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吳南中


【摘要】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機制建設是按照輸出的質量要求建設資歷框架質量保證理論體系與運行機制。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建設需要從以下三個維度著力:理論維度上指的是成效為本理念支持下的質量保證理論的構建;層次維度上指的是不同級別質量保證實施主體的構建;要素維度上指的是對質量產生決定性控制的點的構建。推進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策略:明確資歷質量相關責任,建設“以硬為主,軟硬結合”的制度體系,實施過程性的動態監察,適當借助外力。
【關鍵詞】成效為本;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構建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9)10-0001-08
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教育輸出支持。為了提升整體教育質量,杜絕不規范或低質量辦學,政府采取了多種辦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對質量的理解沒有統一的標準,質量保證機制的構建缺乏相應的規范,質量評價存在較大的滯后性等,無法構建出具有相對公信力的質量保證體系,學習成果質量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始終存在,阻礙了各級各類成果相互溝通和相互銜接。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構建國家資歷框架,資歷框架建設從研究轉向實踐。要落實到具體運行中,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構建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從功能而言,資歷框架質量保證不僅是資歷框架的基礎制度,也是理順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發展思路的重要抓手,還是極其重要的參與國際教育行動的方式。以何種理念構建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成為研究者討論的話題。在歐洲,圍繞“學時”構建了一套能測量與評估的質量保證體系,完成了以“學時”為基準的學習成果流動體系的建設;在英國、澳大利亞、我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構建了以“能力單元”為核心的學習成果質量保證體系;在美國,圍繞“資格認證”建立了對院校的評審制度,形成了以共建“核心課程”為手段的質量保證制度,實現了學習成果的互認。
綜觀各類資歷框架的質量保證機制,有的忽視了不同學習主體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如歐盟;有的忽視了從課程等基本教學單元對資歷的質量支持,如英國;有的忽視了資歷的社會參與功能,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獨享”,無法發揮資歷框架對整個社會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的助推作用,如美國。
本文嘗試探討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構建理論,將成效為本的理念貫徹于資歷框架構建與應用的全過程,從而保證各類“資歷”的質量,推動學校與社會互動,提升教育質量,助力資歷框架溝通終身學習體系的建設。
一、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理念與內涵(一)質量與質量保證
從詞源來看,“質量”原指產品的優劣程度,對象逐漸拓展為事務與產品,既體現了評價者主觀上的認可程度,又體現了事務與產品對規定要求的滿足程度。國家標準化組織(ISO)在2005年頒布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中對質量定義為“一組固有特性滿足需求的程度”,將“質量”的描述從特有載體向廣泛的領域拓展,并深化了“關系”概念,蘊含了質量具有“動態”的特征。在教育領域,質量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質量的高低取決于主觀上的評價標準,以及動態化的社會要求。一般而言,現代教育所追求的開放的教育體系、有成效的教學過程、具有公信力的評價結果、能滿足學習者和社會的需求的教育,被認為是有質量的教育。
教育系統的質量保證是指院校為了確保學習者達到特定的學習目的,或者是滿足一定的機構、組織和群體的訴求而制定的標準以及實施的相關活動,[1]主要內容包括主體、目標、對象、指標和標準以及實施層。主體解決的是誰來負責實施質量保證相關活動的問題。較為常見的是政府主體、學校主體、專業學術團體、第三方機構等。一般而言,政府、外部機構、第三方機構等負責實施的質量保證稱之為外部質量保證,辦學機構自身實施的質量保證活動稱之為內部質量保證。目標一般包括問責、依從、控制、改善、國際認可、國際比較。在許多國家,尤其是英美等國,質量保證的最初目的在于提高辦學績效。隨著趨向的全球化,國際認可和國際比較成為質量保證機制的重要目標。質量保證的對象指的是教育產品、課程、資歷或者學歷,具有多層次性。指標指的是用來保證質量的標準,比如成效標準、過程標準、時間標準等。實施層指的是怎么實施的問題,用什么樣的環節來保證過程,比如“考勤”。
(二)成效為本的理念
一般而言,一個教育系統的質量包括了輸入、過程、輸出三個環節的質量。[2]教育成效,從輸入視角看關注資金、資源、設備等資源的投入;從過程視角看關注組織、控制、治理等的質量;從輸出視角看關注教育產品和產出結果。成效為本就是從輸出視角看教育成效的一種方式,“是用能夠使學生達成目標的可測量的術語進行陳述,然后設計課程使他們知道如何去做。”
2007年OBATF國際組織試圖將“成效”理念納入課程建設,通過設計和組織課程,在完成課程、專業等學習取得相應學位之后,以學習成果為證據確定: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能夠做什么。“其實質是認知變化、技能變化、情感變化和個體行為變化”,關鍵在于“產出”,[3]體現了學習者中心、目標導向和能力本位的思想。
(三)資歷框架保證機制現狀
資歷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指的是“是一個反映能力水平(學習結果)的等級體系,其中包括等級以及各個等級的能力水平要求”。[4]資歷框架是終身學習體系建設的基礎制度,能建立教育體系與勞動力市場之間認證制度的銜接。[5]比如香港完成了涵蓋從初中到博士的7個等級,用5個通用能力來界定各個等級的人才培養實效(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能力、運算能力和信息素養)。建設資歷框架的目的是建立清晰的專業(行業)通用能力能級,是學習者按照等級秩序,進行目標導向的學習。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不同層面的資歷框架,[6]我國在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的現實需求下,也有國家開放大學、廣東開放大學、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等嘗試建立各種類型的資歷框架。相對歐盟等資歷框架有嚴格的質量保證機制,我國的資歷框架缺乏相應的基礎制度支撐,比如學分制,導致嘗試建立資歷框架的省市、區域性單位所形成的資歷框架社會認可度不高,學習成果流動性不強的問題,阻礙了終身學習體系的建設。
(四)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
由于資歷框架溝通的是各級各類教育成果,不排除有的教育機構通過資歷獲取的便利,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取資歷,比如降低評價標準致使整個資歷生態被破壞。因此,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建設是保障資歷公信力的必要舉措。出于這種考量,歐盟以學時為度量單位,以學分為標準,建立了質量保證體系,北美國家雖然沒有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和相應的保證體系,但建立了以“協議”為基礎的嚴格制度,為學分流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香港地區設計了“評審局”制度,在體制上解決了質量保證主體模糊的問題。將評價的關鍵著力點向教育輸出質量轉變,由于鼓勵了資歷來源的多元化,評價易測、科學,成為國際較為認可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發展方向。
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指的是以學習者的實際習得為評價對象,為了確保學習者所獲取的“資歷”(學歷、證書等)達到相應資歷層級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要求,實現資歷所要求的知道什么、理解什么、運用知識能做什么,以及達到所確立的時間標準、能力標準,在課程建設、實施過程和評價活動等一系列相關的制度建設和活動實施中,確保資歷代表的學習者的能力達到資歷框架的要求。其建設的核心任務主要是:
第一,以成效文本的資歷質量保證制度體系的建設。
第二,成效為本的運行機制的建設。
第三,按照成效為本的理念,構建學習成果的認證與轉換體系,促進資歷標準與社會訴求互動。
第四,指導課程與專業建設,穩固資歷的基礎。
由于資歷質量涉及教育的各個層級和各個方面,社會文化、國際環境、人文歷史等等都會對資歷框架的質量產生影響,過于寬泛的概念對資歷框架系統建設缺乏指導性價值。基于此,本文將重點在教育體系內展開對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理論的探討和支架設計研究。
二、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價值與特征(一)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價值
1.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提供了可以測量的尺度
“資歷”作為一個準入標準,必須是可以測量的。由于資歷框架覆蓋了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以及各類無定式成果,需要借助各方認可的尺度,確保資歷的公信力。現有的資歷框架保證機制是以“學時”及“學分”為度量單位構建的,參與學習的時間并不能代表學習的成效,而學分的取得一般是通過傳統考試,天然否定了非學歷教育和各類無定式成果的價值。“成效為本”理念拓展了學習成果的范圍,并實現了以學習成果為證據的評價體系,學生完成課程、專業學習之后按照一系列的評價流程,證明自身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能做什么,即可獲得相應的資歷。能證明學習成果有效的一切事實都可以作為證據,比如書證、物證、視聽材料、專家證明、行業鑒定等。
2.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引導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什么樣的標準意味著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改革。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的終極目標是各級各類人群將學習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眾的學習成為生活的一種必要形態,蘊含了許多新的教育發展指向,比如教育在社會的功能與地位、知識的價值與取向。在洪堡大學領頭的現代大學洗禮下,重“學”輕“術”的現象在高等教育體現明顯,基礎教育也深受其影響,與世俗所需要的“職業能力”教育要求相去甚遠。整個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嚴重。資歷框架的“成效為本”理念,更加注重知識、能力和技能目標的綜合,在其理念指導下的課程具有“以學習者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習成果為證據”的顯著特征。[7]同時不再區分教學成果的來源,而是用同樣尺度衡量,使教育教學改革更加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人人,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接軌、與社會需求接軌。
3.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更具有可操作性
作為理論上覆蓋教育體系各個環節的“把關者”,質量保證機制的建設范圍巨大。如何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成效是質量保證機制構建者必須直面的問題。在教學實施過程的三個環節輸入、過程和輸出中,相對輸入、過程而言,輸出的評價難度最小,最有操作性。
首先,輸出最容易評價。比如在“明白運營管理的原理”的目標下,學習成效可以表述為:在有一定資料或者缺乏完整資歷的情況下,進行競爭力分析,比較對手們在產品特點、客戶資料、價格條款等方面的不同,圍繞這一成效,設計相應的評價手段較為容易。其次,輸出的評價手段最為多元。在成效為本的理念下,確定學習者是否達到相應的層次,可以通過實操、舉證、測試、評價等多種方式開展。
(二)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特征
1.成效為本是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的核心理念
成效為本是關注學習結果的評價理念,評價其所知、所理解,以及運用知識所能具體解決問題的能力,既符合終身學習社會開放、全納、多元的價值取向,也能了解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學習者學習途徑的多樣化需求。
首先,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將原本封閉的教育體系進行開放性的“理念改造”。學校不再是學習的唯一途徑。學習者無論是通過在線學習獲取知識、技能和能力,還是基于實際工作場景,按照學徒制、觀摩方式學到知識技能,都能通過一定的評審獲得認可。
其次,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為多元化辦學提供了評價體系。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建設,其最終目標是指導教育教學系統變化,蘊含了資歷的最低質量要求。在現行辦學體系下,由于缺乏有效的資歷質量標準,導致了部分類型的教學質量不夠理想,尤其是“民辦教育”、各類培訓,不規范辦學行為大量存在。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將相應資歷要求以可以評價的結果清晰展現,為評價各類教育提供了“質量準繩”,能促使教育行為按照教育輸出的成效進行規范。
再次,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機制的建設有助于教育體系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目標不清、定位不明是現行部分教育機構人才培養的突出問題。成效為本需要教育工作者思考在本階段選取什么樣的內容和知識培養人才,提升與社會需求的契合程度。
2.有效性是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的基本出發點
有效性就是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要合理,并能產生實際的效用。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有效性體現為利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保證的效果。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是否有效,主要體現為保證目標、保證主體、保證過程、保證方法、保證信息、保證結果、保證反饋等是否有效,而這些要素有效的關鍵是建立一套全方位、多系統、開放式的保證機制。
要構建一個具有有效性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這是保證機制建設正當性的依據;
第二,積極支持參與質量保證機制的改革者獲得合理的利益回報,這是保證機制合法性的前提;
第三,采用共同治理的方式推進,這是保證機制建設的有效保證。
從正當性的角度來講,成效為本資歷框架的建設指向的就是提升基本教育教學質量,強化輸出質量;從合法性角度講,參與資歷框架質量保障的改革,能提升機構自身所提供的資歷的社會認可度,強化社會秩序;從利益回報角度講,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通過保證人才輸出能力,實現從教師、教學到管理全方位的改善,同時也提升整個教育系統的利益回報能力,實現整體質量的提升。
3.自治與控制均衡是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的主體權責關系的基本特征
資歷起源于大學教師選拔制度,“學士學位意指學徒或幫工,他們沒有獲得執教資格,只能幫助老師上一部分課”,[8]要成為教師,必須依次取得執教權(授課許可證)和參加就職禮。[9]在精英大學時代,學歷和資歷是“幾乎無需談及的事”。[10]
隨著大學的擴張,大眾化成為高等教育的特征,高等教育自身通過教育培訓、在線課程等途徑,向社會機構轉變,資歷的質量不在局限于發放證書,高等教育變成一個多元的主體。資歷框架建設要保證資歷的質量,需要在共同的標準上形成一些規范化的制度,比如學習時間的要求、學分的要求、課程與教學的要求等等。然而教育本身是有自身質量要求的,教育系統要優化發展,需要建立內部質量保證機制。
因此,資歷框架的質量保證機制需要從外部做出基本的規范,從內部明確各級的權責,在自治與控制上保持均衡。
4.系統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是成效為本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的運行特征
跳出資歷框架來看,質量保證機制的建設是涉及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的總體性概念,裹挾在這一概念中的是不同層次(初中、高中(中職)、專科(高職)、本科(應用型本科)、碩士、博士)、不同領域(通識領域、專業領域)、不同層面(社會教育體制層面、學校管理層面、學院管理、專業層面、課程建設層面、教學方式層面、教育評價層面)等多種多樣的保證。回到資歷框架本身,資歷框架保證機制的建設,是為了實現資歷的質量。但教育教學提供的核心產品就是資歷,因此資歷框架的質量是涉及教育教學各個方面的質量。雖然資歷框架的質量保證機制不能完全替代教育內外部質量保證體系,但要在資歷效用的基礎上,確保核心環節和關鍵內容的機制建設具有系統性、一致性和連貫性,這是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核心內容。
要實現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建設,首先要統整資歷框架的核心因素,保證局部制度是在合理分析教學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其次,要積極挖掘各局部制度之間的邏輯聯系,在此過程中形成相互促進的保證機制,使不同體系制度在特征上呈現一致性,在外在效用上體現制度系統之間的相互支撐,并促使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質量保證內容連貫,實現資歷對質量的導向作用和控制作用。
三、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的邏輯路徑(一)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核心影響因素的學理分析
作為一個較為寬泛的體系建設,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涉及各個方面,任何與教育體系發生聯系的個體、組織以及社會文化都會影響最終的質量保證的成效。從本質來看,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是教育治理模式下的一種政治技術,這一技術的科學落實能對辦學機構形成恰到好處的行為控制和合法干預,保證各級各類資歷的基本質量。對如何影響資歷框架的質量,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開展分析,即理論維度、層次維度和要素維度。
1.理論維度
理論維度指的資歷框架的理論成果對實踐運行的影響方式。一般而言,理論產生于實踐,作用于實踐。“教育研究是一個理性的活動,須對教育行為和教育實踐進行合理性的辯護”,[11]同時需要在推進教育實踐中進行指引性的說明,形成規范化的理論體系。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建設,實際上也是遵循教育理論下的質量邏輯,需要形成從理念到實踐的邏輯鏈條。具體到資歷框架質量保證理論本身,最為核心的要素是質量保證理念、質量保證認知和質量保證制度。
質量保證理念指的是資歷框架建設中所保持的質量觀下的思想意識,包括管理的質量觀、學術的質量觀和效益的質量觀。管理的質量觀體現在制度上的規范、執行上的效率和溝通的流暢程度;學術上的質量觀指的是建設過程中本身負荷的學術意義與價值,體現為以認知程度為價值取向的理論理性,核心價值是認知和評價質量保證理念對質量保證機制的實踐指引效度;效益的質量觀指的是在建設過程中堅持“代價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則。
質量保證認知是對行為如何影響質量的清晰判斷能力,包括原理、知識、作用機理等范疇,比如某種制度對某種結果的相關性預示,既有一般性的“努力—回報”的事實性邏輯,也有作用機理的闡釋方式。
質量保證制度建設是基于質量保證理念和質量保證認知的,理論視角下的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機制是建立在理念和認知下的實踐指導體系,是告訴各相關機構具體“應該如何做”,具有描述、解釋和改進成效為本質量保證機制的作用。
2.層次維度
層次維度是按照教育系統現存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管理層次,進行排列歸類的維度。一般來說,可以分為教育管理部門、第三方質量保證機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質量保證部門。
教育管理部門代表政府進行決策,行使資歷框架質量保證職能,比如:通過物質資源的投放,引導教育機構實施質量建設和宏觀調控;通過設立最低質量標準,保證所管轄的教育機構能按照基本的質量要求進行資歷的培養、認定工作;通過各種調節、監督、評價等行為,為各類教育機構打造良好的環境。
資歷框架的第三方質量保證機構,指的是辦學主體和政府之外的獨立質量保證機構。同一個資歷框架下的資歷要實現統一的效用,需要通過第三方的認證,保證來自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辦學主體所提供的資歷,體現“相若性”。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是辦學的實際控制中心,其制度布局、組織能力、資源獲取能力等等是資歷得到質量保證的基礎。
質量保證部門指的是教育機構內部的質量監控部門,具體監控范圍包括教育實施的時間保證、過程保證和評價規范保證等各個方面。資歷相關的教學實施、評價、認證都受到質量保證部門的制約,是資歷質量保障的關鍵。比如通過成效為本的專業與課程建設、考核評估等措施,強化教育機構在質量保證體系中的主體作用。
3.要素維度
要素維度指的是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的基本點,是對質量產生決定性意義的具體控制點,包括人才標準、課程管理、支持服務、信息反饋等方面。
人才標準指的是資歷框架建設中不同層級人才的具體要求,國際上一般用知識、能力、技能三個維度來描述,東盟等國家采用知識和技能、應用和責任兩個維度,實際上與知識、能力和技能類似。[12]
課程管理是建立在人才標準之下的包括能力矩陣、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一系列制度,是資歷框架保證機制的核心部分。
支持服務指的是為資歷教學運行提供的支持,包括:教材、教師、教室等直接支持,研究方法、參考資歷等相關支持,學生貸款、心理咨詢等間接支持。[13]
信息反饋指的是資歷形成中信息的傳達通道與反饋機制。社會的需求通過信息反饋成為資歷框架質量保證的動力、內容與方式,并影響頂層戰略。信息反饋機制在現代技術背景下尤其重要,通過捕捉、挖掘和處理資歷相關大數據,指導教育決策、學習分析和效果評價,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的邏輯
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落實,不能僅靠單一要素或者是單一系統的作用,需要以上三個維度之間形成緊密配合,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落實資歷框架的質量保證。
1.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內在關系
首先,理論是構建整個機制的基本依據。理論本身不會對資歷的質量產生影響,理論作用的發揮必須依靠實踐,需要形成嚴密的制度體系。理論能回答“是什么”“如何做”的論證問題。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體系作用的發揮,需要成效為本理念的支持,將資歷所要求的知道什么、理解什么、運用知識能做什么,以及時間標準、能力標準應用到課程建設、實施過程和評價活動中的一系列相關內在要求,通過資歷目標、過程與評價等形式構建成資歷框架質量保證體系的理論。在系統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科學構建資歷框架質量保證體系的內容、方法。
其次,要素構建依托理論維度的支持,同時通過層次維度構建的體系發揮作用。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建設,其核心是構建以成效為本為核心價值追求的卓越教育制度,實現以學習者為本的權益。需要指出的是,與資歷教育相關的任何因素都是支持資歷質量的相關因素,但如果將所有要素無章法地組合在一起,必然會削弱核心要素的價值。因此,我們所說的要素是經過梳理的核心要素,要素的擬定是在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理論的指導下實現的,不同要素需要在合適的層次中才能發揮作用。
2.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理論模型
要實現資歷的成效,就需要按照質量保證機制設計運行模型,按照運行模型所蘊含的要素和機構要件,組合制度體系,將理念融入質量保證體系中,如下圖1所示。
首先,理念是理論構建和實踐運行的基礎。理念通過指導理論引導整個體系的完善,完善的理論體系是實踐運行流暢的基本保證。在“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體系構建中,要將學習者實際獲得作為質量保證的準繩,將學習者可以感知的質量和社會認可的質量聯系起來,將成效要求轉化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尺度。
其次,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是一個在“成效為本”理念指導下的多層次互動體系。教育管理體系是成效為本為質量保證體系的“中樞”,該體系在政府的指導下,對資歷一般性要求(如學分、學習形式、學時、知識、能力、技能等)進行清晰的層級劃分,并給予合理表述,為各級各類教育主體資歷質量保證策略的形成提供理論依據。各級各類質量保證機構是實施資歷框架質量保證的“監督中介”,由各級質量保證主體機構和第三方機構共同組成。
再次,理論與實踐關系、層次關系、要素關系都建立在內部運行的制度體系之中,外顯的是資歷框架的質量保證要素體系。要素體系指的是與質量保證相關的各個要素,比如課程建設的內容與形式要求、教學的內容與過程要求等等,是展現在外部的具體表現形式。不同的顯性呈現系統借助內部運行指標體系的支持,體現質量保證的功效,保證資歷框架所框的資歷滿足質量的要求。
(三)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保證機制的運行結構
至此,我們可以討論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保證機制的運行結構。從層次維度來看,需要從辦學主體資格、專業實施情況和課程質量三個層次來保證資歷的質量,質量的標準是“輸出”效力,也就是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即人才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與崗位的匹配度。按照中國現有的國情,政府、教育機構(學校為主)、專業委員會承擔主要職責。同時,要保證資歷認證結果的合理流通,需要擴大第三方機構的作用,以行業標準和學生需求為基礎,設計評審條件,進行評審、公示信息和關注反饋。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其結構及運行過程,結合現實國情,形成下圖2。
首先,按照相應資歷等級的辦學要求,對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開展資格審查,確保資歷輸出所需要的各類資源投入,并將相應的材料提交給政府,政府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核查,并關注反饋。資格審查重點是教育教學條件,開端是“輸入”控制。同時需要建立后期抽檢制度,根據人才輸出的質量(崗位實績、用人單位評價、社會美譽度等)評價機構的教育質量,形成持續性的質量評價壓力。
其次,對院校所辦專業進行辦學能力評審。評審的主體是學校專門機構,通過內部審核,保證專業辦學條件能滿足資歷的“有質量輸出”,評價在專業學習中發生的認知變化、技能變化、情感變化和個體行為變化。同時,對于評價過程性舉證材料和結論交付第三方機構進行審核、登記并提供信息查詢。
再次,院校專業團隊按照成效為本的理念開展課程建設,按照不同等級的知識、能力、技能要求,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實施步驟和評價標準,并提供給校內專業委員會進行審核。專業委員會按照能力模塊完善程度,學時合理性,評價科學性、規范性和準確性等要求進行審核。通過相關審核,結論交付第三方機構進行審核、登記并提供信息查詢。第三方教育機構對學習者的相關信息、課程學分、專業學歷學位等進行審核和公示,并提供有法律效力的證明,以便學習者所獲得的資歷能獲得社會認可。
各類教育機構要依托相應的信息,開展學習成果的互動,最大程度上實現資源共享,通過資源共享,保證資歷的基本質量,提升資歷的含金量。
四、推進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的策略(一)明確資歷框架質量相關者的責任
從資歷服務經濟社會的角度來講,資歷的質量是支持經濟運行的有效手段。教育機構本身不是直接的生產機構,不能生產產品到市場上獲得利潤,教育機構通過為生產機構提供勞動力,通過學費收取、政府資助、個人捐贈等方式獲得收入。同時,經濟社會原則上按照教育機構所提供資歷進行資源分配,依靠資歷的等級對社會進行分層。經濟社會和資歷的獲得者是通過教育機構的中介作用發生聯系的。
從資歷質量保證體系本身來講,教育機構是質量保證的主體。從促進社會治理的角度講,政府需要通過法律形式,借助資歷體系進行管理,承擔領導責任,但政府本身不是教育機構,不能替代機構完成資歷的培養。在責任邏輯中,政府應該成為資歷框架質量保證的責任主體,承擔管理和組織職責,開展資歷框架的質量保證機制建設與完善工作。
具體而言,教育機構要主動思考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如何落實成效為本理念,如何設計機制體制完善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框架,如何確保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行動中,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反思,開展自查,接受第三方質量保證機構的監督。第三方質量保證機構由于與其他行為主體沒有實質的利益關系,能進行有公信力的評價,是保證資歷公信力的有效方式。第三方質量保證機構應該在政府購買服務的前提下作為政府職能的延伸發揮作用。從現有的教育實踐來看,建立學分銀行,承擔第三方機構職能具有現實操作性。
(二)成效為本理念的落實要依靠“以硬為主,軟硬結合”的制度體系
資歷框架質量保證的目的是保證資歷的成效,是保證辦學條件、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等達到最低標準,是剛性要求。這一點受到政府和學界的一致認可,在實施許多年的本科教育合格評估中,重點看“三個基本”:“即辦學條件基本達標,教學管理基本規范,教育質量基本得到保證,同時考察學校服務區域(行業)經濟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能力。”[14]因此,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是剛性標準,既包括對辦學條件、專業辦學能力和課程實施方面的具體要求,又包括各級別資歷的獲取者必須達到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要求。
因此,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保證機制建設是以“硬條件”為主的,具有一般性質量保證機制的內涵,只是較之于一般性資歷質量保證,更強化成果的“輸出質量”,同時將模糊的評價體系轉變為可以評測的體系。同時,在現有的條件下,有的教育機構還沒有具備相應的“硬性”條件,在專業和課程建設過程中與資歷的要求有現實的差異,達到要求還需要一個過程,可視為“軟”的緩沖過程。因此,軟硬結合是目前成效為本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的現實選擇。
(三)常規推進與動態抽查結合
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機制建設需要較長的運作周期。比如進一步規范辦學機構、提升專業辦學能力、建設成效為本的課程及教學模式等。
一方面,需要將成效為本的意識注入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辦學的全過程,并實施以教育機構自身組織體系為主體的質量評審。
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抽查機制,對已有的機構、專業和課程進行抽查,形成一定的評估壓力,資歷監督主體與社會、企業和學生需求共同作用,促使各教育機構按照社會需求進行資歷服務,在內容、形式和結論方面不斷完善。
學分銀行關注基層的學分需求和資歷需求,在接受政府委托的前提下,組織相應的動態抽查,并將信息進行反饋。
(四)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機制還需要“以內為主,向外借力”
“以內為主,向外借力”指的是成效為本的質量保證機制要以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為主,同時借助政府、行業及第三方質量保證機構來保障資歷質量保持在標準之上。
“以內為主”的關鍵在于不斷強化資歷的質量與教育機構自身的相關性,并提升二者的契合度。在教育越來越市場化的今天,教育機構自身發展遇到了極大的壓力,達不到資歷的基本要求,自身打造的學習成果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自然無法參與社會的分配。因此,教育機構自身是當然的主體。但“以內為主”強調的是教育機構的自覺性,部分教育機構自覺性不高、短視特征明顯,在利益的驅動下,學習內容達不到相應的質量,損害了資歷的公平,有必要借助外部的力量開展評估。在評估過程中,外部力量由于較為客觀真實,能對教育機構的培育實效給予更為接近實際的評估,幫助教育機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五、結束語
成效為本的實質體現了終身學習體系對多種學習方式的支持。成效為本的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建設的核心是促成有“成效”的資歷,以資歷框架溝通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是資歷框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質量保證就沒有資歷框架。本研究從理論維度、層次維度和質量維度綜合設計了成效為本資歷框架質量保證機制的運行模式,提出了相應的策略,還需要在資歷框架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黃福濤.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國際趨勢與中國的選擇[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1):114—124.
[2][3][7]章玳.香港高校基于成效為本的課程改革與啟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1):79—84.
[4]陳麗.鄭勤華,謝浩,沈欣憶.國際視野下的中國資歷框架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4):9—18.
[5]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Towards a 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for Lifelong Learning[Z].Brussels: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5.
[6]張偉遠,段承貴.終身學習立交橋構建的國際發展和比較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9):9—15.
[8]崔延強,吳葉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學位的制度功能及其構建[J].教育研究,2015(9):84—91.
[9]涂爾干.教育思想的演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4.
[10]李雪飛.高等教育質量話語權變遷:從內部到外部的歷史路徑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4):89—94.
[11]李太平,劉燕楠.教育研究的轉向:從理論理性到實踐理性——兼談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J].教育研究,2014(3):4—10+70.
[12]張偉遠,謝青松.資歷框架的級別和標準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6(4):75—81.
[13]吳南中.基于教育大數據的MOOC支持服務特質與形成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5(12):49—55.
[14]李志宏,李巖.加強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再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28—3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utcome-base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ZHANG Wei, WU Nan-zhong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China)
【Abstract】An outcome-base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aims to carry the idea of “outcome-based” through the procedure of qualification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set up such a system, we have to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 theories and regulations in theoretical dimen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s of implementing inter-level qualification assurance in hierarchical dimen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point in quality controlling in practical dimension.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ut come-base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have also been found. It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qualification and the key to set up a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hich should “always act tough and sometimes talk soft”. Dynamic process assessments and suitable external forces are also necessary.
【Key words】outcome-base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quality assuranc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