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會文明發展支配下的畫家和贊助人對藝術的發展有不同的推進方式。在西方文化語境中,“贊助人”的解釋更加貼近“雇主”,藝術家和藝術贊助人之間維持著一種平等的契約關系,早期由教皇等出資人控制藝術家,藝術家屬于服務行業,二者間有十分明確的供求關系,區別于商品買賣。中國的贊助方式更貼近酬酢式,文人士大夫在資金方面獨立,具有寫意的資本,閑時案頭繪畫,多了一分在創作中的自由。本文從中西方藝術贊助模式和中西方文化背景比較入手,探討中西方藝術贊助的區別。
關鍵詞:藝術贊助人;依附關系;文化背景
1 中西方藝術贊助模式差異
從畫家與贊助人依附關系的差異來考慮,西方的藝術贊助人主要是教廷贊助人、宮廷贊助人、市民階層三類。在平等的契約關系下,相互選擇和薪酬方面都會制訂正式的合同。文藝復新時期,藝術工匠必須通曉各種工藝,描繪精美絕倫的作品,還要處理更多瑣碎的相關事宜,但是藝術家不能成為藝術品的作者,他們只是為贊助人提供技藝,方便贊助人表現個人審美的藝術工匠。在西方,贊助人決定了誰來畫、畫什么和怎么畫,贊助人必須是出資人,創作的用途由贊助人決定。
李萬康認為,官僚機構的畫院和西方平等的契約關系有根本上的不同。中國的藝術贊助模式分為職業化和業余化兩種。前者主要是皇家成員對宮廷畫家的贊助,或者是一些達官顯貴對普通畫工的贊助,是一種密切的依附關系,后者主要是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一般會避免直接的金錢交易。中國文人畫家樂于保持自己的“業余”身份,以提高個人修養和自我娛樂為目的。文人士大夫群體引導著藝術欣賞趣味的潮流方向,但又鄙棄畫工的身份。在中國古代,藝術贊助人付款的方式基本有三種:第一種手段是現金支付,這種支付方式是最不常見的;第二種是用物品來交換物品;第三種是盛情款待寓居畫家。贊助人在向文人畫家求畫時都會表現得恭順而委婉,這只有在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實現。由此看來,探討中西方藝術贊助人對藝術進程的影響,需要回歸文化背景和社會經濟因素。
2 中西方文化背景比較
文化背景的差異使中外藝術各有獨立的系統。中國的宗法倫理決定了中國藝術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觀念。在藝術精神方面,中國追求天地境界的創化,關注人倫。中國文化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定型的,主導思想經過了先秦儒學、唐漢經學、宋明理學和明清實學的發展進程,中國文化人情大于理性,這也是傳統文化的局限。古希臘的哲學精神、古羅馬的法律精神、希伯來的宗教精神在基督教文化中合流,形成西方文化的主流,主要經歷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科技革命、啟蒙運動和現代文明。
中西方世界觀的區別在于一個和諧、一個對立。中國人信奉“性本善”,西方人則認為人生下來就是罪惡的,需要不斷地懺悔和贖罪。中國人選擇了一種折中的方式,講究順應天時和天人合一。這種一元的世界觀是協調的,可以很好地消解外界對自己的刺激,自我維系能力較強,至宋代達到了自我平衡,明清時期得到加強,進入了文化超穩定狀態。歐洲的發展帶動了世界的發展,在西方人的眼中,人和天是對立的,他們極大地發展了對應客觀自然的能力。西方的世界觀導致了西方文化內部的矛盾,他們力求在變化與矛盾之間尋求一個最佳平衡點,如“黃金分割點”,它基于一種美的訴求,非常能體現西方傳統的形式美學。
3 贊助人對藝術家創作的影響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會文明發展支配下的畫家和贊助人對藝術的發展有不同的推進方式。
3.1 藝術之外的互惠關系
上文提到,西方贊助人是“雇主”,是決策者,藝術家的創作活動由贊助人主宰。文藝復興時期被看作西方藝術的偉大時代,事實上,那些著名的藝術品幾乎都是藝術家屈從于贊助人審美趣味的結果,而非自由創作。當時,畫家都有非常明確的任務,所有的畫都是商品,有實實在在的訂單合同,這些訂件大多是一種放在公共場合的裝飾物,由“雇主指定畫家在約定好的時間內完成,再放在早就安排好的位置上”。
雇主對作品是否滿意直接影響到畫家的生活。本諾佐·戈佐里在《博士來拜》中將自己的樣子混進群像中,并用右手比劃了“四”,暗示他這幅畫的報酬是四百佛羅林,這是一筆巨大的賞金,出于得意,他要記錄在畫里面,永久性地告訴后人。《夜巡》是倫勃朗1942年為阿姆斯特丹警察工會創作的,雇主對這件作品不滿意直接導致倫勃朗的生活越來越窘迫。對比倫勃朗分別在1635年和1669年為自己畫的兩張自畫像——《倫勃朗與薩斯基亞》和《倫勃朗自畫像》,可以看出倫勃朗的生活狀態隨著訂單數量的減少發生了巨大變化。
藝術家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們不喜歡那些所謂的外行人對自己的作品指手畫腳,這違背了繪畫“游戲”的初衷;另一方面他們又需要資金,無論是金錢還是權利,都要依賴藝術贊助人。1508年之后,米開朗基羅按照歷任教皇的要求完成藝術創作,無休止的任務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痛苦。這些復雜的贊助動機和詳細的訂單合同束縛了藝術家的自由創作,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這些為我們帶來了西方偉大的藝術時代。
3.2 相對獨立的作畫自由
李鑄晉認為,中國早期的藝術贊助人以早期的機構宮廷、寺廟等為主體,依附于宮廷的畫家被要求描繪列祖先皇、功臣像、陵墓裝飾或者其他受歡迎的題材,受到寺廟委托的畫家需要繪制來自不同宗教的題材畫。這些贊助人和“收藏人”共同影響了中國古代繪畫的時代風格和審美取向。藝術贊助人的贊助動機和中國的文化背景特征是分不開的。明清時,中國鹽律的更改使得揚州等地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中國古代將治理國家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部分,其中“商人”等級最低,揚州的商人素有“賈而好儒”之稱,希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中國古代贊助人對職業畫家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對文人畫家的影響。中國文人畫家和贊助人大體是一種平起平坐的關系,畫家不會刻意去改變自己的創作風格來迎合贊助人的審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相比,文人畫家的審美風格影響了整個社會,畫面不由“雇主”決定,文人士大夫掌握著話語權,占據藝術創作的主導地位。
4 結語
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創作主體的意識和所創作的作品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也就是說,畫家的作畫動機決定了繪畫結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畫家的“贊助人”從固定的對象逐漸變成全社會。藝術品有了市場就意味著有了身價,一些靠賣畫為生的繪畫者為謀生計而選擇大眾普遍喜歡的題材,市場上出現雅俗共賞的局面。藝術家有資本后開始逐步強調個人意志,“畫什么、怎么畫”可以由自己決定,出現現代意義的畫廊,即等人來購買,藝術角色的改變將帶來藝術功能的改變。藝術家是養起來好還是自己雇自己好,其中各有甘苦。
參考文獻:
[1] 霍比恩.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趙翠蓮,鄒曉玲,等,譯.商務印書館,2014.
[2] 貢布里希.文藝復興:西方藝術的偉大時代[M].南寧: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3] 高居翰(美).畫家生涯[M].北京:三聯書店,2012.
[4] 李鑄晉.中國畫家與贊助人[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5] 李國林.“藝術贊助人”概念在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中的無效性[J].新視覺藝術,2011.
[6] 李萬康.質疑“中國畫家與贊助人”之系列論文[J].美術觀察,2004(04).
作者簡介:陳成(1993—),女,安徽六安人,研究生,從事油畫創作與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