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作為一部最早對《老子道德經》加以闡釋的著作,不僅汲取了《老子》生命道學的思想理論學說,其亦吸收了《周易》以及《黃帝內經》之灼見。該注本在強調人的主體性同時,也形成了一整套以愛精重施、懷道抱一、魂靜魄安、和氣長壽、避禍保身、身國同治等為核心的養生理念。此理念既對于弘揚道家養生理論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亦對當今世人養性修身有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本文旨在闡述其中所蘊含的生命道學思想,并結合當今的社會實際,闡釋其現世價值所在,同時提出健康養生醫療建議。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生命道學;養生理念;現世價值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4-0021-03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相傳為河上丈人(亦稱河上公)所撰寫,大約成書于東漢,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老子道德經》的注釋作品。它汲取了其中醫學及養生方面的思想,從把握人的主體性的全局角度出發,系統地闡述了治身、治國、愛氣、抱一、無欲等的豐富思想,為道家思想逐步向道教理論過渡開辟了道路,也為進一步完善道家養生理論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的《道德經》研究解讀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而其中所蘊含的生命道學思想,也值得后人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本文將從《章句》(即指《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下同)的版本出發,旨在闡述其中所蘊含的生命道學思想,并結合當今的社會實際,闡釋其現世價值之所在。
一、《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中所蘊含的生命道學思想
研究《章句》中所蘊含的生命道學思想,首先要對“生命道學”的概念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和詮釋。張麗娟曾在她的碩士學位論文《<關尹子>與生命道學考論》一文中提出了“生命道學”的概念:即關注人及天地萬物的生命的以“道”為中心的學說。具體講就是以老子“道”論的生命意識為基礎,通過體道悟道保養生命,以回歸于道達到生命不朽的理論學說。有研究表明,《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顯然是運用了《黃帝內經》中的醫理對《老子道德經》思想進行注釋闡發的。《黃帝內經》已揭示人之情志與人體臟腑有著具體的聯系,情志等心理因素變化會對機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產生直接影響。①由此可見,《章句》借助《黃帝內經》的理論研讀《道德經》,不僅剖析了其中的養生之道,對中醫學說研究也有一定啟迪。
(一)愛精重施,清心養神
道家講求天人合一,即天道與人道相通。《章句》中所講之精神,一方面指人的精神意識,即現代意義上的精神;另一方面即指精氣、元神。《章句》的撰寫者認為,精神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續的關鍵所在,故有“保精保神”、“愛精重施”等主張的闡發。②《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解釋道:“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③意即告誡世人要清心寡欲,若能心不勞煩于外物,精不散而五藏不傷,便可長生久視矣。此處之五神即為五臟之神。且《章句》中不僅僅蘊含了道家豐富的養生思想,其對于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突出貢獻。善于養生之人,往往為愛惜精氣之人。《章句》說道:“治身者,當愛精氣而不為放逸。”④又稱“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⑤即要求世人要保精保神,杜絕一些有礙于“養神保精”之事,譬如“愛色”、“嗜欲”、“心神不寧”、“飲食不節”等行為,皆因這些不良之舉易致傷神直致短命。道家歷來崇尚“養生者以不傷為本”、“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養生思想理念,因此諸如房中術、辟谷術等方術廣為流傳。
(二)守性去情,懷道抱一
《章句》認為,人可以通過養神而不死。該注本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情欲觀,如《章句·圣德第三十二》所說:“有名之物,盡有情欲。”⑥意為告訴世人,人乃“有名之物”,勢必會有情欲,但善于養生之人則能守性去情,從而參透長生久視之道。該注本還說道:“貪好淫色,則傷精失明,不能視無色之色;好聽五音,則和氣去,心不能聽無聲之聲;嗜五味,則亡失于道味。”⑦由該注本可知,五性即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而六情則為形、骸、骨、肉、血、脈之六情。凡貪色、好音、嗜味者,皆屬貪慕情欲之人,其勢必會導致傷精失明、氣散亡味。若事態不加以控制,甚至會有死亡之危險。因此,其要求世人應“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則無怨惡于天下,故得長壽也。”⑧若能使自己的感官遠離世俗之情欲,便可收到應有的養生效果。
除此之外,該注本還強調了世人若要修行煉氣,必須遵從“懷道抱一”的原則加以養生。《章句》還提到:“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當愛養之。喜怒亡魂,卒驚傷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靜志道不亂,魄安得壽延年也。抱一,能無離乎,言人能抱一,使不離于身,則長存。一者,道使所生,太和之精氣也。”⑨此處所講的“一”意為精、氣、神與身體的和諧統一,指的是形神統一的境界。”⑩由于現代社會世人奔波勞累,往往難以達到形神合一的境界,而由此導致的精神情感渙散及其心理疾病也與日俱增,這些都對人體的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由此可知,只有“懷道抱一”,遵循天地萬物之規律,方才能達到形神統一的境界,“能清靜則為天下之長,持身正則無終己時也”,最終實現延年益壽之目的。
“懷道抱一,守五神也。”?通俗來講即是指要保有自身形成的機體規律以及生活方式,始終堅持把自身生活習性及生活規律處于居上之位,則可避免傷神散氣,從而長生久視有望矣。反之,便會有違人體新陳代謝規律,故會減損壽命,甚至死亡。
(三)魂靜魄安,和氣長壽
眾所周知,道家養生講求“虛靜”。《道德經》第十章曾講過:“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在此章之中所提及的營魄乃人之魂魄,道家一向勸導世人要形神合一,即注重形神并舉,在養形之外還要調整自己的情緒,避免大悲大喜等過激情緒的出現。《章句》中對《道德經》第十章的解讀為:“營魄,魂魄也。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當愛養之。喜怒亡魂,卒驚傷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靜志道不亂,魄安得壽延年也。”?這番言論對后世養生學方面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指引作用,它指出承載魂魄的器官乃為肝和肺,因此要達到“魂靜魄安”的境界,勢必要讓肝肺安靜,即切忌大怒大悲,提心吊膽等不安穩的情緒,使身心得以平靜,長此以往便可長生久壽也,此即《章句》中所云:“誰能安靜以久,徐徐以長生也。”?
若要使魂魄得安,必須達到形神合一的“虛靜”之境界,而要達到此境界,最關鍵的則是要注重“和氣”之作用,該注本曾講過:“人能知和氣之柔弱,有益于人者,則為知道之常也。”?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柔弱者,生也;人死,則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由此可知,世人若能和氣,便會產生柔弱(意即順應生命規律)的品性,柔靜則魂魄便安,由此便可實現生命的延長。反之,世人若不明和氣之重要性,便會亡精神、變堅強(意即透支精氣神),直至死亡。
要達到“和氣長壽”之境界,便要明了“呼吸行氣”這種養生方法。行氣又稱為吐納服氣,即通過鼻口把天地之氣吸入胸中,則會使人精神爽快,益于人體健康。《章句》作者認為人體呼吸關鍵在于用口鼻呼吸,并將人與天地之氣緊密結合,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而“呼吸行氣”也有其具體的操作方法,即吸氣要最大限度的連續吸入新氣,呼氣則恰好相反,便是要求人們盡最大限度地排空身體內的故氣,如此經常反復實踐,便可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除此之外,《章句》還要求養生之人“用氣當寬舒,不當為急疾勤勞。”?即要求呼吸行氣之時需緩慢,切忌急喘快息,以便達到養生延壽之效果。這實際上是從一定意義上肯定了“天人合一”、“天人同氣”的思想理論,并把這種理論付諸于實踐當中。
“天人同氣”思想具體包含了以下幾部分內容:一是天人的生成與演化是由于“一氣”而成,二者在“氣”之源方面具有同構性。即“人與萬物各分一氣而成形”;二是生命與萬物之體現“莫先乎氣”,生命之“精氣神”對于天人都具有生死之機,既“知神氣可以留形”、“能養人之形者唯氣與神”、三是“至人之言”、“至人之用”、“至人之道”必須“守虛無以養神氣”,才能體現出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充分說明了“氣”在道教天人觀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呼吸行氣”這種養生方法的重要性,也可領悟到道家的養生思想與道教自然觀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四)避禍保身、身國同治
《章句》以其所特有的名利觀、禍福觀而名揚于世。單就其身與名之間如何抉擇這一問題來看,作者秉持的觀點為功成而身退。若世人在功成名就之后無所退避,則物盛極則衰,最終勢必會招來禍患。所以《章句》中曾這樣描述道:“禍兮福所倚,倚,因也。夫福因禍而生,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道行善,則禍去福來。福兮禍所伏。禍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為驕恣,則禍去福來。孰知其極,禍福更相生,誰能知其窮極時。”?這番話便道出了“福盡禍來,禍盡福至”的理念,旨在告誡世人應居安思危,知足常樂。《章句》又云:“人謙下,德歸之。后己先人,天下敬之。”?由此可以看出《章句》中所蘊含的避禍保身之道。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該注本作者還主張要使世人“柔弱”不爭。如在《章句》中曾提及:“上善之人,如水之性。”?居善地,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于牝動而下人也。動善時,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正如《道德經》所云:“上善若水”。若能像水一樣謙卑處下,則可安身立命也。
另外,“身國同治”也是該注本所倡導的一種養生理念,如《章句》中所提及到的“愛民治國,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能無為,治身者呼吸精氣,無令耳聞;治國者,布施惠德,無令下知也。”?意在告誡世人及統治者,治國如治身,只有統治者愛護自己國家的子民,使百姓安居樂業,方可治理好國家。這與養生者愛氣則身全同理,即“國身同也。”?
綜上所述,《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以順應自然為旨趣,依托了先秦道家的養生思想,以愛養精神、懷道抱一為基本路徑,在先人的基礎之上把人之形體和精神魂魄連成一體,并通過保精、保氣、保神、虛靜來達到精、氣、神三者的有機結合與協調統一,最終形成延年益壽的養生觀,以及包括呼吸行氣,懷道抱一等的養生思想體系。《章句》不僅僅為道家思想逐步向道教理論過渡探索了一條道路,體現了“生命道學”思想的精髓,而且在當今社會對于世人正確樹立科學的養生理念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二、《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之現世價值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而《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中所蘊含著的身國同治等“生命道學”思想,有助于強化我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為我國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健康產業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個體養生和國家戰略之間搭建了橋梁。
由于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我國醫療保健市場難免伴生亂象,國人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和養生之道值得反思。在此大背景下重新倡導《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生命道學的思想理論學說,發揚傳統而健康的符合國人養生保健習慣的醫療保健文化,對于遏制醫療保健市場的亂象,還國人一份魂魄得安、形神合一的“虛靜”境界,具有重要現世價值。
由于許多有識之士的呼吁,有關衛生和健康機構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根據黨中央和政府的要求,已經和正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目前已經展開以下工作:
(一)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二)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三)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
(四)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
(五)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
(六)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
(七)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
(八)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上述工作中,“堅持預防為主”“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進醫養結合”等舉措,都體現出了《河上公章句》中所蘊含著的身國同治等“生命道學”思想。而“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指導思想,更有利于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產業;甚至有利于打造“養生產業”。同時,還可與“中醫中藥”等產業配合協調,且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借助“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一種良性動力。
注?釋:
①蓋建民:《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頁。
②徐剛:《<老子河上公章句>養生思想研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2期。
③《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1頁,下同。
④《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守道第五十九》,第231頁。
⑤《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辯德第三十三》,第134頁。
⑥《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圣德第三十二》,第131頁。
⑦《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檢欲第十二》,第45頁。
⑧《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辯德第三十三》,第134頁。
⑨《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能為第十》,第34頁。
⑩《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能為第十》,第34頁。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安民第三》,第11頁。
?王孺童:《道德經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0頁。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能為第十》,第34頁。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顯德第十五》,第59頁。
?《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玄符第五十五》,第212頁。
?《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戒強第七十六》,第292頁。
?《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戒強第七十六》,第292頁。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第22頁。
?趙芃:《道教自然觀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版,第180頁。
?《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順化第五十八》,第226頁。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益謙第二十二》,第90頁。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易性第八》,第28頁。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易性第八》,第30頁。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能為第十》,第35頁。
?徐剛:《<老子河上公章句>養生思想研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2期。
作者簡介:梁琛(1992—),女,系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在讀博士生。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