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趙金科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開放精神;價值意蘊;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9 — 0056 — 04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薄?〕改革開放精神不僅是四十年來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的精神文化歸因,同時也是新時代條件下我們接續奮斗、自信前行的重要精神動力。大學生是新青年一代中的典型代表群體,是新時代發展階段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和中國精神以及實現“兩個百年,一個夢想”偉大目標的新生力量和接力主體。因此,在新時代語境下,引導當代大學生深入研究改革開放精神的邏輯內涵,深刻領悟改革開放精神的價值意蘊,探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實現路徑,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創新精神
“改革開放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人民滿意為歸旨,是務實的成功典范。”〔2〕解放思想是為了以清醒的認知以及開放的胸襟融入世界發展潮流,實現我國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方位建設。四十年來,我國始終堅持實現思想自由解放的基本前提,結合改革開放過程的具體發展階段,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和內涵豐富;始終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原則和思想路線,不斷攻堅克難帶領全國人民邁入新時代;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戰略眼光,不斷開創中國發展新境界;始終遵循求真務實的奮斗作風,時刻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足感為目標而不懈奮斗。從改革開放之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最先實踐、開放多個經濟特區、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到今天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共同體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規劃,無一不是在解放思想的精神前提下,以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求真務實的精神取得的重大成果。因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創新精神是構成改革開放精神的第一塊基石。
(二)革故鼎新、敢為人先的超越精神
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的作出,靠的是黨和人民革故鼎新、敢闖敢試的超越精神。改革開放是一項創新性的復雜事業,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及其發展歷史都無法為我們提供直接亦或間接的經驗方法供我們借鑒。對當時的我國來說,改革開放更是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現代化探索戰役。無論是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以“生死狀”為契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從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開始;亦或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作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重大理論判斷,從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道路;又或是2001年義無反顧地加入世貿組織,積極融入世界發展,帶領我國對外開放進入全新發展階段;還是新時代基于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加強五位一體總布局建設,無不體現著這種敢闖、敢拼、敢試的超越精神。因而,革故鼎新、敢為人先的超越精神是構成改革開放精神的第二塊基石。
(三)團結一致、不懈奮斗的進取精神
改革開放實踐全程深刻彰顯了埋藏在中華民族血脈中團結一致的不懈奮斗精神。我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也有過五代十國等短時期的分裂割據狀態,但團結統一、民族和諧始終是歷史的常態和主流??谷諔馉帟r期,全國各族人民為挽救民族危亡義無反顧,為重建文明家園不惜犧牲一切而前赴后繼。這些都是內化在中華民族和全國人民心中的精神凝聚力,支撐著國家和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前進道路上,勇敢無畏地面對一個個困難挑戰。鄧小平同志強調全黨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習近平總書記講“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始終我們都極度重視團結的作用。從1998年軍民共同抵御特大洪水,到2003年全國上下共同抗擊非典,再到2008年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參與汶川大地震救災與家園重建,都是團結統一、不懈奮斗精神的集中體現。因而,團結一致、不懈奮斗的進取精神是構成改革開放精神的第三塊基石。
(四)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的實干精神
改革開放過程中深刻地體現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務實精神?!翱照務`國,實干興邦”代表著推崇實干、腳踏實地的優良傳統。四十年來,我們在經濟上以穩健的步伐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繁榮發展的貢獻率越來越高;在政治上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更加有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在文化上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飽含優秀精神內核的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在社會層面上始終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生態上始終以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世界的綠化面積貢獻率占據四分之一之多。改革開放中每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全體人民懷著艱苦奮斗的愛國情懷,用勞動和汗水切切實實、腳踏實地打拼出來的。因而,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的實干精神是構成改革開放精神的第四塊基石。
(五)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共贏精神
改革開放鑄就了兼容并蓄、開放包容、命運共存、互惠互利的共贏精神。清朝閉關鎖國的慘痛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開放會帶來機遇和進步,封閉只會落后于世界,不利于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改革與開放是密切關聯的整體,改革的中國同時必須也是開放的中國,方能徹底融入開放的世界,方能向世界展示中國全新的發展面貌。從陸續開放多個經濟特區、成功舉辦兩次APEC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提出并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建設,到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功舉辦兩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G20杭州峰會、上合組織青島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到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以及推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這些都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懷著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精神氣度,憑借自身發展取得的優異成果積極推動我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為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提供越來越多中國智慧的有力舉措。因而,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共贏精神是構成改革開放精神的第五塊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薄?〕生活在世界精彩紛雜的今天的高校大學生,在價值理念以及精神思想等方面難免經受諸多價值多元文化、意識的影響和沖擊。而高校在是立德樹人的關鍵場所,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效融入理念內涵豐富的改革開放精神,具有多方面積極的價值意蘊。
(一)理論意蘊:有利于大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及偉大成就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我國逐步實現了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社會主義政治民主法制建設日益完善,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社會保障制度日益健全,以綠色協調發展為目標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天眼”、衛星、5G等高科技發展越來越占據世界高新科技話語權。因而,新時代大學生首先需要明確地是,這些矚目成就是全體中華人民用雙手、智慧和汗水艱苦奮斗創造出來的,而非坐享其成、坐收漁利而憑空得來的。作為出生在改革開放時期的當代大學生,若是對今天現代化幸福生活的由來一無所知,必將無法擔負起實現兩個百年目標以及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重擔和歷史使命。因此,以改革開放精神為切入點,引導大學生逐步觸碰到改革開放偉大精神背后的艱辛奮斗歷程,既是對改革開放精神何以在新時代繼續弘揚的深刻領悟,又是對改革開放全程及其偉大成就的深入了解。
(二)理想意蘊:有利于大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實現新時代規劃目標和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關鍵影響因素。對大學生進行積極且堅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改革開放精神表征的是黨和人民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蘊含著改革開放幾代人的思想解放和精神結晶。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過程中,融入改革開放精神既是對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精神的繼續弘揚,又是對新時代大學生摒棄不科學理念、增強抵御西方各種意識形態滲透的強大精神武裝,同時更是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徑。從理想與現實層面來講,這是將無形抽象的改革開放精神具體化在個人現實理想中的實踐形式,是大學生個人理想與遠大理想的科學結合,更是促進自身形成積極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和科學途徑。
(三)精神意蘊:有利于大學生更加明確新時代改革開放事業接班人的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肩在任……廣大青年要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薄?〕四十年改革開放中涌現了眾多像100位改革開放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的典型人物,他們或許為人所熟知,又或許默默無聞于堅守的崗位,但他們身上體現的精神是一致的——強烈的集體責任意識、無私的崗位奉獻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國家重點培養的知識分子群體,在對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結合具體典型的模范事跡對在校大學生給予改革開放精神的洗禮和研討,首先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明確肩上的重任,從而油然而生服務于社會、奉獻于國家的責任感,其次也有助于大學生奉獻意識的強化和落實,在邁向社會之前更加明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四)現實意蘊:有利于進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改革開放精神是中國精神的思想延伸和精神升華。其蘊含的精神實質和文化內核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資源。改革開放精神集中展現了中國人民銳意進取的奮斗信念、無私奉獻的崇高人格、敢于人先的開拓勇氣,彰顯的是榜樣模范們科學的世界觀、深刻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要求和價值指向相一致。因而,改革開放典型模范們的客觀事跡以及蘊含的高尚情操,不僅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動的教育實例材料,實現思政課堂的傳統灌輸理論知識模式的創新化,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道德素養,而且可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方向及其長久效力,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國家與社會層面:整體規劃與督促指導
第一,做好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監督和支持工作。首先,改革開放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國家和社會的多方面支持和鼓勵,既要包括物質層面的資金支持保障,又要包括精神文化層面的制度保障機制等。其次,國家要積極落實監督下級各部門的工作進展情況和執行落實情況,避免出現地方與中央不一致的執行盲區。同時,要確保每一位參與這項工作的負責人員,尤其是與高校有直接聯系的政府人員都要真學真懂真用改革開放精神,真正做到內化于心、以身作則。最后,教育部門要多組織諸如周末理論大講堂等高端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活動,切實發揮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領域高水平專家、學者的的知識水平和影響力量。
第二,加強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網絡學習平臺建設。網絡作為新興媒體已成為現代社會應用最多、影響最廣的媒介渠道,改革開放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務必要利用好網絡世界這個新型意識形態傳播陣地。首先,開設改革開放專題宣傳網站。比如,2018年在北京開展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覽同時同步推出了線上展覽館,為全國各地無法前往北京親身參觀的人民提供了便利,這是極好宣傳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重要方式。其次,開設改革開放專題學習網站。結合改革開放不同領域的發展歷程,通過制作簡短、有趣的小視頻、動畫等大學生喜愛的方式,以及設置答題積分環節,調動全國高校在校大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和主動性,加深對抽象改革歷史的印象和理解。
第三,在全社會營造弘揚改革開放精神的濃厚氛圍。首先,各級政府部門要配合好國家的政策指令,參照北京改革開放展覽紀念館在本地多建設一些小型的改革開放展覽紀念館和社會宣傳活動,為更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出行不便、物質時間等條件不允許的大眾和大學生提供就近參觀選擇,從而都能夠通過視覺和心靈上的直接感知,更好地理解、傳播和傳承改革開放精神。其次,立足于青年學生津津樂道的影視作品,鼓勵并支持影視界出產更多富含現代化特色的優質改革開放主題影視作品,更好地迎合青年大學生的文藝品味從而提高觀看率,使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得以通過文藝作品的方式走進大學生閑余生活,并進一步領悟改革開放精神的實質與內涵。
(二)學校與教師層面:組織引導與切實支持
第一,將改革開放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新一代青年進行思想道德、價值理念、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主陣地。首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和學時設置。巧妙合理地在四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材中融入改革開放相關史實,深化學生對改革開放精神的進一步解讀。其次,在專業課程設置、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地融入改革開放精神。充分發揮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育人作用,在課堂上結合改革開放的客觀事實、現實場景對學生給予細致生動的講解。再次,積極組織本校思政課教師進行校內培訓。結合本校辦學特色、教學風格,不定期組織校內小型多樣化工作會議,切實保證思政課教師發揮立德樹人的榜樣示范作用。
第二,將改革開放精神有效融入實踐教學活動和課外文化活動。“改革開放是一場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偉大社會革命, 更是一次砥礪信仰、堅定信念、提振信心的精神覺醒。”〔5〕因而,高校要有組織地實現理論課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良性互動、緊密配合。首先,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假期下鄉社會實踐、寒暑假夏令營等活動,通過親身體會鄉鎮在改革開放中的變化發展,進一步完善自己對改革開放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深度。其次,有針對性地安排不同專業、年級的在校生到安徽鳳陽小崗村、上海浦東新區等改革開放的典型地區實地考察調研,使學生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并進一步領悟為眼前場景作出艱辛奮斗和特殊貢獻的改革開放先行者們的崇高人格和偉大精神。
第三,將改革開放精神有效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提升在校大學生能力素質、文化自信和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載體。首先,在校園教學樓、走廊、墻壁、宣傳欄等各處合理放置改革開放展板、畫作、照片等文藝作品,使學生置身于滲透改革開放精神的日常環境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道德的渲染,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組織開展“改革開放我來講”等演講活動,邀請專家學者來校為大學生作主題報告,以及積極舉辦文藝匯演、話劇小品等為大學生所熱衷的文化活動,既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參與能力,又進一步促進改革開放精神在大學生身上實現求實創新精神的養成以及堅強意志的轉化。
改革開放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精神凝練,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不懈奮斗精神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的延續和升華,體現了中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昭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發展前景,是引領新時代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的文化主旋律,為推動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必須大力弘揚偉大改革開放精神。”〔6〕改革開放精神科學合理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成長為具有遠大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質、豐厚文化知識、強烈愛國主義情操的新時代青年,更好地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
〔2〕張祝平.務實:改革開放的精神品質〔J〕.紅旗文稿,2019,(03):39.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
〔5〕吳小雪.深刻領會改革開放的精神價值〔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02):35-37.
〔6〕黃意武,江優優.在弘揚偉大改革開放精神中砥礪奮進〔N〕.重慶日報,2019-01-04(005).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