不上同學,所以準備給他也報個補習班。丁丁想……
3.教師總結: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從眾,我們要保持冷靜,要敢于質疑,要學會思考,才能明辨是非。對消極的影響,要學會拒絕;對積極的影響,要愉快地接納。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既歸屬于社會、又擁有獨立人格的人
4.贈言:比無知更可怕的是你的盲從。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當中選取素材,更能引發他們的興趣和思考。學生將自己在課上所學運用于現實生活當中,既強化了團體達成的共識和規范,又獲得了一種情緒上的愉悅體驗。
【活動反思】
學生升入五年級后,班級發生了“小雨簽名事件”,在家長群中引發了一場爭議。身為班主任,我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思考:受集體規范和同伴壓力的影響,一些學生為了避免偏離群體失去安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輕易服從“權威”,隨意跟從大眾,導致做出錯誤的行動。為了引導班級學生認識從眾的影響,學會思考判斷,作出正確選擇,我和團隊老師們一起精心設計了這節心理輔導課。由于課題源自問題,素材取自生活,加上平時建立起的親密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生生關系,所以在游戲體驗、角色扮演和討論活動中,學生表現出了強烈的參與意識,擁有高度的參與熱情,使這節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節成功的心理輔導課,讓我看到了心育在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上,較之于智育、德育所特有的功能。
【專家點評】
本堂課的主題源自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從眾這個話題,為培養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批判性思維方式提供了新視角。暖身活動“一指成名”引人入勝,既為營造團體動力氛圍奠定了基礎,又呼應了主題,可謂一舉兩得。轉換階段,通過兩個真實的案例拋出核心問題,將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情境當中,去體會從眾帶給我們的積極與消極影響,邀請學生根據自己所作出的選擇分區站位,同時加入了二次選擇的機會,從而把學生從無意識層面拉到意識層面,形成認知對比沖突,凸顯觀點分享后的效果,產生思維碰撞。工作階段,選取了班級發生的真實事件,引發學生思考,達成共識。結束階段用時偏短,稍顯不足,若是能夠通過“一致性表達”技巧的具體指導,總結升華,引導實踐,學生就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遷移應用。
點評專家:張越,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教育局教科所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
注:本文曾獲浙江省第五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技能大賽小學組寧波市復賽一等獎。
(作者單位:1.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教育局教科所,寧波,315800;2. 浙江省寧波濱海國際合作學校,寧波,315800)
編輯/于 洪 終校/紀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