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對管弦樂在當代舞臺戲劇中的變化發展進行分析,具體涉及管弦樂的數字化、多媒體化等方面,兼談傳統與創新的比較,以期引發更多關于管弦樂發展的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舞臺戲劇;數字多媒體;管弦樂
管弦樂是一種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音樂體裁,在舞臺戲劇中煥發獨特的光彩。它的廣義是指由管弦樂隊表演的音樂作品,樂隊主要由木管、銅管、打擊樂器組成。從西方巴洛克時期開始,經歷了古典大師的實踐和奠基,浪漫派名家的發揚光大,逐漸成熟并形成各類迥異的風格。20世紀初,管弦樂通過學堂樂歌等新音樂文化傳入我國,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不斷成長。進入21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錄音技術等的蓬勃發展,逐漸數字多媒體化的管弦樂開始脫胎換骨,打破固有框架和思維,加上全新聲音理念和音色元素的新鮮注入,表現力異常豐富,備受矚目。筆者在此對管弦樂的這種全新蛻變進行剖析,并提出個人粗淺的見解:
1 管弦樂在傳統舞臺戲劇中的表現形態
1.1 舞臺演出的即時性
無論是歌劇、舞劇還是音樂會,管弦樂現場演出時,在樂隊指揮的帶領下,演奏員們在樂池中專心致志地進行各自樂器的演奏,以及與其他成員默契配合,觀眾們在臺下聆聽欣賞,這是具有高度即時性的。觀眾只會對當時聆聽到的作品作出評價,絕不可能在反復觀看欣賞很多遍后,再做出更公正的評價。然而,這種即時性無疑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每場演出每首作品只有一次機會,無論演出效果如何,不可重復,沒有機會彌補,即使有遺憾,也只好下次演出再改進,但這種即時性對樂隊指揮、演奏員、音響工作人員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了他們反復排練、精益求精的源動力,這對通過不斷磨煉,提升專業技能和個人綜合素質是極其有效的。
1.2 依托二度創作表達
管弦樂在舞臺上呈現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樂隊指揮和演奏員的二度創作。最初,管弦樂是作曲家一度創作的結果,只是寫在樂譜上的刻板音符,需要每一位樂隊指揮和演奏員在充分了解作曲家意圖的基礎上,結合作品背景和情境,進行個人情緒、氣度的表達,最終傳遞給觀眾。這樣的管弦樂充滿了人的喜怒哀樂,易與觀眾形成共鳴。然而,由于個人的經歷、技藝、才能、思想境界等不同,每個人對一度創作的解讀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性,二度創作水平參差不齊,這就造成了對于同一首作品,不同的表演團體可以演繹出千人千面,即使在同一個樂隊中不同的演奏員都會演繹出參差不齊的版本。
1.3 舞臺現場擴聲的效果
管弦樂舞臺演出的聲音質量是重中之重,除了樂隊指揮和演奏員盡力發揮最佳狀態以外,現場擴聲是最關鍵的一環。管弦樂編制分組中的每個樂器都有各自的發聲方式和音色特點,精心設置傳聲器的擺位進行拾音,適當的均衡調節,混響比例恰當,充分考慮聲音的豐滿度、渾厚度、穿透力、空間感等等,才能達到各聲部和諧相融的音響效果。高質量的擴聲可以為管弦樂錦上添花,帶給觀眾極致的視聽享受,對挽救一個水平有限的管弦樂隊來說,更是功不可沒。然而,管弦樂舞臺演出的整體聲音質量的高低不得不受制于音響師專業技術水平的高低、相關設備性能的好壞,還有不可避免的現場突發狀況,如話筒嘯叫、失聲、電路故障等,會對聲音質量造成不良影響甚至使整場演出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2 管弦樂的全新蛻變
2.1 數字化的變革
(1)計算機作曲技術的創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計算機作曲興起,作為科技與藝術的高度結合,為音樂創作開啟了全新的篇章。“作曲家在運用計算機作曲時,編制計算機產生音高、節奏、音色等音樂要素的程序,并通過作曲家選定的標準來甄選。作品可以譯寫出來為常規樂器演奏用,或者提供給別的裝置轉換成音響。”[1]以這樣的方式創作管弦樂,并在舞臺戲劇中呈現,無疑增添了太多不可言喻的可能,極大拓展了管弦樂的表現空間。電子合成器音色的光怪陸離,與原本傳統的管弦樂音色疊置、交融,奇妙的音響令人耳目一新。風雨雷電、宇宙聲等已經司空見慣,各種真實樂器無法發出的新穎音色,沖擊著人們的聽覺。計算機作曲技術還可以幫助創作者輕易地進行管弦樂音頻的編輯、制作,高效快捷,甚至可以人工智能作曲,這些為管弦樂助力舞臺戲劇的劇情發展、加強戲劇沖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跳脫樂隊二度創作。傳統管弦樂創作和演出的過程,是作曲者先寫出樂譜,然后直接交給樂隊演奏,樂隊指揮和演奏員必須經過自己的二度創作才能將管弦樂作品完整和較高質量地呈現在舞臺上。而數在字化的管弦樂創作中,雖然計算機作曲只是一種手段,它是在人的指令和操作下進行工作,人依然是創作的主體,但這里的人指的是“作曲者”,而非“表演者”。創作者按照和聲、配器思路來展開各個聲部的創作,把自己構思的樂譜輸入計算機,再進行修飾和混音,就已經成為完整的管弦樂作品,無須經過樂隊的任何二度創作。另外,傳統管弦樂創作時,作曲者必須充分考慮到每個樂器聲部演奏員,在實際演奏中速度、力度、換氣等的最大限度范圍,尤其是木管、銅管樂器組,稍不留神的隨意譜寫就會導致無法進行演奏,因此,作曲者在譜曲時不能允許自身靈感完全自由的馳騁,但在數字化的管弦樂創作中,這些都不是難題,譜曲可以超越演奏員的極限。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樣的創作可能少了些人情味,管弦樂作品中人的氣質、感情無法充分體現,具有一定局限性。
(3)錄音技術的高端助力。環繞聲錄音技術是20世紀科技高度發展的另一產物,大約在70年代,環繞聲錄音技術開始進入數字化時代。這種技術使得聲音更加真實、立體化,加強聲音的臨場感和豐富度,廣泛運用于電影、電視、廣播、戲劇以及各種音樂作品等的錄制。雖然傳統舞臺戲劇中的管弦樂現場擴聲效果也可以使用環繞聲擴聲技術實現,但對于劇場軟件、硬件設施具有較高的要求,擴聲方案的實施頗具難度,不是每一場演出都可以輕易做到。而環繞聲錄音技術使得舞臺戲劇中的管弦樂聲音質量大為提升,不再僅僅依靠現場擴聲的效果,可通過錄音技術加上后期處理,最后錄制成環繞聲,給觀眾更具層次感的聽音感受,尤其對于舞臺戲劇來說,這種聲音能讓觀眾感到被音響緊緊包圍,被戲劇氛圍完全感染,從而全身心地投入舞臺戲劇的情境之中。這種高端的環繞聲錄音技術還可以規避現場演出中可能發生的任何聲音突發狀況,減少有害反射聲,通過錄音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能和創造力,修飾現場演出時不完美的細節,獲得更加具有藝術水準的聲音,并且可以反復播放,保證每一次演出發揮的穩定性。
2.2 多媒體化的聯合呈現
多媒體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對文字、數據、圖形、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重組、編輯、修改、傳輸等綜合處理,使它們之間建立邏輯關系。這種技術使得觀眾的觀演空間得到很大的拓展,視覺和聽覺感受更立體,更具有震撼力,逐漸廣泛使用于各種舞臺戲劇演出中。對于管弦樂來說,和其他媒體聯合進行演出,是一場高度綜合,共同帶給觀眾聽覺、視覺沖擊的盛宴。LED大屏展現各種動態、靜態的背景,虛實相間;燈光異彩紛呈,各種光形、光感令人目眩;舞美精心構思,場面浩大,美輪美奐。配合管弦樂的起承轉合、樂思起伏、情感跌宕,把觀眾帶入了一個情景交融、酣暢淋漓的世界。近年來,在歐洲巡演的中國原創歌劇《運之河》中,管弦樂織體由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的曲調作為基調改編并作為主導動機貫穿整部歌劇,把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作曲技法結合起來,曲風既悠揚大氣,又不失委婉秀麗。銅管的壯闊,木管的悠揚,弦樂的娓娓道來,打擊樂的轟鳴與清脆,整個樂隊配合默契,與舞臺上的表演如影隨形,相得益彰。舞美方面獨具匠心地采用了雙層舞臺的設計,舞臺之間用兩塊翻板及雕刻精美紋飾的樓梯連接。隨著翻板的轉動變換,所有演員們得以在上下兩個空間里淋漓盡致地進行表演,配合燈光、色彩的運用以及群舞場面的宏大、美麗,構建出了層次分明、絢麗多彩的立體觀感,把一幅幅鮮活靈動的隋朝歷史畫卷呈現在觀眾面前,具有極大的視聽沖擊力。當然,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需要謹慎,管弦樂與LED大屏、舞美、燈光之間的比例是否協調,關乎整場舞臺戲劇演出的成敗。舞美、燈光比例過重,會有作品本身水準不高,用華麗“博眼球”之嫌,管弦樂的節奏與LED大屏、燈光閃爍的節奏是否契合,管弦樂的音樂風格與視頻效果是否搭配等等都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總的來說,這種多媒體化的呈現在當今已經非常普遍,具有極大的優勢,它打破了傳統,顛覆了以往的欣賞觀念,為舞臺戲劇的發展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3 結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管弦樂這種備受矚目的藝術形式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如何讓舞臺戲劇中的管弦樂擁有更廣闊的未來,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尤其在我國,管弦樂的受眾群體大多數是具有一定音樂素養的專業人士和業余音樂愛好者,相對而言,普通民眾對管弦樂的接受程度有限。除了加強音樂教育、提升全民音樂素養、積極推廣管弦樂等各項舉措之外,管弦樂自身作出順應時代的改變才是核心所在,但這種改變不是盲目的,并非一味追逐潮流,拋棄傳統。一方面,保持原有傳統演出形式,通過樂隊指揮和演奏員的二度創作以及現場擴聲,展現出風格突出、富有人情味的、具有臨場真實感的音樂藝術作品;另一方面,緊密結合時代最前沿的科技,通過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錄音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的綜合運用,不斷創新,創作出高質量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更具視聽震撼力的管弦樂作品,但必須要堅持以人為創作主體的原則。二者并行發展,汲取經驗、摒棄不足、推陳出新,才能進一步提升管弦樂的藝術水準,使得它在舞臺戲劇中成為樹立人物形象、推動劇情發展、渲染氣氛等的強大助力,為觀眾創造極致的美好視聽體驗。筆者堅信,管弦樂發展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譯編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2] 陳明.新管弦樂聲音概念及其實踐應用——以電影《駭客帝國II》的音樂創作為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6(4).
[3] 錢建明.論管弦樂隊的音色藝術[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3(4).
[4] 楊易禾.從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看表演的二度創作基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2).
[5] 沈晶.川劇環繞聲錄音及后期制作[J].音響技術,2010(6).
[6] 段固良.多媒體技術在當代戲劇舞臺演出中的作用[J].藝海,2018(9).
[7] 黃建.環繞聲擴聲技術在劇場演出中的運用[J].電聲技術,2004(2).
作者簡介:楊倩(1980—),女,江蘇江陰人,副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戲劇影視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