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純旺
摘要 ? ?長豐縣草莓種植歷史已超過30年,種植草莓已成全縣中北部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長豐縣也已成為中國設施草莓第一大縣;但種植品種單一、品種退化、連作障礙、風味變差、草莓棚體抗風雪凍害能力差等問題長期存在,嚴重制約了草莓產業發展。本文分析了長豐縣草莓生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系列對策,以期為長豐草莓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草莓產業;問題;對策;安徽長豐
中圖分類號 ? ?S668.4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9-008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長豐縣草莓種植始于1983年,2013年全縣草莓種植面積達1.3萬hm2,穩居全國設施草莓種植第一大縣[1],2018年底品牌價值已達66.4億元。長豐縣草莓產業可以概括為“大、高、亮、暢”四個字:“大”,中國設施栽培草莓第一大縣,總產量35萬t左右,全縣擁有草莓種植戶近8萬戶、從業人員達20萬人、受益農民約35萬人;“高”,經濟效益高,平均產值30萬元/hm2以上,總產值突破40億元;“亮”,“長豐草莓”分別獲得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安徽省著名商標、安徽省知名旅游商品、合肥市知名商標、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國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國家綠色食品A級產品等,長豐縣也獲得中國草莓之都、中國設施草莓第一縣、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美譽;“暢”,長豐草莓深受全國消費者喜愛,主銷京、津、廣、深等大城市市場,同時銷往全國近20個省、市、自治區市場。
1 ? ?存在的問題
1.1 ? ?草莓品種單一,品種退化嚴重
長豐縣草莓95%以上的品種為紅顏。紅顏草莓是日本育成的優質大果型品種,葉片大、葉色綠,休眠淺,果型美觀,第1茬頂果大,最大頂果重達60 g以上,果實硬度較好,耐儲運,含糖量高,酸度低,豐產性好,消費者認可度高;但是紅顏易感炭疽病,育苗難度大,同一種苗連續種植多年后帶病毒率高,品種退化嚴重。長豐縣草莓品種過分單一,遇到極端天氣,死苗率高,種植風險大。
1.2 ? ?草莓連作障礙嚴重
草莓是一種忌連作的作物,許多莓農已連續種植多年,連年盲目大量施用化肥,導致連作障礙嚴重,已成為制約長豐縣草莓發展的關鍵因素。具體表現如下:一是土壤病原菌積累量大,長期同一田塊種植,病害及有害微生物積累大,易造成病蟲害滋生和蔓延,對植株危害嚴重,造成植株萎縮矮化,葉片黃化,產量下降,品質降低[2];二是草莓連作障礙主要是由于土壤障礙引起,原因為土壤中微量元素失衡,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理化性質發生變化,有益微生物菌群減少[3]。
1.3 ? ?病蟲害發生嚴重
設施栽培最主要的病蟲害是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紅蜘蛛、薊馬和蚜蟲,尤其灰霉病更是常發性病害,發生時一般正值草莓上市期,發病程度與棚內環境有關,沒有特效藥,直接影響草莓品質,關系著草莓食品安全。
1.4 ? ?栽培設施水平不高
長豐草莓種植主要采取一家一戶“小作坊”種植模式,許多莓農草莓種植跨躍二三十年,一個種植戶草莓栽培設施主體棚體都有好幾種,很多鋼架大棚設施比較簡陋,且使用多年,抗風雪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草莓種植設施大棚沒有統一標準,嚴重影響草莓質量,部分莓農用次果充好果,影響草莓品牌信譽。
1.5 ? ?綠色防控覆蓋面低
草莓屬于漿果,果實暴露在外,農藥和葉面肥等直接噴到果面,易造成農藥殘留,不能滿足綠色生產標準要求。長豐草莓產業要保持長期持續發展,綠色防控必須走在行業前列,許多綠色防控措施沒有考慮成本或防效不高,或應用過于復雜,嚴重影響綠色防控在長豐縣的覆蓋率。
1.6 ? ?缺乏科研、推廣、服務創新機制和隊伍
長豐草莓種植面積逾1.33萬hm2,已成為草莓設施栽培第一大縣。雖然產業做得很大,但目前沒有一個專業的草莓研究機構,安徽農業大學和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無專職草莓研究員,種植技術多年鮮有更新,沒有建立一整套技術創新和新技術示范應用的機制,產業技術含金量不高,新技術、新品種和新設施等儲備差,一旦市場波動,風險很大。
1.7 ? ?標準化程度低
長豐草莓市場占用率很大,但高端和國外市場占有率很低,經過多年發展,已建立國內最大的原產地批發市場,各種包裝也齊全,但“小作坊”生產出來的草莓良莠不齊,標準化程度低,嚴重影響長豐草莓的市場競爭力。雖然從2003年開始出臺了各種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程,但是很多技術措施已經不能滿足莓農和市場的需求,沒有高架栽培、水肥一體化、新式大棚和高品質的標準化技術,技術標準過于簡單、可操作性不強,是限制長豐草莓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之一。
2 ? ?對策
2.1 ? ?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建立草莓創新團隊和形成創新機制
市場經濟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創新機制的競爭,是核心技術的競爭。產業做得再大,若沒有核心技術、沒有創新機制,終究會舉步維艱。要保持競爭力,必須建立更多科技工作者參與的草莓科技創新團隊,認真開展產學研合作,并建立科研、推廣和服務的創新機制,激發人員的創新熱情,鼓勵創新、保護創新。草莓雖然在國內只是一個小作物,但卻是長豐縣中北部農戶收入的支柱產業,地方政府應拿出專項資金和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在長豐縣建立國內頂端研究機構,構建一流的試驗示范平臺,推出適合自己的創新機制。
2.2 ? ?改良品種,尋找適合長豐縣的替代品種
利用現在已建立的資源圃,摸清各個品種的特性及在長豐地區的表現,適時推出適合長豐地區種植的品種,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逐漸減小對紅顏品種的依賴性。鼓勵科技工作者利用現有資源,借助全縣力量,盡快開展育種工作,力爭在近幾年培育出適合長豐地區種植的品種。
2.3 ? ?建立脫毒苗試驗室,生產一流脫毒苗
種苗退化逐年嚴重,利用生物技術對種苗進行脫毒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鼓勵有技術、有生產能力的企業在長豐縣建立草莓苗組培及生產中心,積極開展草莓種苗脫毒組培技術研究,推出高質量的脫毒苗,嚴防以次充好,做好脫毒苗檢測,確保推廣應用好種苗。
2.4 ? ?合理耕作,克服草莓連作障礙
換地輪作是克服連作障礙最有效的方法,連作障礙嚴重的地區,有條件的莓農可直接換地進行種植;沒有空余田塊的地方,在草莓收獲后,及時種植水稻,合理輪作。對土壤板結、缺少有益微生物的田塊,可增施綠肥、餅肥、堆肥和微生物菌肥等,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多樣性,減少有害物質的毒害;對一般田塊采用太陽能土壤消毒,對病蟲害發生嚴重的田塊增施石灰氮和棉隆等進行消毒[4]。
2.5 ? ?控制濕度,綜合防治病蟲害
濕度大是大棚草莓發病的主要因素,降低濕度可大幅減輕病害的發生。可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大棚濕度:及時清潔棚內的病蟲殘枝、病葉、雜草,采用無滴膜防棚內起霧滴水;在棚內分點放置石灰;在陰雨天采用藥土、粉塵法、煙熏法施藥;及時整理草莓植株,適時放風;避免下午澆水、施肥和打藥。對不同病蟲害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例如白粉病利用硫磺熏蒸,蚜蟲和薊馬用色板誘殺,紅蜘蛛和薊馬采用釋放捕食螨等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法,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達到防控效果。
2.6 ? ?組織專家、企業研討與論證,提高栽培設施水平
長豐草莓品質不穩定固然與莓農管理方式有關,但大部分原因是棚體結構不太適合草莓種植,長豐草莓總產量很高,但單產在全國屬于中等偏低水平,棚體抗風雪凍害及放風能力差直接導致標準化生產程度低。自2017年以來,長豐縣組織很多大棚專家與企業進行研討與論證,在一個示范園區集中展示各種栽培草莓大棚,再組織專家、技術員和莓農現場評估,爭取花2~3年時間找到適合長豐草莓栽培的最佳棚體。
2.7 ? ?采用不同的種植模式,盡快提高綠色防控覆蓋面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針對國內、國外2個市場,根據市場需求采用不同的種植模式,不僅要盯住國內中低端市場,更要滿足國外市場和國內高端市場的需求。技術部門要集中精力推出適合長豐地區的綠色防控技術,并盡快把這些成果應用到長豐草莓生產中,做到“成熟一個、推廣一個、普及一個”。
2.8 ? ?努力提高長豐草莓栽培標準化程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草莓生產標準化低一直是困擾長豐草莓增值的主要原因。標準化不是簡單地通過對鮮果進行嚴格分級來實現的,其包括種苗選擇、播種時間、施肥、采摘等一套嚴格標準,此外在加工整理、包裝上市、草莓可追溯性、建田間檔案等方面也要做到標準化。只有產品質量優質穩定,才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夠不斷開拓市場。
3 ? ?參考文獻
[1] 姚文麒.長豐縣草莓產業發展現狀與技術提升空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9):10-12.
[2] 現代草莓生產技術[M].張運濤,雷家軍,鐘傳飛,譯.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
[3] 甄文超,代麗,胡同樂,等.連作對草莓生長發育和根部病害發生的影響[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4(5):68-71.
[4] 王明喜,谷軍.草莓重茬減產原因及對策[J].新農業,1995(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