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美玲?郭蘇明
摘 要:五感對于景觀體驗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調查了常州紅梅公園的主要植物,并從五感角度進行分析,總結了紅梅公園植物景觀的五感特色,并提出利用五感優勢加強植物景觀體驗感的建議。
關鍵詞:紅梅公園;植物景觀;五感
1 常州市紅梅公園概況
常州位于魚米之鄉——長江三角平原。常州紅梅公園位于北緯31°東經120°,坐落于城市東北面的天寧區,總面積達34.64公頃,是常州市最大的綜合公園,是國家4A級景點,當之無愧的常州第一園林。公園地理位置優越,天寧寺緊鄰紅梅公園西南部;北部為常州火車站、常州汽車站;僅一條馬路之隔的南部為東坡公園和京杭大運河;東北部為京滬高鐵;西邊為城市商業中心。
2 植物景觀的五感體驗對于公園的意義
植物對于公園景觀的營造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景觀設計師三宅祥介認為,隨著年齡的老化,人的感覺將會隨之鈍化,加強感官的刺激有益于感官再次變得靈敏,從而煥發生機。[1]感官設計是自然與人相互融合的最佳形式,實現了以人為本的宗旨,自然與人的感官完美結合。[2]除此之外,五感療法還可以應用于康復景觀設計中,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3]基于此,本文對紅梅公園主要植物種類進行調查,并從視、聽、嗅、觸、味覺角度對植物景觀進行分析。
3 紅梅公園植物景觀五感分析
經調查,常州紅梅公園共有植物142種,其中薔薇科、木犀科、豆科、槭樹科植物較多。
3.1 視覺
視覺是人類觀察世界的窗戶,也是最容易刺激的感官。Urich的研究表明,欣賞景觀對于人體有積極影響。[4]對于植物景觀視覺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植物的群落層次、常綠與落葉植物種類、主要觀花植物花期和花色進行分析。
園中植物群落層次豐富,喬木共60種,涉及29科48屬,種類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灌木,共50種,涉及26科38屬,種類占總數1/3;草本共19種,涉及15種18屬,種類占總數1/7;還有藤本5種、竹類3種、水生類5種。
園中樹木常綠類一共52種,涉及25科41屬;落葉類63種,涉及31科45屬;常綠與落葉類比例約為4∶5。園中遍植常綠樹,主要行道樹有三球懸鈴木(Platanus orientali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銀杏(Ginkgo biloba)等,便是在凜冬,也是一派生機。
公園中主要觀花植物共60種,四季花卉不斷,變化豐富且熱烈。春季作為主要觀花季節,此時的觀花植物數量達53種,主要為粉色、黃色、白色,都是波長較長、明度較高、純度較高的暖色系,這類色彩會讓人產生興奮感,渲染環境,營造出活潑生動的氛圍;夏季總共25種,藍色系開花植物種類占比上升,藍色是波長最短、明度較低的冷色系,這類顏色會讓人產生沉靜之感,緩解夏日炎熱的氛圍;秋季共9種,主要為黃色,秋季的黃色不同于春季,純度較低、對比度較低,符合秋季蕭瑟的景象;冬季共6種,主要為白色、紅色,作為點綴之色。[5]多彩的顏色可以加強對視覺的刺激,同時四季的變化又會給人以生生不息的體驗,這種變化會給人積極的情緒。
3.2 聽覺
噪聲控制是良好聲景的必要不充分條件,降噪是公園植被的基本功能。[6]用測量工具測得公園外圍音量約為72dB,進入園中,音量逐漸減弱至50dB,表明公園起到了一定的降噪作用。同時,天寧寺內1500年歷史的銅鐘,稍稍起風就可以在林園聽到古樸無華的鐘聲。園內植物群落豐富,樹木栽植歷史悠久,鳥類群集,樹葉摩擦、婉轉鳥語也隨處可聽。音量最高處為筆架山,由于存在瀑布,音量達到66dB,已經達到吵鬧的標準,但是水的音色卻讓身處其中的人們不感到煩悶。
3.3 嗅覺
嗅覺的營造有賴于植物釋放的香氣、精氣、負氧離子以及植物對空氣的凈化作用。植物的香氣對于人有刺激或者鎮靜作用,適當的香氣有益于緩解疲勞、放松身心。譬如,香樟釋放的香氣可以活氣血、除風濕、調理胃病;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香味可以緩解肌肉疲勞、心理焦慮;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能夠緩解失眠、悲傷。林園鐘聲處古樹參天,負氧離子濃郁,空氣十分清新。香樟、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白花夾竹桃(Nerium indicum)等能夠去除空氣中的CO2、SO2、O3、F2等有害氣體。
3.4 觸覺
觸覺是人與自然交互最直接的感官體驗,通過皮膚感覺器獲取外界的信息,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觸覺是直觀意義上的與自然接觸,通過觸摸可以感受植物紋理、質感、形態,引起心理共鳴,有利于加強對自然的體驗和心理認同,這對于非健康人群的恢復有一定的幫助,同時,觸覺還是盲人群體體驗景觀的主要方式。植物可以通過營造小氣候來改善溫度、濕度、風速,這些都是通過觸覺來感受的。園中中央大草坪處就比園中樹林茂密處溫度更高、濕度更低、風速更慢,所以在炎熱的夏季,人們更傾向于在陰涼處逗留。成行成列的植物形成通風的甬道,促進空氣流通,影響局部小氣候的形成。
3.5 味覺
公園中的味覺常常被人忽視,但是其體驗并不直接以味道的形式展現,而是通過視、聽、嗅、觸四種感官的聯想而實現,也就是傳統修辭上的“通感”,又叫“移覺”。[7]例如,由公園曲池風荷處的荷花粉嫩的色彩、淡雅的荷香容易聯想到藕荷的爽脆;桂花小巧的外形、淡黃可愛的顏色、馥郁的芬芳會使人聯想起糕點入口時濃郁爽滑的口感,體驗因人而異。味覺的聯想豐富了植物景觀的體驗,讓景觀效果表達更加完整。同時味覺與優良環境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效果。
4 結語
總體來說,紅梅公園的植物景觀在五感體驗上十分優秀。視覺上群落層次豐富、色彩多樣且符合季節特性;聽覺上鐘聲遙遙、樹木摩挲;嗅覺上公園既擁有清新空氣,又有香花香葉植物配合;觸覺上得益于植被形成的小氣候環境,仿佛天然空調;味覺雖沒有直接的體驗,卻是前四者的綜合體驗聯想所得。
園中五感優勢可以用來加強景觀的體驗感。一方面,可以利用景觀中某種感官的優勢來增加景觀的活力;另一方面,在感官缺乏處,可以增加其他感官來形成完整的體驗。譬如,在林園鐘聲處,鐘聲已經是優勢景觀,但是只有休閑座椅,沒有可以主要停留的點,可以設置類似“聽雨軒”“留聽閣”的主要觀景點,提高人們逗留的頻率,同時映襯聲景,在園中待補植處,可以組織園藝活動,增加景觀的觸覺體驗。
參考文獻:
[1] 梁珊,任杰,王淑芬.感官花園設計方法初探[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11(10):15-17.
[2] 高鵬.人與自然相互融合方式的景觀設計之探究——以居住區感官中心花園“五覺園”為例[J].藝術科技,2017,30(07):328+355.
[3] 郭超宇,杜欣玥,黃海梅,季建樂.基于五感療法理論的阿茲海默癥康復花園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11):29+51.
[4] 烏爾里奇.透過窗戶觀看景觀可能會影響手術后的恢復[J].科學,1984,224(4647):420-421.
[5] 周麗娜.園林植物配置的色彩研究[D].天津大學,2017.
[6] 李睿,歐達毅.旅游景區聲景評價與對比研究[J].建筑科學,2019,35(06):141-148.
[7] 王燕,席國安.中國古典園林通感現象解析[J].藝術科技,2015,28(10):65.
作者簡介:馮美玲(1997—),江蘇常州人,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郭蘇明(1974—),女,江蘇人,博士,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講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