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勝
【關鍵詞】 部編本;文言文;課前預習;學習興趣;品讀;應用能力;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66—01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古代社會以及更好地掌握現代漢語的作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新增的文言文都更有趣味性,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容易使學生接受。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部編本初中文言文教學呢?
一、讓學生課前預習
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學生如何預習,從哪些方面預習,這是學習文言文之前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學生面對一篇生疏的文言文,往往會因看不懂而懶得去讀、去預習思考,久而久之也就產生了依賴教師講解的惰性心理,這種被動學習的方法顯然要不得。針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被動性,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留一些有新的預習題目,讓他們主動去研讀課文,充分激發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方式。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點撥預習時應注意抓住哪些重點。首先了解文學常識和歷史故事,搜集相關的背景資料,再對照注釋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遇到不解的字詞或問題做上記號,小組商議解決。
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根據文言文的特點,采用適當的教學形式,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課文可以采取誦讀的形式,如筆者在教《傷仲永》時就采用了這種形式,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了解方仲永幼年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變得平庸無奇的過程,進而理解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有的課文可以采取互相提問的方法,如在教學《孫權勸學》時,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孫權如何勸呂蒙學習的?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通過這樣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經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獲得知識。
三、引導學生對課文細心品讀
品讀就是要讓學生對課文有自身的見解和體會,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讀中漸漸琢磨出來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領悟文章,啟發學生用想象和聯想,觸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如,教學《小石潭記》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見過的熟悉的景色進行聯想,這樣,讀時才能做到聲情并茂。要想讀出神韻,就要用普通話進行誦讀,這對表現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確有些困難,但讀好了,可以使我們的感情被激發出來,通過熟悉的表現形式自然流露出來,有時能產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會產生認識的飛躍。
四、培養學生應用文言文知識的能力
第一,教會學生善于聯系已經學過的知識。教師要善于聯系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第二,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規律。文言文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引導學生掌握規律、總結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文言文還有反義連用、上下對句、賓語前置等特點,把握其中的規律,便能不斷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第四,重視遷移能力的訓練。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針對性訓練,僅靠教材上為數不多的文章不夠。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難易相當的文言文作為訓練材料,以達到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
五、倡導學生課余閱讀文言文
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學習方法,感受文言文趣味的同時,給學生引見一些淺顯的文言文課外讀物,引導學生把眼界放開去,思維擴展開來,適當增加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內容,相似的文言文閱讀材料,這也是增強教學實效的有力舉措。例如,學習《陳涉世家》,可以補充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背景,起義的結果。在設計教學形式時,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力為宗旨,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學懂大綱要求的文言知識,遷移所學知識,閱讀課外文言文文段。教師實施這種方法時,課前要給予明確提示,明確閱讀要求;課堂上要教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然后,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一一加以點撥、講解,教給學生辨析的方法,總結規律,使之能舉一反三,逐步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這種做法讓學生擴大閱讀量,其結果是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復習了已學知識,把課堂教學向課外擴展延伸,使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很好挖掘。
總之,文言文博大精深,教師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優化文言文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鑒賞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率。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