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



[摘要]依據四所高校青年教師及教學督導的調查數據,課題組分析了高校教學督導工作面臨的問題,利用列聯表統計檢驗方法實證了青年教師的教學培訓有助于其教學能力的提升。課題組建議學校管理層加強教學督導隊伍的專業建設,提高全體師生對教學督導的深刻認識,建議教學督導部門聯合二級學院共同培訓青年教師,強化督導的溝通、反饋,建立督導結果的申訴制度。
[關鍵詞]教學督導制度;隊伍專業化建設;反饋申訴;教學能力提升;列聯表卡方檢驗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9)11-0207-03
一、背景研究
2012年,國務院正式頒布《教育督導條例》,明確規定把各級各類教育納入督導范圍,為高校建立和實施督導制度提供了法規依據。教學督導是一個為提高教學而進行的有組織的活動,它履行著巡視、檢查、監督、評價、反饋、指導、咨詢、服務等職能。關于它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它的改革方面的研究已經很多。趙君、徐苗、榮德生、李洪珠[1-3]分析了法國、美國、俄羅斯教育督導制度的特色,提出我國教育督導的改革要走精簡提高之路。朱冬姣、譚智力[4]從教學督導制度執行過程分析教學督導員制度存在的問題。也有不少文獻[5-11]對教學督導工作職責、方法及成效,督導員的選拔、專業素養的提升進行研究。梁杰華、張輝[12-13惻把視角拓展到普通高校之外,研究高職院校及民辦高校教學督導制度建設的問題。這些研究,分析了督導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改進建議。
青年是按年齡劃分的人類群體,不同國家、不同組織、不同領域對青年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劃分標準。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實施辦法》中規定選派對象“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綜合官方文件和其他因素,本文選取的調查對象中高校青年教師的年齡上限設定為40周歲。
教育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教師教學能力的內涵也不斷豐富。對于教學能力的定義,學術界目前沒有固定統一的界定。在《教育大詞典》中,顧明遠認為“教學能力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順利從事教學活動所表現的一種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組成。一般能力指教學活動所表現的認識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師從事具體教學活動的專門能力”[14]。周川在《簡明高等教育》指出“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指教師達到教學目標,取得教學成效所具有的潛在的可能性,它反映出教師個體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15]。還有學者認為“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實踐過程中,直接影響其教學活動任務順利完成的各種知識和技能的結合體,是教師綜合素質的綜合表現”[16]。“教學能力就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指導學生學習、從事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是教師的教學認識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所達到的一種綜合水平,這種綜合水平所表現出來的是教師系統化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充分融合,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17]。“教學能力的內涵是教師具有從事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18]。
學者們從不同的側面對教學能力的概念進行了豐富的界定,盡管內涵不同,但以下共識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教學能力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綜合能力、特殊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的表現,是教師職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二是教育活動與教師的教學能力息息相關,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的高低既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優劣,也最終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和運用程度。三是提高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學質量的當務之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
本文從對青年教師的調查人手,著眼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研究高校督導制度創新。
二、調查研究
(一)調查方法及問卷質量
首先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抽取省屬四個二本院校的150位青年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有效回收率96.58%。其次使用整群抽樣抽取40多位教學督導,通過深度訪談獲取輔助資料。
問卷內容包括:青年教師基本情況、青年教師上崗前的準備情況、對青年教師崗前培訓的重視情況、對教學培訓的看法、青年教師教學與科研情況、對教學督導工作的看法等32個問題。從青年教師教學現狀與需求、督導工作成效等維度,對高校教學督導工作模式的有效性問題進行實證分析。
問卷整體項目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 Alpha系數為0.901。其中,一級指標的CronbachAlpha系數依次為0.842(青年教師上崗前的準備情況)、0.901(對青年教師崗前培訓的重視情況)、0.913(對教學培訓的看法)、0.669(青年教師教學與科研情況)、0.921(對督導的看法),表明本研究測量工具具有較高的信度,問卷內容效度符合要求,問卷質量較高。
(二)結果和分析
青年教師基本情況。參加調查的青年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結構為:高級6.34%、中級66.76%、初級16.90%;學歷結構為:博士70.72%、碩士22.16%、本科7.12%;教齡為:“l~5年”50.98%、“6~10年”32.31%、“11~ 15年”16.71%;教師對自己執教能力的認識為:新手水平20.46%、高級新手水平16.69%、勝任水平37.93%、熟練水平22.41%、專家水平2.51%,其中97.49%的非專家水平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說明督導工作需要科學有效地對不同水平的教師進行評價,才能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及專業發展。
調查的結果統計分析見表l~表6.
表1說明,超過半數的青年教師有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識儲備。有過在高校兼職上課經歷的人約占55%,每學期聽課記錄在10節及以上的不到10%,多數人對新的教學手段和技術掌握不多。
表2、表3顯示,學校在青年教師培訓上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無論院系還是青年教師個人,對教學培訓的重視不足,二是培訓內容沒有明確地針對教學能力。多數教師認為培訓或進修的機會較少、希望有較多進修培訓的渠道。
為了量化青年教師教學與科研情況、對督導的看法的研究,我們采用Likert五點量表法,按照“不是”“基本不是”“不確定”“基本是”“是”順序,分別記分l、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青年教師的感受程度或項目陳述的事實與現實情況的符合程度越大。
表4表明,青年教師科研和職稱晉升壓力較大、教學工作負擔重,不能平衡教學、科研關系。訪談調查結果顯示,僅有少數青年教師對教學的態度很積極,多數青年教師對教學的態度是無所謂的,他們對教學的熱情不高,投入不大,認為教學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有些青年教師不認真進行教學工作,不虛心聽課。調查發現,青年教師平常最津津樂道的是獲得了什么科研獎勵、拿到了哪個層次的科研項目、在什么級別的刊物上發表了多少論文,而對教學成就幾乎無人問津。這也說明,引導青年教師建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和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其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督導制度改革的重點。
參加訪談的督導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正高級25%、副高級75%;學歷結構:本科56%、碩士25%、博士19%;在職狀況:在職68.75%、退休31.25%。教學督導普遍認為,督導制度能明顯、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但在督導的方式、內容和評價體系等方面比較單一,對青年教師的跟蹤指導不能做到持續性和長久性。
表5和對教學督導的訪談表明,教學督導的專業水平、督導理念、聘任方法和督導過程等方面需要完善,督導制度需要不斷改進。眾所周知,實施教學督導制度能規范學校的教學秩序、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學校的教學管理。下面分析105名青年教師獲獎與參加教學培訓是否有關聯。按有關統計學知識,檢驗的原假設是:青年教師獲獎與參加教學培訓獨立。在此假設下,得到有關卡方統計量,做出接受或拒絕原假設的判決。
由表6可計算檢驗統計量的卡方值X2=若取顯著性水平a=0.05,查表有X02gs(1)=3.8415,由于11.1722>3.8415,故拒絕原假設,認為參加教學培訓對青年教師獲獎有顯著性影響。
三、思考與對策
通過以上調查分析,可以看到高校督導制度對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為了更有效地實行教學督導制度,促進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高校督導制度需要在以下方面改進。
督導隊伍建設方面。完善督導人員的準人制度和獎懲制度。要選拔真正富有教學經驗、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新思想、新理念的教師為督導;優化教學督導隊伍的職務結構、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專業結構。
體制建設方面。促進全體師生對教學督導的深刻認識,要宣傳國家《教育督導條例》,轉變師生對教學督導的觀念。要正確理解教學督導的基本內涵,確保教學督導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為全面提高育人質量打下基礎。要讓青年教師認識到教學督導的基本職責是“督促”和“引導”,教學督導應該貫徹整個教育過程,自覺接受督導。應建立督導員培訓考核制度以及學校、院系二級督導機制和督導員聯盟制度。加強對二級學院聘任教學督導的業務聯系,聯合二級學院共同制訂培訓內容,共同舉辦專家講座。應以制度促進青年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如在校級教學質量優秀獎獎項設置里,把“榮獲校級及以上教學競賽二等獎及以上”、獲得“校級督導委員會集體推薦”等直接作為獲獎的充分條件。應完善推薦評選標準,推薦指標向人職不久的青年教師傾斜,激勵青年教師重視教學水平與能力的發展,以人文關懷促進青年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在教學督導的過程中,應該及時了解青年教師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困惑,并在制度和條件容許的范圍內及時予以幫助解決。
教學督導工作內容方面。構建科學且合理的督導工作內容、督導標準和評價指標。要以專題和專項調研結果為重點,開展有針對性的督導工作和教學培訓。
督導信息反饋與申訴機制方面。加強督導機構同領導和管理部門的溝通、反饋,暢通督導結果的申訴渠道。要求督導與被督導教師之間聽課后及時溝通反饋,使得青年教師有面對面申述的機會,切實提高教學督導制度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其在高校教學中的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君.法國教育督導制度的特點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7(5 ):119-121.
[2]徐苗.美國高校教育督導制度特色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4(13):104-105.
[3] 榮德生,李洪珠.試析美國與俄聯邦教育督導制度[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332-334.
[4] 朱冬姣,譚智力.高校本科教學督導制度的幾個關鍵問題研究[J].科教文匯,2016(36):135-137.
[5]童康,袁倩,陳旺.推進高校內部教學督導制度建設的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17(5 ):64-68.
[6]徐愛萍.高校教學督導制度的路徑選擇[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5 (1):17-22.
[7]高海生,王衛霞.論高校教學督導制度[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19-22.
[8]邵潔.對高校教學督導制度的探析[J].科學時代,2011(11):207.
[9]李衛華.劉雪春.高校教學督導制度建設與導師制教學督導模式的構建[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65-67.
[10] 袁勇,楊毅,譚麗莎.完善高校教學督導制度全面提升教學質量[J].亞太教育,2015(17):156.
[11]胡亞玲.關于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制度的反思[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41-144.
[12] 梁杰華.廣西高職院校教學督導制度建設的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13] 張輝.民辦高校的督導制度與內部管理的規范化探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8(4):71-72.
[14]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
[15]周川,簡明高等教育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
[16] 隋邪.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
[17]胡珊明.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2.
[18] 羅樹華,李洪珍.教師教學能力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