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紅 黃鑫
摘? 要:啦啦操是一項新興的體育藝術項目,現已呈現出全球化發展態勢,但研究發現,啦啦操相關概念的界定還存在著不足與缺陷,不利于該項目的發展及其科學體系的構建。本文基于形式邏輯相關理論,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剖析啦啦操運動的本質屬性和特殊屬性,以期提出啦啦操概念的新定義,為構建啦啦操的科學體系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啦啦操? 形式邏輯? 概念? 文化內涵? 適時發展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c)-0245-02
當下,啦啦操已發展成為一項以“團隊、時尚、活力”為理念內核,以體育健身、競技娛樂、商業表演為實踐宗旨的綜合性體育藝術類項目[1]。近年來,國內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從多種角度對啦啦操進行了研究,但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時,卻發現對其概念的界定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缺陷。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項目本身的適時發展,使得“啦啦操”的內涵和外延又賦予了新的意蘊。對此,本文將基于形式邏輯相關理論,對啦啦操項目的本質屬性和特殊屬性進行剖析,旨在正確審視其概念的本質內涵,為構建啦啦操的科學體系提供一定的理論意義。
1? “啦啦操”一詞的演變
啦啦操,英文Cheerleading,可譯為“有領導的歡呼與助威團隊”。現代啦啦操運動誕生于1877年美國校園橄欖球比賽中,是觀眾為本隊吶喊助威的一種看臺表現形式[2],后借助美國職業籃球賽(NBA)逐漸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1980年,美國舉辦了首屆全美啦啦操大賽,標志著啦啦操正式成為了一項獨立的體育競技運動。至21世紀初,啦啦操運動正式提升為世界性競賽項目。
1998年,啦啦操運動由中國大學生健美操藝術體操協會(CSARA),伴隨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引入我國,最初以“啦啦隊”命名,隨后該運動逐漸在中國全面展開[3]。2003年,“啦啦操”一詞首次出現在國內研究文獻中,從此“啦啦操”與“啦啦隊”的命名共存發展;2011年,啦啦操從體育賽事的“附屬物”,轉向動作技術獨立成項與表現形式規范發展,“啦啦操”名稱的應用也已逐漸超越了“啦啦隊”[1]。
2? 啦啦操概念的邏輯學考察
2.1 “啦啦操”相關概念的辨析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啦啦操”一詞首次出現在黃楚姬的《啦啦操的概述與編排》一文中,作者對其概念界定為:啦啦操運動是在音樂的襯托下,通過隊員身體動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能展示,集中體現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團隊精神,并追求團隊榮譽的最高境界[5]。在此定義中,首先,定義項中包含了“高超”、“完美”、“最高”這種含糊不清的概念和隱喻的詞語,這顯然違反了下定義的原則。其次,就其定義的屬概念和種差而言,此定義的屬概念定義過窄,其種差也不足以體現啦啦操的特有屬性,例如此定義同樣適用于“藝術體操”和“舞蹈”這些項目的概念。因此,以上對此概念的定義存在著不合理之處。
陳黎,張昕認為:啦啦操運動是在音樂的襯托下,通過隊員舞蹈動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能技巧展示,集中體現青春活力,追求團隊榮譽感和健康向上精神的一項體育競技活動[4]。在此定義中,屬概念是“一項體育競技活動”,而啦啦操作為體育的一項內容,它不僅是一種體育競技活動,也是一種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其屬概念的外延小于種概念的外延,違反了邏輯學的定義規則。
周建社,陶成武,李先雄在其《啦啦隊或啦啦操的名稱辨析與理性思考》一文中厘清了“啦啦隊”或“啦啦操”的源流、轉變與愿景,認為:“隊”的起源蘊育了其內生屬性,側重組織形式的“團隊性”,“操”的發展構筑了其外生形象,側重于項目性質與結構屬性;兩者作為一個運動項目命名的不同指稱,其名稱變體的存在與發展是根植于其內生需求與外生發展的客觀要求,蘊育的是啦啦隊或啦啦操的原始形態、項目形成與發展的結構屬性;啦啦“隊”與啦啦“操”二者指稱的應用應順應時代發展與實現共榮[1]。以上對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
2.2 啦啦操本質屬性和特殊屬性的分析
2.2.1 啦啦操本質屬性的分析
體育學是研究人的身體全面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啦啦操運動是一項以身體練習為基礎,展示健康、活力、激情的團隊風采的新興的體育藝術類項目,它是建立在體育、藝術、美學等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人體運動。人體是運動的物質基礎,是身心辯證的統一體。啦啦操在時尚、合作、進取、活力的精神文化引領下,已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注重內外兼修的教育方式和體育文化載體。人們通過參與啦啦操實踐活動,首先來達到優化體質、塑造形體的目的。此外,團隊的合作與運作可以培養隊員們的集體主義精神;運動強度及負荷量大,培育隊員們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追求高難、新穎與時尚,培育其奮發進取、表現自我、積極實踐的意識與能力;重視運動者身體內部生理機能發達而表現出的健康美以及個人技術魅力的展示,可以充分發揮隊員的個性、積極性、創造性。[6]因此,經過長期系統的訓練,能有效地促進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充分體現了體育運動育人、育體、育心的本能特怔與整體效應。本文認為啦啦操的本質屬性是一門體育學科[7],“啦啦操”與“體育”是種屬關系中的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2.2.2 啦啦操特殊屬性的分析
(1)團隊協作性與張揚生命力。
啦啦操是以團隊的組織形式展開活動的,尤其強調團隊完成動作的高度一致性,在運動過程中需要通過隊員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完成各類難度動作、不同隊形變換以及空間轉換等,最終實現團隊目標。啦啦操其基本技術動作、表演技巧、肢體語言運用等方面的特色,舞蹈形式的絢麗、活力熱烈的風格、結構的精密、表現手法的完美,都充分展示著團隊協作精神與張揚活力、個性,彰顯著項目自身的文化內涵和存在價值。
(2)身體技術的節律性、制動性。
啦啦操的技術特征不同于體操、健美操以及舞蹈,主要表現為肢體動作的發力方式。在運動中,無論動作怎樣復雜多變,是否持有輕器械等道具,都要求保持著明確的身體感覺與節奏感,肢體須始終控制在標準的位置,通過短暫加速、制動定位來完成動作,動作執行與完成干凈利落,清晰準確,以此展現出啦啦操的技術特征。
(3)賽場氛圍的激勵性和互動性。
啦啦操隊員須協調應用基本的手位、舞蹈、技巧、難度等動作,也可配合花球、吉祥物、標志牌等器械道具以及口號組合等,一方面增強成套動作的藝術性和感染力,以此來展現健康活力、自信開放的團隊風采,鼓舞斗志;另一方面影響觀眾、調動觀眾情緒,與此形成良好的互動效應,烘托賽場氣氛[8]。
(4)表演形式的藝術性。
①聲樂的強節奏性。
音樂是一種流動的“時間藝術”。啦啦操音樂一般選擇爵士樂、迪斯科、搖滾、舞曲等,其特點是歡快熱烈、鼓點清晰、節奏強勁有力、旋律動感和具有時代感。音樂是啦啦操的靈魂,不僅給練習者動作以速度和節奏,而且給人以情緒體驗和感情色彩,提升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②追求“難、新、美、穩”。
啦啦操運動屬于難美技能類項目,“難、新、美、穩”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托舉、拋接、金字塔、翻騰;跳躍、轉體、平衡等難度動作,是區別于其他項目的最顯著的特征。除了追求新穎、高難、驚險的難度動作,成套動作還要求具有千變萬化、新穎獨特、合理分布、流暢多樣的動作對比組合,以及跌宕起伏、復雜多樣的三維空間運用及方向、隊形、圖案和鮮明的層次變化等,以此突出啦啦操強調視覺沖擊力、多樣統一性的藝術表演性項目特征。
3? 啦啦操的概念界定
屬加種差定義是形式邏輯中的一種真實定義,是本文完成啦啦操概念界定的重要依據?;诖?,本文將啦啦操概念的定義為: 啦啦操是在鮮明的音樂伴奏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融合舞蹈、技巧、體操、健美操、藝術體操等多種元素組成的成套動作,以身體節律性制動為技術特征,可借助口號、標語、道具器械等,達到展示團隊風采與張揚生命活力,同時與觀眾形成良好互動效應,渲染賽場氣氛[9],實現人類追求以健身、健心與健美為鍛煉目的的一門體育學科。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形式邏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啦啦操的概念是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演變而來的,其名稱變體也應走向“文化內涵式與適時發展”[1],也應在非形式邏輯鄰域得到更多的關照。
4? 結語
隨著當代視覺文化的全面來襲,加速了啦啦操與音樂、舞蹈、技巧、舞臺戲劇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的創新融合,這已成為啦啦操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征。當下,啦啦操已呈現出全球化發展態勢。但由于對其概念的定義不明確,勢必會對其未來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更應根植于其內生需求與外生發展的客觀要求,更好的挖掘其文化內涵與外在效用,適時發展;不斷加深對啦啦操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建立更加完備的啦啦操學科體系[10],這也是新形勢下更好地推進項目的整體可持續發展的當代使命。
參考文獻
[1] 周建社,陶成武,李先雄.啦啦隊或啦啦操的名稱辨析與理性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10):41,39-43.
[2] 簡清國,林茂竹.英漢多功能字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 李艷翎,胡湘.啦啦操[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4] 陳黎,張昕.大學體育健康教程[M].2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
[5] 黃楚姬.啦啦操的概述與編排[J].體育科技,2003(2):40-43.
[6] 孔馨雨.花球啦啦操隊形、層次、對比運用的審美闡釋[D].湖南大學,2016.
[7] 李沛,馬鴻韜,孟憲君.健美操概念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1433-1435.
[8] 楊曉瑩.舞蹈啦啦操審美藝術價值及其藝術創編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9] 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審定.2017—2020周期啦啦操裁判規則[S].2017:47.
[10]李波.黃寬柔.新形勢下我國舞蹈啦啦操運動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