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改革開放40周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背景下,當代現實題材舞蹈作品響應時代與人民的召喚,通過文藝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創作,為藝術舞臺增添一抹抹星光,衍生出一大批優秀的舞蹈作品。本文試圖對新時期現實題材舞蹈作品創作規律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精準立意、巧妙敘事、提升美感、挖掘思想深度4個觀點予以論述,希望以此有助于未來現實題材舞蹈作品的進一步創新與拓展。
關鍵詞:現實題材;舞蹈創作;思想性;藝術性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提出,“近年來,我國文藝創作生產出現喜人景象,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現實題材作品佳作不斷”。現實題材的文藝作為創作的重要方向,是一個民族富強、經濟繁榮、文化自信高漲的新時代的重要標志。之后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要想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必須堅持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作品,并要求我們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祖國、人民、英雄的精品佳作。所以,作為當代舞蹈創作領域中的一員,時代要求我們要深入思考,大膽實踐,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與囑托;不斷從實踐中總結思路及經驗,精準抓住現實題材的創作要點,運用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去謳歌新時代人民的所思所想。這是當下文藝創作者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
所謂當代現實題材舞蹈,它既包括了當代現實生活題材,也把具有“現實性”的民族題材及軍旅題材等囊括其中。[1]而現實題材與歷史題材是相對的題材概念,歷史題材講述過去,現實題材則更富有時代性與現實性。從近年來山西省舞蹈題材的選擇上來看,題材的比重顯現出由歷史題材傳統再現型向當代現實型、表意型的舞蹈題材轉變,并且數量不斷增加。其中有張繼剛導演音樂舞蹈史詩《為有犧牲多壯志——右玉和他的縣委書記們》《黃河》、獲得過群星獎的舞蹈作品《海英和他的媽媽們》《掃街》以及由筆者編創的作品《右玉魂》《醉美家鄉》《桃花依舊》等,這些作品都以獨特的方式來探究具有現實性的藝術表達手法。筆者通過把以上作品思考總結為四點來論證,探究當代現實題材舞蹈創作規律,希望以此發揮其對現實題材舞蹈創作領域拋磚引玉的作用。
1 聚焦熱點,立意切中時代脈搏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的就是能使創作從生活中汲取力量,用最貼近當代人視角的作品去切中當代民眾的主題熱點。現實題材舞蹈從小人物映射大時代的創作視角提供給受眾的,不是單純地描摹與敘述,而是通過作品主人公和主要矛盾沖突來觀照現實、反思自我。例如:獲得了群星獎作品的《掃街》,就從我們常見的環衛工人視角入手,用普通的大掃帚作為手中的畫筆,描繪出了一幅國泰民安、安居樂業的和諧畫卷,展示了環衛工人這一城市建設者群體的愛國情懷。又如筆者作品《右玉魂》是通過一對夫妻堅守荒野植樹造林的感人故事,將右玉人民堅忍不拔、久久為功的精神品格,用山西民間舞的豪邁和夸張的語匯塑造出來。該作品也獲得了山西省藝術作品“杏花獎”。這些作品以各自的表達方式對山西文化作了深入的闡釋與解讀,并不斷對外推送了山西舞蹈文化,成為對外展示山西省文化的重要窗口。
2 “長于抒情”更要“長于敘事”題材表現深度不斷拓展
人們常說“舞蹈長于抒情拙于敘事”,但在現實題材舞蹈創作中,最不可忽視的實則是舞蹈的敘事功能。作品如何運用舞蹈的表現方式來敘述故事、推動事件的發展,才是真正考驗創作者舞蹈表達功力的關鍵。舞蹈敘事不同于話劇、戲劇、歌劇的敘事,有文學語言運用其中;舞蹈創作不可忽視運用身體語言呈現舞種風格對事件發展及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畫,這一系列的創作因素的調配,則更加體現一個表現“度”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舞蹈若是著重為身體風格而服務,就會缺少舞蹈思想性表現“人性”的本質。那也就是說,人物形象的刻畫以及情節的推動要依附在舞種風格語匯的基礎上才能成立,否則,就會很容易喪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舞蹈評論家于平教授也曾基于此問題進一步指出:舞蹈應該圍繞“人”“人性”“人情”為表現原則。[2]當舞種本體的“表意性”在思想深度與表達廣度有了更大的拓展與超越,才會成為現實題材舞蹈創作敘事表達上真正的創新。與此同時,創作還加深了對舞種審美思想及舞蹈文化思想的深度探究,形成了良性的創作循環。
3 把握美學規律,使作品的美學品質不斷提升
舞蹈藝術是一門試聽融合的表演藝術,而觀眾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期待在日漸增加。回顧當下,我們在創作中則還存在著作品人物形象不夠豐滿、身體韻味缺失、對美的境界探索不足而導致的美學問題。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現實題材舞蹈藝術作品不能僅僅滿足對傳統語匯的延續傳承,而要有高的美學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從觀眾心理學的視角研究音樂語言與身體語言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對人心理節奏的細小變化;又要從舞蹈美學本體去研究作品中動作韻律韻味的風格把握。[3]例如筆者在編創作品《桃花依舊》時就做了一些嘗試,將山西左權小花戲的典型化語匯素材予以更為個性化的改造,將傳統“土美、丑美、怪美”的短線條語匯加以夸張化、唯美化。在動作畫面編創中強調疏密有致、動靜交替、虛實映襯、濃淡相照的美學問題,在表演中則強調演員將“形象塑造”作為表演心理語言的重要位置;圍繞形象思維作為作品的創作發展邏輯,使得傳統山西小花戲進一步從“俗美到意美”進行多層次的拓展,并圍繞“桃花”意象不斷地變化發展,在主題思想上不斷激發觀者的正能量。作品一經上演,得到了業內多位專家的認可,并多次在國家級大賽中獲獎。所以說,人們對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只有創作者對原生語匯的不斷提升、進化、發展,把握審美的規律,作品才能具有更高的美學追求,思想內涵才得到更高的升華。
4 深度打磨,對人類普世性價值的探究
當代現實題材作品的創作,不僅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同時,更要能夠觸動人們內心世界、反映時代特征,具有普世性的價值。然而,許多作品存在創作時間非常急促、醞釀打磨不足的問題,又加之對一些外在因素的迎合,賦以創作本身許多功利性色彩;創作者沒有充分關注作品對受眾群體產生的觀賞感受,就匆匆上馬,將藝術創作變成了快餐式的演出,欠缺深思熟慮,最終作品也隨之落幕。事實上,作者不僅要對作品藝術性、思想性、時代性進行考量,更要對對主題思想的外延更為關注,要具有高度的哲學認知。作品的編創具有清晰的邏輯性,不能只是內容大于形式,或形式大于內容;只有踏實做好立意、結構、形式、內容、外延性的每一步,作品才能達到更高標準的藝術呈現。一部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應該表達出人性尊嚴、理想追求、命運維護等具有人類共識性的思想命題。
5 結語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當代現實題材舞蹈創作響應時代與人民的召喚,通過有效的手段來找準創作的命脈,努力探究現實題材舞蹈作品的創作規律,提升審美價值與思想深度,使賦有現實意義的題材通過舞蹈的形式得以更廣闊的發揚與傳播。因此,有人說舞蹈拙于敘事的道理,在這個創作高峰時代下就要被打破了。作為當代舞蹈的創作者,要更加迎難而上,勇于挑戰現實題材,填補現實題材中敘事的劣勢,提升功力,精心打磨,創作出反映老百姓現實生活、現實感受,具有普世價值的舞蹈作品。
參考文獻:
[1] 慕羽.從新時期到新時代:中國現實題材舞蹈演進啟示[J].民族藝術研究,2018(3).
[2] 于平.現實題材舞臺創作十題[N].中國文化報,2018.
[3] 余秋雨.藝術創造學[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趙佳妮(1985—),女,山西懷仁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民間舞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