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莉
摘 要 蔬菜種植是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的主導產業,占農民收入的55%以上。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瑯琊區加大設施蔬菜的投入,蔬菜的種植規模、品種選育以及設施投入都呈擴大的趨勢。但由于受土壤、氣候以及常見病害的影響,蔬菜的品質下降,農民增產不增收,嚴重阻礙了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通過對蔬菜種植中常見問題調研剖析,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 蔬菜;可持續發展;滁州市瑯琊區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61
瑯琊區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主城區,良好的區位優勢為蔬菜等農特產品上行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目前,瑯琊區蔬菜種植面積已突破2 000 hm2,是滁州市重要的蔬菜種植核心基地。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瑯琊區蔬菜種植面積、種植規模都呈擴大趨勢,蔬菜已成為瑯琊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但由于土壤環境惡化、經營方式不適宜、農民技術水平低和社會化服務工作滯后等原因,蔬菜產業出現病蟲害發生嚴重、蔬菜品質不高,蔬菜產后整理、加工業落后等問題,這無疑阻礙了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市民的健康消費,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政府關注的“菜籃子”工程的實施。
1 瑯琊區蔬菜體系建設情況
1.1 基本情況
目前,瑯琊區設施蔬菜種植總面積為1 333 hm2左右,其中:西澗街道石馬村、陳灣村,揚子街道沿河社區等近郊城區老蔬菜基地400 hm2;外圍的西澗街道城西村、三官社區,揚子街道的團山村、八里村等二線蔬菜基地267 hm2;三官街道的鄧壩村,通過招商引資建設的高標準蔬菜大棚133 hm2。瑯琊區立足城市保供,不斷健全市場體系,目前,擁有蔬菜批發市場2個、蔬菜專業合作社7個、蔬菜企業2個。近年來,瑯琊區一方面加快蔬菜基地建設,在鞏固老菜地的基礎上,重點推進二線蔬菜基地建設,把設施蔬菜基地作為發展重點;另一方面狠抓蔬菜標準園創建,全區創建省、市級蔬菜標準園3個,通過整合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蔬菜標準園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
1.2 品牌創建
目前,瑯琊區蔬菜“三品”認證數已達14個,其中西湖灣水果蔬菜專業合作社和袁氏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分別通過了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西湖灣”牌甜瓜和“新園昌”大櫻桃升級為綠色食品。通過加大“三品一標”的認證和扶持力度,培育當地品牌,支持地方名特優新產品生產和開發,提升了本地“菜籃子”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2 瑯琊區蔬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城鎮化速度加快,老菜地流失嚴重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郊區優質高效蔬菜基地被大量征占,城市保供基地不斷向遠離城市的農區轉移,專業菜農和科技服務人員流失嚴重。同時,新建基地存在許多問題,如專項用地規劃難、基礎配套要求高,規模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科技服務專業人才稀缺等問題。
2.2 蔬菜深加工開發滯后,產品附加值低
蔬菜是特殊商品,貨架期較短。據不完全統計,進入流通領域的蔬菜產品損耗率高達20%~30%。近年來,瑯琊區蔬菜產業雖已形成規模,但上市流通的蔬菜基本上是未加整理、包裝、保鮮的原始產品。產品整理、包裝、保鮮貯藏技術及相應標準研究甚少,缺乏技術貯備。在蔬菜產品加工出口方面,沒有精深加工技術,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生產效益不高,市場競爭力較弱,輻射帶動蔬菜產業發展能力不強。
2.3 傳統的種植結構,設施蔬菜市場效益低
2.3.1 品種結構不合理
隨著設施蔬菜生產面積的迅速擴大,產品上市過于集中,造成旺季市場價格下滑,菜農增產不增收,種植效益下降。同時,蔬菜種植品種不合理,品種趨同現象嚴重,市場無序競爭,設施高效利用大打折扣,嚴重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也對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2.3.2 施肥結構不合理
設施蔬菜偏施氮、鉀肥,造成土壤養分不平衡,土壤次生鹽漬化現象比較嚴重。據調查,目前瑯琊區日光溫室內土壤鹽分平均值達0.28%。對西澗街道陳灣村、太平村、城西村,三官街道鄧壩村等部分日光溫室大棚內土壤酸堿度的抽樣測試結果顯示,0~20 cm土壤pH值比室外土壤明顯偏低,土壤酸化現象比較嚴重。土壤條件的惡化是造成目前日光溫室蔬菜減產和土傳病害頻繁發生的重要因素。
2.3.3 設施結構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日光溫室40%以上結構不合理,采光保溫性能較差,常因各季災害性天氣的影響而造成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日光溫室蔬菜管理上草苫揭蓋、土地耕翻等勞動強度大,機械化水平低,隨著瓜菜主產區勞動力價值的提高,嚴重制約了日光溫室蔬菜的可持續發展。
2.3.4 設施蔬菜病害防治難
隨著日光溫室等設施蔬菜迅速發展,微生態環境發生變化,又難以實行輪作,導致蔬菜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程度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土傳病已上升為主要病害,細菌性病害、檢疫性病害有所增加。其中,根結線蟲病、韭菜的韭蛆等最難防治,由此帶來的因不合理用藥而造成的農藥殘留超標現象也日趨突出。
3 瑯琊區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3.1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建議有效整合農業項目資金,加大對設施蔬菜的扶持力度。建立專項發展資金,扶持設施建造、瓜菜品改良種、栽培管理技術更新、病蟲害綜合防治、土壤鹽漬化處理等方面的研究與試驗等;建立專項獎勵制度,對在提高蔬菜產量、改善蔬菜品質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技術創新人才進行表彰。
3.2 扶持龍頭企業,增強示范帶動作用
對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要從土地、稅收、資金等方面進行傾斜,鼓勵企業發展訂單農業,積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力度,增強其示范輻射帶動能力。
3.3 加強科技培訓,增強科技種菜的意識
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分散的經營模式不利于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嚴重制約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提高農民科學種菜水平,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3.4 重視平衡施肥,促進土壤健康
日光溫室內土壤溫度偏高,有機質礦化速度快,應該注重堆肥并增施有機質含量高的有機肥。針對日光溫室等設施內土壤養分不平衡的問題,實行測土施肥,在測土施肥尚難落實的情況下,可以參照作物需肥規律、土壤類別、肥料利用率等建議合理施肥。
3.5 拓寬渠道,提高蔬菜種植的產值與效益
為了減少蔬菜運銷流通過程中的損耗,增加附加值,積極扶持和引進蔬菜包裝和深加工技術。如西澗街道城西村有20多年種植大青蔥的歷史,正常年份,大蔥種植面積高達40 hm2,由于是商家田頭收購,原生態無包裝,價格在1.6~4.0元/kg,而超市2~3根蔥售價2元錢,高額的差價無形中成為阻礙蔬菜產業發展的障礙,產品價值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建議通過開展農超、農社對接,建立凈菜市場,引進、支持村辦蔬菜加工企業,打通蔬菜的銷售網絡,挖掘產品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民種菜的積極性
3.6 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蔬菜產品質量
1)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生產投入品的生產、銷售、使用等的執法檢查和監督力度,嚴厲查處和打擊生產、銷售、使用違禁農藥、肥料的行為,強化源頭控制,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隱患,提升農產品的品質。2)加大品牌創建力度,積極鼓勵扶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申報商標注冊、無公害、綠色品牌認證。通過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發揮其與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推動蔬菜標準化生產,豐富市民的“菜籃子”。
3.7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蔬菜的種植水平
小而分散的種植結構和經營方式,不利于農業機械化和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也不利于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嚴重挫敗了菜農種菜的積極性。通過招商引資,擴大蔬菜種植規模,突破近郊老菜地的瓶頸制約,把菜農從傳統的種植模式中解放出來,變成蔬菜種植企業的技術人員,從而提高蔬菜的種植水平和市民的消費水準。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