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芳 吳允濤
【摘要】本文論述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要通過一系列指導與訓練,促使學生個體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出教師要整合閱讀資源,激趣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將“趣練”與“苦練”相結合,在持續閱讀中促進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要加強閱讀指導,感悟人文價值內涵。
【關鍵詞】課外閱讀 習慣培養 興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060-02
“習慣”一詞通常可以理解為人在生活情景中,某種穩定的、自動的行為模式或傾向。在心理學領域,它被解讀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聯結。好的習慣會讓人受益終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養成,能助推學生自主大量閱讀、汲取知識營養、提升生存技能、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促進全面發展。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是語文教師按照一定的目標,通過一系列指導與訓練,促使學生個體形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教育實踐活動。
一、整合閱讀資源,在激發興趣中培養自主閱讀意識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并且表現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整合閱讀資源就是合理開發和利用閱讀資源,具體是指教師在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過程中,學會搜集、研究、選擇、規劃、設計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字材料活動。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就要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課外閱讀訓練,教師給學生選擇什么樣的閱讀材料來訓練,這是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隨著經濟的繁榮、科技的發展,閱讀媒介日趨多樣化,閱讀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從培養教育孩子的角度講,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適合學生閱讀,教師要學會整合閱讀資源,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閱讀訓練材料,關注閱讀材料的可讀性、能讀性和趣味性。教師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要內容健康、思想積極向上,其中的優秀思想在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方面能發揮教育導向作用;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要適合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和智力認知,學生才能讀得了、讀得懂;閱讀的內容也要盡可能貼近孩子的心靈世界,引起孩子探究的好奇心,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內驅力。
二、“趣練”“苦練”結合,在持續閱讀中促進良好習慣養成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思維隨意性強,他們的閱讀興趣往往是一時興起,缺乏閱讀意志力。要養成好習慣,把某一行為訓練成為經常性行為,則是一個十分艱苦甚至是“痛苦”的過程,需要咬著牙戰勝許多困難,更要經過許多枯燥單調的練習。因此,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閱讀資源、閱讀機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還要注重“趣練”與“苦練”相結合。教師不僅要為學生選擇一些興趣感較強的閱讀材料,還要在設計讀后練習中善于發掘學生的興趣點。如在設計小學低年級閱讀練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所讀內容畫一幅畫,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發揮想象力編故事等。又如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低難度的練習題,多給學生一些鼓勵性的評價,以此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增加其自信心。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不斷學習、反復訓練的過程。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一切行為的產生與改變都是源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關系,習慣的形成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系過程。在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實踐活動中,教師和家長要通過督導機制,嚴格要求、跟蹤檢查、督促學生完成持久閱讀的訓練任務。從訓練量來說,小學生要堅持完成一個較長時間段的課外閱讀訓練;從個體閱讀心理活動層面講,小學生能堅持讀完教師所布置的文章篇段,或一組文章、整本書……持久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閱讀量的遞增,以期達到質的飛躍。
三、加強閱讀指導,在深入閱讀中感悟人文價值的內涵
美國心理教育學家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不僅受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受通過人的認識形成的對結果的期望的影響。”自我效能功能表現在影響人們對行為的選擇與行為堅持性,影響人們的努力程度和對困難的態度,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效率,也就是說,小學生只有在閱讀中領悟了文本所蘊含的人文價值,感受閱讀之于自我成長的意義,才可能促進其讀書習慣的養成。閱讀是學生主體感知文體信息、解讀信息、汲取信息的復雜心理活動,閱讀活動的展開需要閱讀主體具有一定的語言知識積累,更離不開閱讀方法與技巧。
教師要立足于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放眼學生課外自主閱讀素養的提高,加強閱讀指導。如指導學生在初讀中自主認字識詞,了解文本的段落大意。由于識字量有差異,學生在閱讀中難免會遇到不認識的生字詞,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運用字典、網絡、請教別人、猜一猜等方法,自主學習認讀文本中的生字詞。初讀是較淺層次的閱讀活動,學生不僅要把文本讀通順,還要學會思考提煉內容,知道文本有幾個段落,大體內容是什么,如寫事的文章,就要知道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來龍去脈等。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細讀中抓住重點句段,品悟文本的思想感情。在語文閱讀教學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將細讀理解為仔細地讀。就其形式而言,可以指反復地讀、默讀、有感情地朗讀、熟讀、誦讀等;就其品質來講,是指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悟。學生要在讀的語感中,讓思維去觸及文本內容所內蘊的思想主旨及情感。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句段細讀,是較深層次的閱讀活動,也是品悟文本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啟發學生學會反思文本的謀篇布局,習得文本的寫作技巧。學生所閱讀的文本中,或是開頭與結尾相呼應,或是中間過渡自然、渾然一體,或是行文順序別具一格……學生反思文本的謀篇布局,總結文本的寫作技巧,有助于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四、創造閱讀條件,在自主選擇中實現自我個性化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是利用自我生活經驗圖式,與文本所呈現的生活經驗圖式進行同構的復雜心理過程。
首先,要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可以組建課外閱讀興趣小組,張貼小組成員的團體照片,亮出小組閱讀口號,增加閱讀團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也可以利用學校宣傳欄陣地,生動活潑地普及課外閱讀知識、閱讀名人故事、閱讀名言;還可以在教室內設立課外閱讀活動評比欄,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等,讓學生充分意識到閱讀的有益性。其次,要讓學生有書可選、讀自己喜歡的書。只有提供給學生足量的圖書,才能使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讀物,使個性化閱讀成為可能。學校要充分發揮校內圖書室的功能,盡可能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書、閱讀的機會。班級內建立起內容豐富的圖書角,實現班內圖書共享。最后,要鼓勵學生讀有所思、思有所獲。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王梓坤說:“讀書時要深思多問。只讀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淪為書本的奴隸;或者走馬看花,所獲甚微。”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讀書、反思收獲,用敏銳的思維去捕捉文本中的價值和情感,尊重和鼓勵學生表達出他們在解讀文本時,所產生的奇思妙想或獨特感悟,讓個性化心靈在與文本信息交互中迸射出創新的火花。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小學生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是教師辛勤教育的成果,更是學生自身持之以恒的碩果。在小學生培養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過程中,學生主體伴隨著漸進式閱讀訓練量的積累,其閱讀素養和閱讀品質會不斷得以提升,隨之生成具有自覺自愿課外閱讀傾向的、比較穩定的心理活動。
【參考文獻】
[1]謝亞男.論養成教育的內容、原則和方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4)
[2]徐玲,白文飛.習慣形成機制的理論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5)
[3]劉小軍.提高自我效能感 增強學習自信心[J].內蒙古教育(B),2010(2)
作者簡介:劉兆芳(1978— ),女,山東費縣人,中小學二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吳允濤(1975— ),男,山東費縣人,小學語文教師,中小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哲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