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書?竇國慶?李正
摘 要:數字媒體藝術,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為載體,并隨著該項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不同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借助多項技術來表現人們的創意,與人們日益提高的審美相符合,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成為常見的藝術表達形式之一。本文首先從數字媒體藝術概況談起,分析其主要特征,探討該項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展望。
關鍵詞:我國;數字媒體藝術;發展
藝術是社會的鏡子,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筑之一,藝術的進步反映了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及精神追求的提高。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腦、手機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又必不可少的工具,相應的,藝術的創作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筆、顏料,出現了以數字科技為媒介的創作方式,數字媒體藝術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1968年,首屆計算機美術作品巡回展在歐洲舉辦,此后,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個藝術設計領域中的新興學科出現在大眾面前,并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數字藝術家。
1 數字媒體藝術概況
相對于其他形式的藝術來說,數字媒體藝術具有更強的綜合性,是科學、藝術、人文的集合體,其設計過程也不僅僅是通過繪制傳統手稿的方式,而是匯集造型、交互、數字圖像處理、信息、通信等多門學科的精華。其中,數字代表了該門藝術的科技方面,媒體代表了該門藝術所立足的行業,而藝術更是代表了其性質,即將上述技術運用于藝術創作當中。并且,不同于傳統的手繪,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的藝術創作,還能反復剪輯、重組,并能解構運動影像,綜合各類和時間相關性較強的媒體,運用“互動”的方式,實現觀眾和作品之間的“零距離”,從而讓觀眾們能獲得更好的藝術欣賞體驗。通過充分借助網絡的力量,數字媒體藝術不再像傳統藝術那樣,只有當觀眾在現場欣賞展覽中的某個作品時才能實現和藝術之間的交流,而是從這種相對局限和封閉的傳播方式,發展成為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網絡存在,都可以通過電子產品終端獲得作品信息,完成藝術的全球化傳播,使傳統的藝術文化傳播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2 我國數字媒體藝術的特征
數字媒體藝術本身有著鮮明的特征,主要為虛擬性、融合性、交互性和全民性。它的虛擬性,表現在用數字化技術將創作者想象中的世界表現出來,將原本存在于創作者腦海中的東西“實物化”,體現了創作者的藝術思想。融合性,就是藝術和數字媒體間的融合,借助數字平臺,將傳統藝術和數字科技融合在一起,產生一種新的創作,使觀眾耳目一新。交互性,一方面是指數字和現實圖像間的交互,另一方面是指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的互動。全民性,即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藝術受到大眾的歡迎,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欣賞者,都已實現了全民化。而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又在上述基礎上,衍生出了民族性、世界性和綜合性的特征。新技術、新創作思維的出現,為我國藝術領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國藝術創作者們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揉入數字媒體藝術的現代設計中,體現了中國特色、民族個性,也讓中國的本土文化在國際通用設計理念中,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進一步得到世界的認可。同時,在該門藝術發展中,又不斷吸收新的藝術理念,融合各種藝術的形式和特點,不斷體現出數字媒體藝術的綜合性。
3 數字媒體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展望
如前文所述,數字媒體藝術最早出現在歐洲,我國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引入,當時各類設備較為簡陋,包括如音頻、錄像等媒介作品,大多只是單純的記錄。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些通過數字媒介設計的作品逐漸展現出一定的藝術性,有了數字媒體藝術的雛形。之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類電子科技產品的普及,以及相關應用知識、技術的引進,數字媒體藝術發展日趨成熟,真正做到為欣賞者提供多維感官體驗。但作為中國化的數字媒體藝術,決定了它只有擁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根植于中國傳統藝術的土壤,將其枝條和多門學科領域相互滲透,才能同時擁有美好的藝術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獲得強大的生命力,難以泯滅于世界文化藝術中。同時,行業工作者也需要不斷引進先進技術,整合人文資源,適應市場需求和滿足精神文明的需要,增強視覺藝術的表現力,使這一藝術形式更加人性化、情感化。
總之,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類型,較好地實現了和高科技及多項學科的融合,進一步拓展了藝術發展的空間,讓藝術的表現與傳播手段更加豐富。我們應看到它在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不斷開拓創新,賦予文化內涵,讓這一藝術形式放射出更燦爛的光芒。
參考文獻:
[1] 李文棟.探析數字媒體藝術的特點與表現特性[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8):136.
[2] 余曉光.傳統文化的數字藝術表達探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10):41-43.
[3] 劉丹.淺析互聯網語境下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形式[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0):115-117.