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關鍵詞】 數學教學;合作學習;學習小組;劃分;合作意識;合作效率;交流;互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099—01
新課標指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適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發揮集體的力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還能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模式,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合理劃分合作學習小組
所謂合作學習,廣義來說就是讓學生通過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從而達到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本節課知識的目的。而合作學習的基礎就是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師科學地劃分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成功的前提,也是合作學習能否達到預期成效的關鍵。那么,如何科學而合理地劃分學習小組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均衡”。首先小組之間的能力水平要均衡。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學習小組內既要有程度較好的學生,也要有成績中等的學生,當然還要有學習程度相對較差的學生。其次是性別要均衡。男生和女生所擅長的方面不同,所以性別均衡的小組更能夠發揮合作小組的作用,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再次就是性格均衡。若是一個小組內全是性格內向的學生,那么小組合作將很難進行下去。因此,分組時,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除此之外,人數也很重要,一般一個學習小組5~7人為宜。
二、培養學生數學合作學習的意識
合作學習的意識是合作學習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學生只有形成了強烈的合作學習意識,才會積極主動地發揮合作小組的合力,不會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呢?筆者認為,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至關重要。因為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放下心理負擔,積極發揮思維的創造性,主動探究 、交流和溝通,進而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當然,教師還要給學生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教師要挖透教材內容,找準適宜學生合作學習的內容,適時組織學生合作。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積極表揚、鼓勵學生,以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自信心。
比如,教學“小數乘法”一課,筆者首先對運算方法進行講解,然后為學生布置了二十道題目進行小組比賽,看哪一組能夠最快將所有的題目做對。比賽一開始,每個學習小組都會進行分工,讓每道題目都被兩個以上的學生做,以保證正確率。最后,筆者對最早得出所有正確答案的小組進行了獎勵。這樣教學,既能增強學生的好勝心理,又能讓他們在類似于“游戲”的環境下學到知識,同時還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學習的目的也達到了。
三、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效率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合作效率是關鍵。因為小學生的年紀較小,所以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弱。他們在合作學習中往往會跑題,有時候甚至會出現說閑話的情況。這樣就會導致合作學習效率低下。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之前,應給學生安排好相應的學習內容,將合作學習的目的和合作學習的要求講清楚,并就如何進行合作學習進行必要的示范。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還需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動態,不能對學生完全放手不管。教師還需要對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進行必要的把控。
四、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由于小學生的認知程度較低,且他們的知識儲備較少,所以往往在合作學習中他們會碰到一些憑借他們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導致合作進度停滯不前。這時,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對他們進行適當引導。教師可以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學生的合作學習中,做一個“引導者”,對學生們恰當點撥。筆者是這樣做的:先給學生布置一些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來進行解決的問題,然后走到學生中間,指導每個小組的學習。在引導的過程中,對學習進度較快的小組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讓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對于學習進度較慢的小組,可以參與他們的討論中,一步一步地引導他們找尋到正確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利于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時也能夠拉近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