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羽佳 汪晶晶 張慶萍
摘 要:國際結算是國際貿易中的重要環節,該課程在國際商務或國際貿易人才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本文在對國際結算課程不同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以就業和創業為導向的“實習基地+系統講授+實訓操作”、“互聯網+情景模擬”兩種改進建議,以期促進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國際結算;教學模式;改進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縱深發展,貿易活動伴隨著大量的金融需求,國際貿易主體間債權債務順利清償變得尤為重要。市場對掌握國際業務操作的專業性人才需求旺盛,而國際結算課程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對本科生進入國際商務或國際貿易業務領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在課堂中講授國際結算相關理論和實踐,在凸顯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環節,通過整合和利用不同教學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接受知識能力,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和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
一、國際結算課程教學方法概述
(一)知識講解結合多媒體演示
該種方法側重講解專業知識,通過多媒體教學輔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一般性講解匯票、本票以及支票等相關的結算工具和以匯款、托收以及信用證為主要方式的多種結算方法。此外,多借助案例或者視頻來加深學生對不同環節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但是,這種傳統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動性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同時,學生在學習國際結算課程的同時,也在學習外貿單證實務、國際貿易實務等相關課程,內容雖各有側重,但是專業課之間難以再考慮到相關課程關聯性和學生接受能力,導致學生學習及接收信息、甄別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較弱。
(二)情景設定結合實操技能培訓
傳統教學方式存在局限性。任務驅動教學和項目教學方式的不斷發展,催生了對傳統國際結算課程的改革,偏重實踐型教學方式應用,通過情景設定,重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強化不同結算操作技能,較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而,通過此種方法開展教學,雖然對于單據處理、信用證結算和銀行審單等過程中,往往可以大幅提升技能存量,但隨著學習內容的不斷深入,難以在系統性理論知識形成全局性的把握,無法靈活應用并融會貫通所學知識與技能,對舉一反三和學生實操能力的深入發展造成現實障礙。
(三)互聯網結合翻轉課堂
應用型本科教學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國際貿易專業要求學生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養,可以完成相應的國際貿易操作工作。利用分組討論,對特定內容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授,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小組討論成果的展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該種方法同樣存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階段測試通過率低等問題。
二、國際結算課程教學方法改進建議
(一)就業導向:“實習基地+系統講授+實訓操作”
該種教學方法需要以學生能力本位為目標,就業導向加上實習基地訂單式培育,以解決大學生就業為主要目的。通過對與學校或學院簽訂實習協議的用人單位走訪調研,分析其崗位技能要求,制定培養方案和實訓項目,構建全流程仿真工作環境,以實訓項目設計“一貫式”理念,最大限度地融合課堂教學與國際貿易實踐,保證不同國際結算方式下教學內容和實踐操作的匹配,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二)創業導向:“互聯網+情景模擬”
該種教學方法需要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市場機會捕捉的敏感性。通過設計不同的情景,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支付工具、結算方式和結算單據。以學生為中心,經過角色扮演,自選項目任務及其分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熟悉結算流程,樹立融資和規避結算風險的意識。評估自身創業的成本與風險。在該種模式中,需要選擇真實案例,精心設計實訓項目,盡量使用實際業務中的單據。目前,學生利用微信和支付寶購買商品的行為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對于“互聯網+”的理解,尤其是對國際結算中互聯網金融內容的認知層次還較為淺薄。而跨境電商支付和線上支付將成為未來跨境電商的主要變革趨勢。通過翻轉課堂,讓學生們以相關知識為基礎,分享自身心得,能夠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可以為其創業奠定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邵彎.項目教育模式在“國際結算”教學應用中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18):116-117.
[2] 勵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國際結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智庫時代,2019(22):74-75.
[3] 凌慧.高職國際結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教育與職業,2011(9):127-129.
[4] 潘天芹,孫鈺.“國際結算”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整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209-211.
[5] 束孝宇.高職課程實訓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以國際結算課程為例[J].教育探索,2009(10):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