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086-01
摘 要 一直以來,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其可把所有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調動起來,并對其內在潛能予以激發。尤其是進入新時期,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就越高,而對企業來說,其發展戰略中的重點內容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就如何做好企業青年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展開了深入探討,希望能為大家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 企業 青年職工 思想政治
如今,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就是青年職工,其個人素質和工作能力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企業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的思想價值觀念改變非常大,進而就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造成了較大阻礙。在新的歷史時期,企業需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當作一項基礎工作,不但有利于將職工的思想掌握,也能夠幫助其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探究加強企業青年職工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必要性與實踐路徑意義重大。
一、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強化思想認識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企業各項工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就是強化青年職工思想意識,可對企業服務社會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實現經濟價值的最大化。而企業重視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把思想意識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了出來。企業的長遠發展依賴于青年職工的支撐,現階段企業正處在轉折的重要時期,其發展目標為生產和經營,通過積極的思想意識改革企業。企業開展思政工作需堅持“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在日常工作全過程中融入青年職工的思政工作,開展豐富多樣的引導活動,使之將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形成,以堅定的思想新年參與到職業工作中,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內涵教育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學一做”、職業道德等,對青年職工優質的文化素養予以培養,強化職業行為的自主性。
二、完善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機制
若要真正落實青年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企業一定要對相關機制制度予以完善。企業相關部門應保證在充足資金與人力的支持下正常開展思政工作,在年終績效考核體制中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完成效果,正面重視青年職工。同時對獎懲制度予以實行,有效的激勵能夠把職工工作的熱情激發出來,釋放隱藏的巨大力量,以自己的智慧和能量更好的服務于企業的發展。
三、設立對職工的評估機制,增強職工責任意識
快速發展的社會改變了企業內部的工作環境,企業發展需要高職業素養職工的支持,因此新時期提升青年職工的價值標準和思想道德意識至關重要。企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就是青年職工,我們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怎樣將青年職工的思政工作做好。為了杜絕職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低下的現象發生,企業需把青年職工工作的評估機制建立起來,借助嚴格的評估標準對青年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與責任意識予以激發。比如,企業可成立考核領導小組專門評估青年職工的工作能力,調查職工的基本道德素養,如此可幫助青年職工把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樹立起來,對職工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進行激發,從而讓企業在打造出一支職業素養較高的職工團隊。
四、科學合理的使用現代信息化的模式
企業在建立青年思政教育制度時,需科學合理的應用信息化模式,使之適應新常態下的青年思政工作需求,且信息化模式自有的便捷性可顯著提升青年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首先,建立網絡信息化平臺。企業需定期教育青年工作人會員,且通過將相關的需求結合起來建立相關的電子資料庫,不斷鼓勵青年工作人員,使之主動學習。其次,立足于網絡學習平臺建立在線考試平臺。在考試的平臺上需制定智能的考核系統,保證可在題庫中錄入每個時期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題,將其轉變為試卷的形式,利用電子批閱的方式完成試卷考核任務,以大幅提高其工作效率。
在教育制度中應用信息化模式,不斷建立督促機制,保證通過建立完善的督促機制來順利開展青年思政工作,但我國大多數企業在開展企業青年思政工作時還未有完善的督促機制。一方面,在落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式化問題普遍存在于我國大多數企業中,進而造成應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況。另一方面,企業在分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務時,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僅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數量予以重視,既讓教育工作者與青年工作人員的學習負擔不斷加重,也會把青年工作人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同感不斷降低。
五、結語
總之,隨著時代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青年職工也需與時俱進的開展思政工作,這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企業需對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有一充分認識,加強培訓、教育以及引導青年職工,與之積極交流溝通,創建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將青年職工的綜合素質提高,企業歸屬感增強,創作出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推動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晏青.如何進一步做好新時期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人民公交,2018(11):59-63.
[2] 巢庭順.新時期如何加強企業青年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分析[J].現代國企研究,2017(20):189.
[3] 陳忠東.新形勢下企業政工工作的探討[J].青年與社會,2013(5):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