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
摘 要:科技的進步以及生態文明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認識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也發生了質的改變。將智慧生態與城市規劃相結合,把智慧生態城市作為生態文明的主要載體,可以為智慧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有效的基礎和保障。文章主要探討的是在智慧生態的背景之下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理論。
關鍵詞:智慧生態城市;城市規劃;城市建設
一、智慧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
第一,當前,關于城市規劃的發展,智慧生態城市成為現代城市的主要建設方向,這不僅僅可以提高生態文明的建設成果,同時也能夠將城市與生態相結合為城市的建設發展提供有效的綠色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支撐。而在未來的城市發展過程當中,智慧生態城市的參考價值具有更多的實用性。智慧生態城市不僅僅是在低碳城市的基礎之上融入了更多的先進技術,同時也是為了將新的產業與新生活城市建設的低碳經濟相融合,在城市規劃的建設過程當中以循環的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通過一定的技術產業與能源進行相互融合,從而構建雙贏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當中,建設智慧生態城市,需要考慮到低碳生產與低碳消費的關系,通過使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多種技術,能夠將城市的信息與互聯網技術融合起來。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當中,住宅區、辦公區等多種功能的建筑風格使得居民能夠獲取自己的應用服務,智慧城市與生態文明相結合,滿足人們生活上的需求以及生產的發展。
第二,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人與生物圈計劃,在研究過程中,提出生態城市這一概念,引起全球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在1972年的人類環境會議上將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作為關系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幸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而促進生態城市理論的研究,能夠實現建立一種和諧、高效的循環區域,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但是不同的國家對于生態城市有不同的定義,其共同點就是在生態的理論基礎之上,運用科學的技術水平將城市與生物相結合,對自然與能源進行相互融合,在城市的生態調節以及社會的發展中構建人類的城市建設,從而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建設智慧生態城市需要對于生態城市建設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才能夠在規劃和建設的過程當中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以及實用性,使其理論體系走向成熟。
第三,國外針對于生態城市的理論研究較早,尤其是從某種定義上來講,生態城市是在自然環境、社會和諧以及就發展中實現的一種新型的生活方式,而國外學者往往針對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過程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從而在不斷完善生態城市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綠色城市的目標,即通過一定的綠色空間以及綠色要素結合生態城市以及規劃情況,從而得出了一些實踐的經驗和理論基礎。根據對智慧的多角度定義以及其特性的歸納和提煉,智慧生態城市的定義應該是:將智慧核心特征與生態核心特征融為一體并予以升華, 包含所有自然與人類文明精華的智慧與生態主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利用綜合手段,從能力、結構、系統、關系、環境、心理藝術與美學、美德等方面構建以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的城市發展模式。智慧化和生態化是智慧生態城市的兩個核心主題詞。
二、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要求
明確提出智慧生態城市的概念并對其展開相關理論探索,建構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理論,深入開展智慧與生態的融合研究,既可對我國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狀況的扭轉產生積極作用,又符合生態文明發展的要義,并將促成新的研究命題,如智慧與生態融合程度的表征、兩者的最佳融合度等。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城市建設開始向生態化、智慧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在改善城市環境污染以及緩解資源短缺的過程當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因此,我國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就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結合新的社會發展需要遵守以下幾個基本要求:
(一)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人類的智慧告訴我們,必須認真地反思人類的短視行為。以人類的文明成果為基礎,以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的生態觀為主干,探索一個社會、經濟、生態三者平衡發展的解決方案,師法自然,回歸生態,在信息化引領下,選擇生態作為未來的發展模式。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設智慧城市需要滿足人們的需求,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的協調生態關系的城市環境,所以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要實現人與城市的和諧,另一方面也要實現人文科技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如此才能夠使得智慧生態城市達到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狀態。
(二)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自覺性
建設智慧城市主要靠人們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這不僅僅需要充分發揮城市的生態模式作用,同時也要對城市的人口以及居民的生活狀態進行合理的控制,使得人們能夠通過環境的把控來適應自己的生活規律,對自己的個體行為進行有效的規范,以此來實現人與城市的和諧共處。比如全國倡導垃圾分類,這就需要人們對垃圾分類有一個明確的態度,自覺踐行,以此達到對于環境的保護。此外,還需要通過未來學校、智慧健康信息平臺等項目,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智慧居住體驗。
(三)實現智慧生態的利益最大化
智慧生態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一定的生態思想和智慧理論來實現人與天文氣候等方面信息的共享,而對城市進行合理的布局,這就需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基礎之上,結合市場的競爭實力,通過一定的良好環境來滿足城市公眾的需求,實現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利益最大化。傳統城市經濟模式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資源消耗型與環境污染型經濟,通過對自然資源獲取、加工、消耗、廢棄的利用模式與生產方式獲得發展。而智慧生態城市發展綠色經濟,城市經濟活動和諧地融入到自然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形成融資源開發、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為一體的環境友好型經濟模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三、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措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
城市是人們生活的家園,建設生態城市規劃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尤其是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當中,要充分考慮到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的融合,從合理規劃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出發來提高整體生態城市的文明。而生態資源的利用以及循環經濟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理念。在建設過程當中全面提高城市的生態文明,從而實現在環境建設過程當中的有效約束,積極以生態環境來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實現低污染、低排放的智慧生態模式,使得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以此得到重要的保障。智慧生態城市需要多種技術、業務和應用支撐,堅持以實用技術為技術主體,以優勢產業和服務業為產業主體,以步行、自行車、公交等綠色交通為交通主體。
(二)以“德才”兼備理論實現智慧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
“德才”兼備理論的含義是將智慧與生態相互融合,將品德與才智相結合,是一種良知與良行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城市的規劃建設過程當中,從“德才”的角度去分析生態城市以及智慧城市建設過程當中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內涵,將生態城市的可行性運用到實際生活過程當中,從而在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指導過程當中,最大限度地實現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德才”兼備理論是在人們對于生態觀念與生態規律的認識基礎之上,對該城市的生活環境進行合理的分析,從而能夠在實現過程當中運用自身的技術手段合理地進行規劃布局,從而建設和規劃城市。智慧生態城市為城市發展帶來新動力,為經濟發展提供新機遇。經濟發展從主要依靠物質資源轉向依靠人力資本,城市系統中的資源利用方式由單一的線式鏈狀演變成復合的網狀結構,知識成為重要資源。
(三)符合集體智慧的基本理念
在建設智慧城市規劃的過程當中,針對市場上的個體競爭,需要將個體組織和企業相互結合起來,需要利用集體智慧的結晶來共同解決智慧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問題,才能夠推動整體城市的發展。而為了實現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對社會環境經濟進行有效的分析,利用多種人員技術因素進行相互支撐,尤其是利用大數據將科技、環保、新能源等多種信息資源運用到城市的建設過程當中,以集體智慧的基本理論來加強智慧生態城市的建設,這不僅符合智慧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同時也運用相關的基本理論對規劃建設進行一些科學性的指導,滿足生態性與智慧性的融合,共同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智慧城市規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這就需要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之上來體現城市的智慧水平,以科學化合理化的城鎮規劃來推動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從而實現生態與城市規劃的融合,以此來更好地確保城市的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實現兩者利益最大化。這不僅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同時也能夠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居民提供和諧舒適的環境,以自然的生活狀態發展城市新的產業,從而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增長點。城市規劃建設任務重,時間緊,為了更好地發揮城市轉型升級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需要全民參與,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寇有觀.智慧生態城市[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7.
[2]李林華.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基本理論的思考[J].門窗,2017(12).
[3]蔣艷靈,劉春臘,周長青,等.中國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現狀與實踐問題思考[J].地理研究,2015(12).
[4]呂文靜.城市規劃發展及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7(8).
[5]彭程,孫金霞.論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的融合[J].住宅與房地產,2017(9).
作者單位:
周口師范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