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藝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藝術。高校開設陶藝課程不應只是滿足學生“玩泥巴”的樂趣,而應根植自身民族文化發展成果,結合自身專業的發展需要和市場對設計產品的需求,通過陶藝課程教學,轉化文創產品成果,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市場對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陶藝;文創產品;創新
陶瓷作為中華5000年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它見證了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歷程,其實用性和獨特的文化魅力、藝術魅力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近幾十年來,陶瓷藝術緊隨時代不斷發展,人們對它的造型審美和文化內涵也要求越來越高。高校作為陶藝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陣地,必須根據現代陶藝發展的要求,結合社會對陶藝人才的需求,及時對陶藝教學的方法和教學的成效進行具體分析,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向,提高教學實效性,做到陶藝技能訓練和藝術修養培養相結合;在豐富學生陶藝知識和陶藝技能的同時,注重其文化藝術修養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其成為和一般工匠有所區別,能夠具有一定的設計能力并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的綜合性藝術人才。所以,如何引入文化創意開發理念,把中國的陶瓷手工藝和文創產業相結合,將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運用到陶藝產品的設計中來,對我們的陶藝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課程的目標定位
陶瓷藝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一門綜合藝術,體現著造型、色彩、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是人類創造智慧的結晶。陶瓷從原材料的加工到成型,經歷了一個復雜而漫長的工藝和文化積淀過程。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都開設了陶藝課程,但對陶藝課程的定位、培養目標及要取得的效果并不太明確;對課程與專業的銜接關系、對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都沒有明確的定位。就當下陶藝的審美功能大于實用功能的市場需求,陶瓷藝術產品的設計者,更應注重陶藝的文化創意及審美設計來彰顯作品的質量。除掌握陶藝制作技能外,對學生陶瓷設計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就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注重學習的實效性,讓自己的學習成果轉化為大眾喜愛的設計產品,是學習的根本目的。所以陶藝課程不應只是讓學生學習如何“玩泥巴”,而應該是懂得如何給泥巴注入“生命”,讓學生創作更多具有文化創意價值的作品,賦予作品一定的設計和文化內涵;讓學生的陶藝美學規律認識、陶藝語言形態理解和設計創意思維得到提升。通過把陶藝創意性和實踐性相結合,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應該是開設陶藝課程的意義所在。
2 文創陶藝的內涵
文創產品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生產出的高附加值產品。文創陶藝產品就是以陶瓷制作工藝為載體,通過解讀、分析和提取生活中的符號語言和傳統文化元素,與當下產品設計風格相結合,從而創造出一種更富有創意和實用價值的產品。首先,文創陶藝產品有別于傳統標準化、批量化生產的陶瓷產品,它擺脫了傳統陶藝的種種束縛,敢于打破以對稱、均衡為美的傳統設計樣式,具有自身獨特的審美造型語言。文創陶藝通過極其豐富的藝術形式和獨特的造型語言,追求視覺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相統一,既遵循傳統工藝制作方式,又打破傳統常規陶瓷造型,在造型上更崇尚自然之美。其次,文創陶藝借助現代陶瓷工藝科技的發展,通過對泥性、釉料和燒制技術的運用,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能夠明顯地反映當代人的審美觀念和思想意識。其設計思維通過陶藝材質在新工藝、新技術下的表現,更強調作品審美意識和文化觀念的體現,形成具有當下文化特征和設計思想的文創陶藝產品。
3 文化自覺的養成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優秀文明,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如何形成文化自覺和自信,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和整合,敏銳地捕捉中華文明精髓,并從各種傳統文化中提取文化元素和符號,最終設計出具有一定的文化創意的陶藝作品,這都給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和對各類藝術形式的審美、理解能力,不是一日養成的。它需要教師深厚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正確的引導和傳授方法,更需要學生自覺的文化學習能力、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力求將一些包括傳統紋樣、文字、繪畫、建筑、服飾等典型的文化符號及裝飾技法運用于陶藝文創品的設計中來;積極引導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選取具有廣泛認知度和辨識度的傳統文化視覺要素,巧妙地和陶藝設計作品相結合,使文創陶藝產品在工藝、造型、色彩、內涵等方面都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品位,贏得人們的認同。
陶藝課程除了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陶藝制作技巧外,進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也是陶藝課程的目標所在。因此,在高校陶藝課程教學中,通過一定教學手段的應用來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非常有必要。首先,高校陶藝教師要有好的創新觀念,教師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識外,還要有不斷實踐創新的精神。教師只有自身對創新認同,具有靈活的頭腦和發散的思維,通過自己的帶頭和引導作用,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創作熱情。其次,教師要利用一定的啟發性創造思維的教學手段,通過實地考察、優秀案例、主題創作、思維發散、參觀觀摩等手段,實現課堂和課外練習相結合;通過以項目的形式提出創作任務,明確設計目標,確立主題思想,細化設計方案,并進行實踐制作,形成成品;通過全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作的創造性思維,實現現代陶藝教學和創新教育的完美融合。最后,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自身藝術修養的培養,鼓勵學生從多樣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拓寬創新思路,吸取創作靈感。藝術修養與創造力密不可分,只有通過對學生藝術修養的不斷培養,使其審美能力不斷提高,才能更有效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和創作的靈感。
4 陶藝教學與市場需求的結合
高校對人才的培養都不能脫離市場的發展和需求,特別是藝術設計專業,其具有較強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特征,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和輸送能得到市場認可的人才。任何不談論市場,將藝術設計教育和市場、社會相割裂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是違背教育發展規律的。所以,高校陶藝教學應該重視市場需求,注重教學成果的轉化,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依據地方特色和文化資源,并結合市場需要,培養具有一定文創能力的陶藝人才,更好地滿足文創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個人的職業發展需要。
第一,課堂教學直接植入市場理念。在學校的陶藝教學課程中,學生很少有機會了解地域文化、社會動向、市場變化及不同階層人們對陶藝的需求。所以在陶藝設計教學中,前期教師應讓學生進行市場調研學習,使學生有機會深入了解現實中的行業發展現狀和規模、前沿設計理念、生產工藝流程、市場經營方式、人們消費心理、地方文化特色等,讓學生在課堂進行創作時,就已形成更高更遠的市場意識。
第二,搭建市場經營平臺。為讓課程教學成效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可和檢驗,增強學生陶藝創作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學校應有意識為學生搭建與市場溝通的平臺,如在學校成立與企業對接的工作室,讓學生參與企業項目的開發。學校也可以設立學生作業展覽和交易區域,將學生的作品推向市場,讓學生在買賣中更加直接地懂得市場的動向。另外,學生也可以通過個人的人脈和網絡平臺,使自己的作品走向市場,根據不同作品的受歡迎度,發揮自己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第三,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文創產品的開發,應以關注地域經濟和文化發展為出發點,通過文創作品來擴大地方文化的影響力,這是新時代的一個重要宣傳手段。陶藝教學和地方文創產業的結合,一方面推動了地方市場經濟和陶藝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教師陶藝教學能力的提高。藝術創作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宣傳并最終回歸社會來推動地方產業的發展,應是我們教育教學的本質。
陶瓷文化是中華民族經典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底蘊。面對經濟文化發展新形勢,陶藝課程將民族文化的運用和陶瓷產品設計理念相融合,開發更多的文創陶藝產品來適應新時代人們的生活審美需求,實現陶藝課程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活力,對促進我們的陶藝課程教育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簡介:譚玉輝(1979—),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