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
摘要:指出了當前農業技術的日新月異,大大加快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張掖地區紅心火龍果收成較好,且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提高火龍果的種植效率,優化傳統種植技術,有利于火龍果產業的運營與發展。基于此,分析了火龍果栽培、種植注意事項,總結了生態視野下火龍果栽培技術要點,并探討了火龍果種植發展趨勢,以期促進張掖市火龍果產業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火龍果;種植;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6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136-02
1引言
火龍果不僅含有較為豐富的維生素,且基本收成高,對促進農業發展十分有利。因此,應不斷完善火龍果種植技術,充分滿足人們對于新鮮水果的需求,完善當地大棚種植技術,使火龍果種植技術切合生態發展所需。同時,還需結合必要的理論技術進行栽培與管理,為產業發展提供更為合理的品種配置。
2火龍果栽培、種植注意事項
火龍果為熱帶、亞熱帶水果,果實對水分需求較多。張掖市氣候較為干燥,且晝夜溫差大,導致在大棚種植中,需要重視產品選擇,這一問題對火龍果種植提出了挑戰。因此,在火龍果種植過程中,應對火龍果進行優化選品,并結合當地情況進行分析。例如,前期需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資源,且片區種植規模、土壤環境也會對栽培造成影響。同時,部分地區種植中,缺乏與當地林業企業的合作,致使片區管理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某些種植人員沒有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育種技術,且缺乏對當地環境的考察調研,這都會直接影響火龍果栽培、種植效益。
3生態視野下火龍果栽培技術要點
3.1育苗管理技術
第一,種苗可選擇直接購買成熟的種苗,并結合大棚環境進行綜合性育苗,通過嫁接、扦插等方式進行培養與種植,根據不同的土壤環境選取不同的育苗方法。
第二,育苗需要注意的是,保證上、下層土壤營養成分的平衡,協調土壤內部的營養物質,確保出苗流程、方法對火龍果發育有促進作用。例如,扦插育苗管理需維
系春季栽培環境,因為春季雨水較多,有利于種苗生長。合理管控植株根系及莖節,使植株能夠插入沙床里層。此階段持續時間為2周,且根系生長至4~6cm時,將火龍果植株整體移栽至指定區域中。通過對種苗的綜合處理,同時制定出適合火龍果生長的繁殖、栽培模式,使種苗栽培更為科學,從而為火龍果生長創造出較好的生長環境。
第三,張掖地區的種苗大多選擇人工加溫的方法,需控制好培育溫度,為火龍果生長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在育苗嫁接過程中,需選擇適應植株生長的砧木材料,配合好天氣環境,使用棉線將莖干加以固定,使植株的莖干部分處于較好的生存環境中,有利于加快植株生長。
3.2基本品種的選取
大多數火龍果種子來源于熱帶地區,且品種有紅、黃、白3種果皮顏色。張掖地區大多選擇“紅皮紅肉”這一品種。由此,品種選取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內容:①火龍果應選擇種植在較為濕潤、溫度適中、水分充足的地區,對火龍果植株的栽培是有利的。②火龍果對土壤要求較低,其能夠適應O~39.50C的溫度,且種植地點可以是平原或山地。③火龍果開花時間多為凌晨,種子可自行授粉,降低種子對根系環境的需求。由此,可結合種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優質選配,例如,可優選兩廣地區、臺灣地區的種子,并結合當地環境,使果實能夠在優秀的配種環境中不斷生長。④選擇營養物質較為豐富,對地形要求較小的果實,提高果實的存活率。
3.3火龍果種植技術
首先,確定種植面積,根據不同植株的生存空間,株行距為2.3mX 2.3m。然后確定水泥柱和木柱的縱向面積,選用高度適中的水泥柱和木柱(通常為2.0m),采用橫截面為11.4cm×11.6am的材料。同時,確保水泥柱和木柱入土的深度參數為0.5m,通過采用雙向穿孔方式,引導植株沿著木柱的朝向發育和生長,確保所放置的果實和根莖配置的合理性。柱式栽培過程中需保證每個柱體都有4粒種子,為火龍果植株營造較好的生存空間,提高立柱運行效率。這一技術不僅能夠使植株更快適應張掖地區的天氣、土壤、氣候,而且也能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其次,施肥需保證土壤中有充足的含氧量,為土壤攝人必要的礦物質元素,促使幼莖礦物質元素的基本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需采用“由多至少”的原則進行配置,具體施肥可堅持“幼莖最多、主干適中、根莖最少”的原則。幼莖對營養需求較高,主干和根莖對營養需求較少。通過實施合理的肥料配比方案,有利于鞏固花蕾中的微量元素,例如,P、Ca、Mg、S、Zn等,這些微量元素不僅有利于火龍果植株更加健康生長,而且對人體健康有利。
最后,選取以混合肥料或K肥為主的生態肥料,采用施肥頻率90d模式,全面提高施肥質量。施肥需要在各個植株周圍搭設1個深約90cm的坑基。高密度種植火龍果植株,可合理借助地形,配置一個中間較高、四周低的坡度,防止因為水分攝入過量而導致根莖腐爛。
3.4優化田間管理技術
完善田間管理技術,重視對火龍果植株栽培過程中的土壤改性技術、除草技術、溫控技術的管理,采用一體化管理模式,使田間管理、實踐技術更為可靠。
3.4.1土壤改良
首先,可根據當地土壤特性選取合適的農家肥,為根系提供較好的生長環境。其次,肥料選取過程中,也需要注意避免選用受過污染的肥料,防止破壞環境。例如,可在肥料中添加一定的腐殖生物,既能改良土壤,又有利于為火龍果營造一個弱酸性的土壤環境。
3.4.2澆灌
提高澆灌的有效性,使土壤保持濕潤狀態,讓植株更快適應環境:一方面,需對指定區域的土壤進行澆灌和排水工作,可在土壤表面進行鋪搭覆蓋,覆蓋材料可選擇燃點較高的草席,穩固土壤的溫度參數。灌溉頻率為4d澆1次,待枝條生長至1.45m時,采用“摘心”的手法,引導枝條下垂生長,促使枝條更快速地分枝。分枝過程中,需修剪與剔除營養不良或多余的枝條,擴大枝條的生存空間,減少各枝條的生長損耗;另一方面,保證大棚內具備適宜的溫度,結合火龍果開花、結果時間,保證未成熟果實分布的勻稱性,單個枝條最多分布4枝花蕾。
3.4.3播種
播種過程中可采取人工授粉的方法,通過對未成熟的果實進行交叉授粉,避免在12:00~14:00時間段實施此技術,盡量選擇清晨或夜間操作,有利于減小果實畸形發生幾率。篩查畸形果實時,需根據果實的生長、發育情況,采用集中式管理辦法,讓果實處在一個較好的生長環境中。
3.4.4病蟲害防治
完善病蟲害防治技術,確保田間衛生清潔。由此,需強化田間病蟲害管理、防治措施,分析當地病蟲害特點,做好隔離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例如,分析瘡痂、潰瘍、莖枯病的發生原因,多采用物理、生物防治方式。
4火龍果種植發展趨勢
火龍果種植需采用一體化管理模式,構建出一個“生態型”的火龍果種植基地。綜合性分析張掖市大棚火龍果種植技術需求,例如,選擇搭棚套種形式,顯著提高火龍果種植效率。同時,分析當地地形情況、生態環境、天氣、降水等因素,實施科學的種植方法,使火龍果種植切合當地生態和管理需求。通過不斷提高火龍果成活率,為火龍果營造良好的市場空間,促使產業快速且良好地發展。
5結語
張掖地區的火龍果種植技術,應從選品、種植、管理等方面進行協調優化,不斷提高火龍果種植技術水平和種植效率。同時,也需結合火龍果種植需求不斷探討與實踐新技術、新工藝,減少病蟲害發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