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涵
[摘要]雙一流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高校教育管理作為高校發展的基礎,對我國實現雙一流目標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目前來看,我國高校的教育管理還面臨著許多困境,因此我們必須要針對當前高校教育管理面臨的困境,采取有效的解決方法,創新路徑來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促進我國雙一流戰略的推進。
[關鍵詞]雙一流戰略;教育管理;高等教育;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9)11-0216-03
高等教育是我國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培養高素質人才最重要的渠道,而高校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高校的主要任務有三個,分別是教育、管理和科研。而教學和科研都離不開有效的、合理的管理,教育最終目標的實現更加離不開管理[1]。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會直接影響到高校教育整體的教學水平,影響最終教育目標的實現。高校教育管理包括了師資管理、財務管理、學生管理以及教學管理等多種管理,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管理。另外,高校教育管理是一把雙刃劍,管理得當可以促進高校的發展乃至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管理不力則會影響高校的教育質量,阻礙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進步。目前,在雙一流戰略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要做好高校教育管理,推動我國雙一流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雙一流戰略的理論目標
2015年8月18號,國家對新時期的高等教育建設做出重要的部署,提出了雙一流戰略,將以往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都納入雙一流建設戰略中,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2017年9月21日,我國正式確認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具體高校和學科的名單[2]。雙一流戰略的建設總體目標是要推動我國具有高水平的高校以及高水平的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改革當前高等教育的教育治理體系,提升高等教育的教育治理能力以及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科研水平、人才培養水平以及創新水平,使這些高校成為科技發展創新、知識總量提高的重要來源,成為先進思想觀念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成為培養更多高端人才的重要基礎,成為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步的重要助力。
二、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多元困境
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它的發展和進步影響著我國未來的發展。目前,雙一流戰略對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在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面臨著不少的困境,急需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更加專業化的管理隊伍來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解決目前還存在的問題。在雙一流背景下,高校還面臨著以下困境。
(一)教育內涵人文精神不足,管理僵化
在雙一流背景下,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轉化創新,加強高校的文化建設,增強高校整體的文化自覺和制度自信,形成一流的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引導教師靜心治學、潛心育人,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勤學養性、篤實修德,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和校園環境,推動文化建設是當前雙一流戰略對高校提出的文化要求。而高校作為我國實行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的場所,是我國文化傳承、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品質塑造、能力培養、精神熏陶以及服務社會等的重要基礎,高校本質就是一個文化、社會、科技等多種元素構成的機構。其中文化對于高校來說最為重要,它是高校的靈魂,決定著高校的未來的走向和最終的品質,對師生影響巨大。但是就目前來看,大部分的高校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素質培養,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的教育管理人文精神不足,奉行的是管理的規范性和權威性,要求學校所有成員必要遵循管理制度,不考慮個體的差異和人文精神,只注重規則,不看重管理的藝術性。
(二)教育管理形式單一,缺乏活力
當前,我國依然還存在著以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為主的高校,尤其是在雙一流背景下,這種教學方式更加顯得格格不入。雙一流戰略指出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根據實際情況,利用豐富教學手段來培養創新型、復合型的優秀人才。但是在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只是注重學生的知識接收情況,并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及主體能動性的培養,僅僅將學生當作能夠儲存知識的容器,沒有知識主導性學習和帶有自己情感需求的學習。這種單一的教育管理形式使得高校學生喪失了自己的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整體缺乏活力。雙一流戰略在要實現的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更多的拔尖人才,但是目前這些高校的教育管理現狀明顯不符合雙一流戰略對高校的創新要求,不僅削弱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還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三)教育管理方式缺乏個性化
在雙一流戰略的要求中,推行個性化人才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目標,是實現雙一流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高校還是以以往的教育管理的模式為主,實行的是:所有的學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使用著同樣的教材,學習著同樣的知識,同時考試、升學,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學生,妄圖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人[3]。這種管理方式就好比工廠的流水線,學生所用的教材就是工廠流水線上的零件,學生相當于最終的組裝成品,成型之后都基本一致。這種這種教育管理方式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是采取著統一的規范和標準,至于學生或者教師的個人需求、愛好等則無法兼顧。在這樣的教育管理方式下,學生很快就會產生厭煩、厭倦的情緒,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更加不利于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四)教育管理反饋相對滯后
雙一流戰略對高校人才培養方面十分重視,指出要培養出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而教育管理反饋是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要的環節。在教育管理中,管理反饋是指將所有教育管理的信息反饋給管理者,管理者根據這些信息進行調整或者改進,這就要求教育管理反饋機制必須要完善和合理,并將遠時反饋和及時反饋結合起來,作用互補,這樣才能起到更大的激勵作用。但是以往高校教學質量的評價多以大學生理論與研究水平發展為核心評價要素,評價指標偏窄,不完全適用于應用型本科教育特點。此外,評價反饋作為教學質量的逆向促進力,并未在高校教學質量管理中得到有效重視,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高校的教育管理反饋主要實行的方法是靠定期的檢查、評比以及考核等這樣的遠時反饋,如學生的考試、老師的評比等,然則,像實踐課,往往在下課后就意味著學生只有在下節課才能與教師見面,至于這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學生學習狀況如何,教師都沒有全面了解。這樣的反饋方式不能夠及時地獲取信息,那些不好的結果或者已經出現的問題再想糾正或者改正為時已晚。
三、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創新路徑
雙一流戰略的實施是要實現我國有若干所大學和學科能夠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要針對當前高校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境采取有效的方法,創新路徑,推動我國雙一流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增強管理創新意識,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在雙一流的背景下,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須要進行改革創新才能夠打造出可以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的大學。因此,我們必須要增強管理創新意識來完善教育管理制度。首先,高校的教育管理要有長遠的目光,以雙一流戰略要求為標準來轉變管理思想以及觀念,使高校能夠甩掉以往那種機械化、模式化以及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摒棄當前的教條主義,要能夠充分地發揮出教師以及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教育管理充滿人文精神,從而做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實現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全面性人才的目標[4]。其次,要建立有效的、高效的反饋機制和完善現有的學分制度等,在能夠及時知曉教育實際情況下,建立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促進高校的全面發展。最后,要根據不同學院的不同需求來對之進行橫向的差異化管理,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從根本上保證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科學化,最終形成科學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二)創新管理體系,實現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方式
要實現我國的雙一流戰略的目標,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應該以創新為基礎,改革當前的教學方法,創新管理體系。首先,要結合當前雙一流背景來調整課程設置,明確教育目標,進而來提升教師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水平,讓教師在教學時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5]。其次,高校還必須及時地更新學校內的各種資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促進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運行。最后,高校要建立合理的教學體系,使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確保管理的靈活度,有效延伸高校教育管理的范圍和面積,這就必須要做好制度建設方面的工作,并且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相應的宣傳。例如相關的教學管理工作人員需要建立起微信、微博、QQ等社交群,進而將每天所需要進行的工作發送至這些社交軟件。這就有利于高校從各個維度來解讀高校教育管理內容,將之以具體高校制度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利于促進接下來相關工作質量的提升,使教學管理的內容更加的豐富和切合實際,從而提升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效率,為我國實現雙一流戰略目標提供更多的人才幫助。
(三)塑造人文精神,形成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在雙一流背景下,要求高校放開教師以及學生的思想,使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地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都束縛著教師以及學生的思想,從上層的政府、高校到下層的教師、學生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學生是高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高校都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要了解學生的發展基礎,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以及觀點,尊重學生的差異,以此來制訂教育管理計劃,而不是要強制學生服從教育管理計劃。總之,無論是對學生還是教師都應該本著“以人文本”的原則來實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促進學校的發展。同時,還要對高校教育管理人員的人文精神進一步塑造強化,促進相關人才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的提升,不斷地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武裝自己。這樣不僅有利于促進教師自身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對于學生的發展也能夠起到模范作用,有利于我國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地促進現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的形成和發展,以更好地進行教育管理機制的創新工作。
(四)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的建設對高校的發展極為重要,這是因為任何高質量的教育都是建立在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上的。在雙一流的背景下,高校更加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促進高校未來的發展。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學校要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和指導,使教師能夠在當前這個時代通過不斷吸取新的教學知識和學習新的教學技能來強化自身,充實師資隊伍。其次,學校要制訂合理的教師管理體系,創新引進人才的平臺,在國內外公開招聘優秀教師,同時為教師創造工作和生活上更高的平臺和資源,使其在職稱晉升等方面無后顧之憂,為我國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支持。教師的教學和隊伍建設的目標是要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和“以生為本”,由于不同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因此必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進行知識的教學,以便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性的人才,從而幫助學生們在以后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比如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金屬材料工程、工程管理、會計學等專業對微積分這門課程的學習,作為第一層次的學習。而物理學、應用化學、金屬材料工程等專業的學生,高校可以安排進行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學習,并且將其分為第二層次的學習。而第三層次的學習是考研數學,作為全院公選課開設,主要為全院理工科類學生考研而開設。因此在教學課程的設計中,要多推行與社會接軌的專業課程的講授。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班級層次進行劃分,由于不同專業對于數學擁有著不同程度的要求,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方面的教學時,為了促進不同專業學生成績的提升和做好學生們的培養工作,可以使用分層次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五)創新教育管理評價機制
目前,在雙一流的背景下,社會對大學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大學生的學科背景和理論知識,而是十分注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高校必須要改革現有的評價體系,創新評價機制,在最終的評價中不再只是看學生的理論成績,而是要結合社會實際需求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等設置為優秀學生的重要指標。這就需要高校嘗試建立多層次評價體系,比如針對學院、專業的基本層面的教學質量評價,針對教研層面的教學質量改進條件評價以及針對院校層面的教學質量總體評價等。同時也要適當引入外部評價主體以構建多元反饋體系,比如同類院校的評價及反饋,用人單位評價及反饋以及學生甚至學生家長的評價及反饋等。
隨著雙一流戰略的提出,對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模式下的教育管理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的發展背景。因此,我國要想加快實現雙一流戰略的腳步,就必須要對高校教育管理進行改革,必須針對當前高校教育管理面臨的多元困境,充分結合雙一流戰略,以雙一流戰略的要求為指導,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和創新路徑、完善的教育管理機制,以提升高校的教育質量來推動我國雙一流戰略的進程,最終實現雙一流戰略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鄭波.圍繞“雙一流”建設創新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機制[J].北京教育(高教),2016(3):8-11.
[2]熊丙奇.“雙一流”需要一流管理[J].中國高等教育,2016(7):1.
[3] 陸小兵,王文軍,錢小龍.“雙一流”戰略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7-34.
[4]張銘凱.“雙一流”建設與課程變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8(3 ):7-12+20.
[5] 李國倉.我國“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道”與“術”[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5 ):66-70.
[責任編輯: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