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要:政府會計制度出臺以來,對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都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提供了新視角。本文以此為背景,結合資產管理、績效評價、往來款管理三方面,探索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新思路,并提出具體實施路徑。
關鍵詞: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審計
一、引言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迫切需要加強財稅體制改革,建立更能準確體現運行成本、更能及時預警風險、能如實反映“家底”的政府會計制度。財政部于2018年發布《關于貫徹實施政府會計制度準則制度的通知》(財會[2018]21號),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在全國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全面施行。
二、新舊制度差異對比
改革后的政府會計制度與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相比,在核算基礎、會計要素、功能目標、固定資產折舊等方面都存在較大變化。在核算基礎方面,政府會計制度下的預算會計實行收付實現制,財務會計實行權責發生制,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部分經濟業務或事項采用權責發生制。在會計要素方面,政府會計制度不再施行“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支出”五要素,而是包括預算會計的“預算收入、預算支出與預算結余”,財務會計的“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要素,構成“3+5”的要素體系,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在功能目標方面,政府會計制度以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為雙重目標,全面反映單位預算執行信息和財務成本信息,較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預算管理為目標、側重體現預算執行方面的信息,更具全面性。在固定資產折舊方面,政府會計制度真正實現“實提”折舊:將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費用化,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和成本的配比性,準確反映單位實際運行成本。總之,政府會計制度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相比,可以更加完整反映財務狀況,真實還原政府和行政事業單位的各項交易活動,從而提升財務信息透明度、更好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需求。
三、內部審計發展新思路
(一)實現資產管理全環節審計
在以往“重預算、輕資產”的財政管理理念指導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相較于預算管理遠遠沒有得到應有重視。而新會計制度的出臺,在資產折舊等方面的新變化正是體現了對強化資產經濟性、摸清“家底”的決心。實踐中,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購置、使用方面,缺乏購置必要性審查。一些單位未從工作實際需求出發,盲目申請、使用財政預算資金購置新增資產。部門與部門之間、人員與人員之間的資產共享使用率較低,資產配置的結構不合理,浪費現象嚴重。在資產核算方面,行政事業單位不計提折舊、攤銷的規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資產賬面價值無法準確體現資產實際成本。在資產管理方面,由于“收支兩條線”的管理辦法,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存在不考慮經濟效益,以低于市場公允價值的價格將閑置資產對外出租的現象,不僅不利于市場公平競爭、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同時容易滋生權力尋租和腐敗。因此,新制度下,內部審計工作應加強對資產的源頭追溯。一方面要加強對資產購置、出租出借等前置環節的合規性、經濟性審核,同時要注重對資產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間一致性的審計,核查資產信息是否更新及時,折舊與攤銷的計提是否方法正確、數據準確。此外,通過掌握資產使用頻率、累計使用時長等信息,對資產使用、處置等環節進行審計,從而倒逼資產的后續管理,實現資產管理全環節審計。
(二)突出績效審計作用
在政府會計制度下,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的財務會計為績效管理、科學衡量行政事業運行績效提供有效基礎。審計署印發的《2019年度內部審計工作指導意見》中指出,內部審計工作要“促進提升管理經營績效,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新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的成本、效率理念已漸漸扎根,通過對審計對象實施績效評價,強化行政事業單位責任意識和績效觀念勢在必行。
充分發揮績效審計這一工具,首先需構建科學的績效評價標準。本著“全面、可比、可操作”的原則,績效審計體系應從支出行為和資金的后續使用兩大方面入手,實現對預算資金全過程的監督和約束。在考評過程中,為確保客觀和公平,考核信息不能僅局限于預決算等相關客觀數據資料,還應引入被考核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行業相關單位、社會公眾、第三方獨立機構等共同參與,通過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完成績效審計工作。
在內部審計工作中納入績效審計環節,更能克服行政事業單位在運行過程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懶政心理,從而提升審計工作的監督和激勵作用,是強化財政監管、實現源頭治腐的重要手段。
(三)加強對往來款項及債權債務審計
財政部《關于貫徹實施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通知》(財會[2018]21號)在“扎實做好新舊制度銜接”中明確指出,要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往來款項的管理。隨著近年來對政府債權債務的重視,在內部審計時要將往來款項的審計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和核心工作。對往來款項審計的范圍應包括:在會計核算方面,是否嚴格使用往來單位(或個人)、往來事項、款項類別等進行輔助明細核算。對于應收票據等往來科目,是否設置“應收票據備查簿”,逐筆登記,并及時更新備查簿信息。對于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等債權科目,是否進行賬齡分析,對于確查屬于無法收回的、超賬齡的應收賬款,嚴格按規定計提壞賬準備。國辦發《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抓緊清理政府部門及其所屬機構(包括所屬事業單位)因業務往來與民企形成的逾期欠款。所以,進一步追溯行政事業單位債權債務形成的時間、原因,加快償還力度,不僅事關摸清政府家底、規避行政風險,同時對提升政府部門形象、營造公平、有序市場競爭環境事關重要。
四、實施路徑
(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合理引入外部力量
“打鐵還需自身硬”,人才是推進各項工作的核心力量。隨著近年來內部審計工作需求和重要性不斷提升,對審計人才隊伍建設的必要性也隨之提升。對此,應從提高人才綜合素質、調整人才結構入手,積極選配思想作風過硬、具有審計、計算機、法律等相關專業基礎的優秀人才加入審計隊伍。同時,繼續加大對現有人才的開發、培訓力度,借助輪崗、掛職交流等方式,拓寬交流平臺和方式,提升人才業務素養和思維眼界。另一方面,適度引入社會中介力量,利用中介審計機構的專業性和獨立性,增強審計監督合力,使內部審計工作更加客觀、公平。
(二)提高工作站位,轉變內部審計思維
近年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頻率和范圍都有所提高和拓展。然而,許多財務人員依舊思維僵化,對內部審計工作存在被動應付和抵觸心理,“諱疾忌醫”,對審計工作的配合度和認可度較低,使得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審計工作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財務部門和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應轉變思維,積極推進審計關口前移,變被動為主動,重視審計整改和結果運用。審計方也要進一步提高工作站位,強化指導、評價等作用的發揮。加強對離任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重點審計項目的實施,既立足全局,又注重細節,科學制定年度審計計劃,完善審計制度建設、規范審計流程、拓展審計結果的公布范圍、加強審計責任追究追溯。
(三)發揮信息化手段,拓展審計方式
2019已進入5G元年,我們應充分發揮網絡和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推動審計信息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一方面,通過大數據手段,可以擴大審計數據的來源范圍,加大對內外部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力度,提升審計的針對性和專業性。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事業單位現在已普遍使用網絡版賬務處理系統,結合信息化手段可實現聯網非現場聯網審計,從而打破傳統審計過程中時空的限制,既可節約審計成本、提高工作便利性,又可通過即時獲取所需數據和信息,大大簡化工作流程,提升時效性。
參考文獻:
[1]秦榮生.我國內部審計的新使命與發展新路徑[J].會計之友,2019 (8).
[2]金蓓莉.政府會計制度下的高效內部審計新思路[J].中國內部審計,201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