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慧 張廣偉 盛兆權
摘要 ?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衛星云圖等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對2007年8月29日發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區1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氣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此次降水過程北強南弱、東多西少、持續時間長,以穩定性降水為主;500 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斷東移,同時地面東路冷鋒南下至青海東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副高邊緣西南氣流與東伸的中東高壓形成兩高之間明顯的切變影響青海省南部與東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輻合及弱冷空氣、午后副熱帶高壓內部的熱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對此次降水的產生也有一定的觸發作用;濕層深厚、水汽條件好,具備了強降水發生所需的水汽條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氣的產生;低層輻合與高層輻散的配置加強了上升運動;降水區存在的較強的垂直速度及層結不穩定為此次降水過程提供了足夠的能量條件。
關鍵詞 ? ?暴雨;天氣形勢;物理量場;青海省;2007年8月29日
中圖分類號 ? ?P458.1+2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9-0208-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 ?天氣實況
2007年8月29日8:00至30日8:00,青海省大部地區出現了1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氣過程,降水北強南弱、東多西少、持續時間長,以穩定性降水為主。按24 h降水標準,全省共出現2站大雨(共和、久治),1站暴雨(互助),降水量56.0 mm,降水從29日8:00開始,22:00最強,最大小時雨強達10.5 mm/h。
2 ? ?環流形勢和天氣系統
8月29日8:00 500 hPa中高緯度為兩槽一脊的環流形勢,兩槽分別位于烏拉爾山地區和東北地區,脊區位于貝加爾湖附近。新疆北部受烏拉爾山低槽分裂短波槽影響,并且新疆槽不斷分裂短波槽并東移影響青海東部地區。700 hPa,青海北部地區受兩高之間低值系統影響,且南部受熱低壓控制,熱低壓中心位置偏南。沿巴爾喀什湖至青海東部形成4個明顯的閉合低壓環流單體,從低空到高空,產生強烈的系統上升運動[1-2]。從風場分析,西寧站為東北風,格爾木站為偏西風,在風向上有明顯的輻合;隨著系統東移,青海北部為偏北風,南部為偏南風,氣流輻合區域在青海東北部地區。8月29日150 hPa,南亞高壓位于高原上空,青海東部位于南亞高壓中心強輻散區,高層輻散有利于加強低層的輻合上升運動。地面蒙古冷渦東移南下,其底部的冷空氣向西擴散,29日20:00冷鋒沿青海東部河谷影響青海東部地區產生降水,西路柴達木盆地的冷鋒東移,在后半夜影響到青海湖以東地區,東、西2條冷鋒先后影響青海東部地區形成降水,延長了降水時間,使東部地區形成暴雨。
3 ? ?診斷分析
3.1 ? ?水汽條件
充沛的水汽條件是產生暴雨的基本條件之一。2007年8月29日8:00青海東北部500 hPa比濕達3~5 g/kg、700 hPa比濕達9~11 g/kg,低層絕對水汽含水量較大。青海中、東部為水汽通量強輻合區,30日8:00 500 hPa水汽通量散度達 -5×10-5 g/(cm2·hPa·s),700 hPa青海南部水汽通量散度為 -10×10-5 g/(cm2·hPa·s)。濕層深厚、水汽條件好,具備了強降水發生所需的水汽條件,有利于降水天氣產生。
3.2 ? ?動力條件
3.2.1 ? ?渦度場分析。8月29日8:00青藏高原東部正渦度區在500 hPa以下,中心值為18×10-5/s,為輻合上升氣流;500 hPa以上為負渦度區,大值區在250 hPa,中心值達-51×10-5/s;對流層高層為強烈的輻散區。低層輻合、高層輻散形成的抽吸作用使輻合上升運動加強,利于暴雨天氣產生[3-4]。
3.2.2 ? ?散度場分析。8月29日8:00青藏高原東部500 hPa以下是負散度區,中心值為-13×10-5/s,為輻合上升區;700 hPa附近為輻合大值區,中心值為-18×10-6/s;300~500 hPa是正散度區,300 hPa附近為輻散大值區。高、低層散度場為低層輻合、高層輻散,形成埃克曼抽吸,加強了上升運動[5]。
3.3 ? ?垂直速度場
8月29日8:00青海東北部從低層到高層有強烈的輻合上升氣流,500 hPa為上升運動的大值區(最大上升速度位于100.00°E、36.21°N,-16×10 Pa/s),利于強降水產生。
3.4 ? ?不穩定條件
8月29日20:00西寧站及達日站暴雨區底層為暖平流,500 hPa以上為冷平流,存在不穩定能量,午后增溫,層結不穩定加強;兩站從700 hPa到200 hPa為較厚的濕層,暴雨區存在不穩定能量,濕層較厚,垂直風切變不太強,利于強降水的產生。500~700 hPa的θse場上,72 ℃的高能舌從西南向東北方向伸展,青海東部存在高溫高濕的能量。
3.5 ? ?熱力條件
500 hPa溫度平流場上,青海東部及東南部冷平流較強,達到-7×10-5 ℃/s;700 hPa溫度平流場上,青海中西部及南部為暖平流控制,東部為冷平流控制,但相對于500 hPa有了明顯的減弱,為-1×10-5 ℃/s,南部層結比東部更不穩定,這是南部對流較東部強的主要原因。
4 ? ?參考文獻
[1] 丁一匯,蔡則怡,李吉順.1975年8月上旬河南特大暴雨的研究[J].大氣科學,1978,2(4):276-289.
[2] 葉更新.多尺度天氣分析理論和應用Ⅰ:基本原理和天氣系統的本質[J].高原氣象,2013,32(4):964-972.
[3] 李昌玉,沈潔,馮蜀青,等.青海大通地區一次罕見的大到暴雨過程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3):55-59.
[4] 張青梅,馬學蓮,馬海超.青海高原副高邊緣型大到暴雨天氣過程的中尺度分析[J].河南農業,2017(8):35-38.
[5] 李江林,余曄,王寶鑒,等.河西西部一次大到暴雨過程診斷分析及數值模擬[J].高原氣象,2014,33(4):1034-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